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K02047)

作品数:15 被引量:232H指数:10
相关作者:吴承祯洪伟胡喜生林勇明宋萍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农林大学泉州师范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福建省科技厅重大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 8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铁杉
  • 8篇长苞铁杉
  • 5篇杉林
  • 5篇物种
  • 5篇长苞铁杉林
  • 4篇群落
  • 4篇桂花
  • 3篇种间
  • 3篇种群
  • 3篇林隙
  • 2篇优势种
  • 2篇优势种群
  • 2篇珍稀
  • 2篇珍稀濒危
  • 2篇珍稀濒危植物
  • 2篇植物
  • 2篇乔木
  • 2篇乔木层
  • 2篇种间关联
  • 2篇物种多样性

机构

  • 15篇福建农林大学
  • 5篇泉州师范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作者

  • 15篇洪伟
  • 15篇吴承祯
  • 10篇胡喜生
  • 8篇林勇明
  • 6篇宋萍
  • 5篇洪滔
  • 5篇钱莲文
  • 5篇范海兰
  • 4篇姬桂珍
  • 4篇陈睿
  • 3篇郭建宏
  • 3篇张琼
  • 1篇闫淑君
  • 1篇严丽榕

传媒

  • 3篇广西植物
  • 2篇江西农业大学...
  • 2篇应用与环境生...
  • 2篇福建林学院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植物资源与环...
  • 1篇武汉植物学研...
  • 1篇热带亚热带植...

