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研专项基金(1135)

作品数:4 被引量:14H指数:3
相关作者:王世岩杨素珍毛战坡王亮刘畅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研专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三门峡库区
  • 2篇水库
  • 2篇土地利用
  • 2篇西霞院水库
  • 2篇库区
  • 1篇遥感
  • 1篇遥感监测
  • 1篇遥感数据
  • 1篇蒸散
  • 1篇蒸散量
  • 1篇神经网
  • 1篇神经网络
  • 1篇生态景观
  • 1篇湿地
  • 1篇水利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土地利用分类
  • 1篇驱动力
  • 1篇网络
  • 1篇芦苇湿地

机构

  • 4篇中国水利水电...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4篇王世岩
  • 3篇杨素珍
  • 2篇王亮
  • 2篇毛战坡
  • 2篇刘畅
  • 1篇易伟雄
  • 1篇刘晓波
  • 1篇赵少延
  • 1篇陈建

传媒

  • 3篇人民黄河
  • 1篇水利水电技术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西霞院水库工程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特征被引量:1
2011年
通过对2000年、2009年多源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覆盖专题解译,对西霞院水库工程区土地利用/覆盖时空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霞院水库工程建设前后的近10年期间,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比较明显的是农田及水库坑塘,其中水库坑塘的动态变化率达14.5%,与建设前相比,水库坑塘面积增加幅度较大,而农田呈减少的变化特征。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自然环境条件和人为因素相互作用、共同约束的结果,其中水利工程建设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直接驱动力,人口增加和城镇化是重要的驱动因素,自然因子对于区域土地利用格局演变也起到一定作用。
王世岩陈建刘畅刘晓波
关键词:遥感监测驱动力西霞院水库
基于BPNN算法的三门峡库区土地利用分类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在主成分融合的基础上,利用BPNN算法对三门峡库区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分类研究,并对比分析了BPNN算法与MLC算法的分类效果。结果表明:BPNN算法的分类精确度总体上优于MLC算法,采用BPNN算法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可以取得更好的分类效果;BPNN算法及MLC算法对水体及滩地的分类效果均较好,前者对于沼泽的分类效果要略好于后者,但BPNN算法及MLC算法对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精确度相比水体、滩地要低,并存在部分错分现象。
易伟雄王世岩毛战坡杨素珍王亮
关键词:BP神经网络土地利用分类三门峡库区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西霞院水库建设前后生态景观变化分析被引量:6
2011年
利用RS、GIS空间信息技术,基于Landsat TM/ETM+、CBERS-02B CCD遥感影像数据专题解译,对西霞院水库建设前后区域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区域景观格局变化是自然环境条件和人为因素相互作用、共同约束的结果,其中水利工程建设是景观格局变化的直接驱动力,人口增加和城镇化以及自然因子对于区域景观格局变化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王世岩刘畅杨素珍
关键词:西霞院水库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生态景观GIS
三门峡库区芦苇湿地蒸散量及其影响因子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根据三门峡库区长时间序列气象观测数据,采用FAO推荐的标准化Penman-Monteith公式,对库区湿地优势种群芦苇的实际蒸散量ETc进行了估算,分析了芦苇湿地蒸散量的年内和年际变化规律,并对影响芦苇湿地实际蒸散量的主要环境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夏季三门峡库区芦苇湿地的实际蒸散量较大,冬季较小,在6月达到年度最高值,为190.17 mm;库区多年平均(1957—2010年)芦苇湿地实际蒸散量为1 056.59 mm,54 a中最高为1 278.23 mm(1959年),最低为818.05 mm(1984年);库区湿地ETc与各环境因子之间存在多元线性回归关系。
赵少延王世岩毛战坡王亮杨素珍
关键词:芦苇湿地FAOPENMAN-MONTEITH公式蒸散量环境因子三门峡库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