年份

  • 1篇2009
  • 4篇2007
  • 6篇2005
  • 4篇2004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珍稀濒危植物长苞铁杉群落物种多度分布模型研究被引量:12
2004年
用Weibull分布模型拟合珍稀濒危植物长苞铁杉群落物种多度分布结果表明 ,长苞铁杉群落乔木层、灌木层物种多度分布均符合Weibull分布 。
吴承祯洪伟闫淑君严丽榕吴继林
关键词:长苞铁杉群落珍稀濒危植物物种乔木层灌木层
珍稀濒危植物长苞铁杉群落的植物生活型及叶特征分析被引量:35
2004年
 根据Raunkiaer的分类系统,对福建省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苞铁杉(TsugalongibracteataCheng)群落的维管植物生活型及叶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群落以高位芽植物占优势,且以小、矮高位芽植物占优势,并有较大比例的藤本高位芽植物。叶级以中型叶植物所占比率最大,为51.5%,小型叶、大型叶、微型叶和细型叶分别占37.7%、5.4%、3.1%和2.3%;叶型以单叶为主,占92.9%;叶质以厚革质叶和革质叶所占比率最大,为66.4%,纸质叶占32.1%,薄叶占1.4%;全缘叶占43.6%。此外,对群落中植物生活型、叶型与层次结构、外貌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群落内阴性植物所占比例较大,为总种数的49.3%,并伴有一定数量的阳性植物。
林勇明吴承祯洪伟张琼姬桂珍胡喜生
关键词:珍稀濒危植物植物生活型
长苞铁杉林林隙梯度物种多样性被引量:5
2005年
对长苞铁杉林林隙梯度上物种α多样性及β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林隙中心到非林隙的微观空间异质性梯度上,乔木层及灌草层物种α多样性呈现下降趋势,物种均匀度变化均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现象;乔木层从林隙近心区到扩展林隙区物种β多样性最小,从林隙中心区到近中心、扩展林隙区到林隙边缘区及林隙边缘区到非林隙区这3个过渡区β多样性依次升高;灌草层β多样性从林隙中心到林隙近心区最小,而在其它3个过渡区无明显差异。
钱莲文郭建宏吴承祯洪伟陈睿
关键词:Α多样性Β多样性长苞铁杉
桂花野生种群生命表及生存分析被引量:38
2007年
为了研究福建省长汀县石峰寨风景区的桂花种群动态和数量特征,该文以种群生命表及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编制桂花种群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亏损率曲线、死亡密度函数曲线、积累死亡函数曲线和危险率函数曲线,分析种群生命过程.结果表明,桂花有1个死亡高峰,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Ⅱ型;并应用谱分析方法研究桂花种群动态,结果表明,在桂花种群自然更新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周期性.桂花种群在群落中占优势地位的原因与其生物学特征、丰富的种子库、适宜的环境条件等有关.
林勇明洪滔吴承祯洪伟胡喜生宋萍范海兰
关键词:生命表
长苞铁杉林林隙物种更新动态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1
2005年
采用扩散系数C、聚集度指标I、扩散指标Iδ、平均拥挤度M*、聚块性指数PAI和聚集强度K对不同发育阶段及不同大小级林隙中长苞铁杉幼苗分布格局的测定结果表明:在林隙发育的前、中期长苞铁杉幼苗在林隙中呈聚集分布,而在林隙发育的后期为随机分布,但在不同大小级的林隙中,长苞铁杉的分布格局并无差异;随林隙的不断发育,长苞铁杉幼苗在林隙中的密度依次降低,在林隙发育的前期密度最大,中期次之,到林隙发育的晚期密度最小,且在较大的林隙中密度较大。
钱莲文郭建宏吴承祯洪伟陈睿
关键词:林隙密度分布长苞铁杉发育阶段物种
不同起源与方位下桂花的构型差异被引量:6
2009年
通过对天然和人工种植桂花的构型进行比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起源、不同环境下的桂花具有较大差异。人工种植桂花不仅在总体分枝率、逐步分枝率(SBR1∶2、SBR2∶3)、一级枝长度、枝径比2∶1、枝倾角、叶片长度宽度、叶片面积等与天然次生桂花个体上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在东、西、南、北4个方位的绝大部分也显著差异于天然次生桂花,即人工种植桂花与天然次生桂花之间的构型差异在个体水平和局部水平存在着相同的趋势。
林勇明洪滔吴承祯洪伟胡喜生范海兰宋萍
关键词:桂花
长苞铁杉林林隙自然干扰规律被引量:9
2004年
从林隙的大小结构、形成方式及形成木的数量特征等几个方面 ,对长苞铁杉纯林及混交林林隙干扰状况进行了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 :纯林冠空隙 (CG)平均面积为 16 .4 6m2 ,扩展空隙 (EG)平均面积为 96 .98m2 ,混交林CG、EG平均面积分别为 6 9.75m2 和 2 32 .93m2 ;在长苞铁杉纯林中 ,林隙主要以枯立木形成为主 ,占总形成木的一半以上 ,且以单株形成木和多株形成木综合形成 ,形成木径级主要集中在 2 0~ 4 0cm之间 ;混交林林隙以干基折断为主 ,且多由双形成木形成 ,由双形成木形成的林隙占林隙总数的 4 4 % ,形成木以 30~ 4 0cm径级的占最大比例 ,占形成木总数的 4 3.2 4 % ;纯林及混交林形成木高度都主要集中在 2 0~ 30m之间 ;形成木物种组成的比例大小基本上与其主林层树种所占的比例相对应 ;纯林林隙大多处于林隙发育的前、中期而混交林林隙则多集中在林隙发育的中后期 .图 3表 5参
钱莲文吴承祯洪伟陈睿胡喜生姬桂珍
关键词:林隙长苞铁杉纯林混交林
桂花植冠的枝系构型分析被引量:14
2007年
采用Strahler法对福建省石峰寨风景区内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桂花(Osmanthus fragrans)的枝系构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桂花的分枝格局参数,除总体分枝率和逐步分枝率SBR1:2无显著变化外,其余参数因发育阶段的不同,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枝系构型的比较分析表明:成树阶段高生长不明显,以拓展上层空间为主,幼苗阶段表现出高生长,幼树阶段则表现出从高生长向横向生长过渡的趋势。通过分析叶片配置发现:在不同枝系上,叶片均集中于植冠内一级枝和二级枝上;叶片的大小从幼苗、幼树到成树阶段逐渐增大。这些说明桂花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枝系构型表现出一定的可塑性,反映了不同的适应对策。
林勇明洪滔吴承祯洪伟胡喜生范海兰宋萍
关键词:桂花
不同光环境下桂花幼苗的构型差异被引量:7
2007年
通过对不同光照条件下桂花幼苗的冠形、分枝率、叶片在树冠中的空间分布等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桂花幼苗构型发生了明显的可塑性适应:其树冠对光照条件的变化有显著的可塑性响应。在林隙中的幼苗受光的间歇性影响,总体分枝率明显小于全光、林冠下的幼苗分枝率。全光的幼苗叶片集中于二级枝,叶片长度和叶片面积相对较小,对光照利用充分;而林隙中的幼苗叶片集中于一级枝,避免处于植冠内侧受到遮蔽,表现出较大的叶片长度和叶面积;林冠下的叶片较均匀分布在一、二级枝上,叶片总数量较少,枝条高生长较全光下明显。幼苗在总体分枝格局中表现出独自的特点,即强光环境下产生短枝和高分枝率,在适度庇荫条件下产生长枝及低分枝率,在强度庇荫条件下以较长枝和较高分枝率来同时满足高生长和横向生长的需求。
林勇明洪滔吴承祯洪伟胡喜生范海兰宋萍
关键词:桂花
桂花次生林群落主要树种种间关联及其对混交度的响应被引量:27
2007年
根据2×2联列表,运用方差分析、χ2统计量度量、Ochiai指数系列技术,测定福建省长汀县桂花次生林群落14个主要树种间的总体联结关系、种对间联结显著性和关联系数,并首次引入混交度,阐述种间关联性与种间空间隔离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桂花次生林群落14个主要树种的总体种间关联性呈无关联,反映该群落处于演替的初期阶段;14个主要树种的种间联结关系中,7对具显著正关联性,2对具极显著正关联性,4对具显著负关联性,2对具极显著负关联性.91个种对中,有76个种对未达到显著水平,种对间的相互独立性较强.根据群落特征,以混交度贡献率为辅助指标,探讨呈显著关系的种对与混交度贡献率的关系,得出具生态位重迭性且呈显著正关联的种对表现出高混交度贡献率,具生态相似性且呈显著正关联的种对为避免竞争表现出较低混交度贡献率,呈显著负关联的种对表现出低混交度贡献率,混交度贡献率可为判别种间关联性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林勇明洪滔吴承祯洪伟胡喜生范海兰宋萍
关键词:种间关联混交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