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D2007-42)

作品数:2 被引量:6H指数:2
相关作者:李晶洁于彦伟王召军周亚滨冯薇更多>>
相关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心肌
  • 2篇心肌梗死
  • 2篇心肌梗死后
  • 2篇死后
  • 2篇梗死
  • 1篇心室
  • 1篇心室功能
  • 1篇心脏
  • 1篇心脏局部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紧张
  • 1篇血管紧张素
  • 1篇血管紧张素受...
  • 1篇血脂
  • 1篇养心
  • 1篇养心颗粒
  • 1篇自主神经
  • 1篇紧张素
  • 1篇降血脂
  • 1篇降血脂药

机构

  • 2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黑龙江中医药...

作者

  • 2篇李晶洁
  • 1篇黄永麟
  • 1篇沈景霞
  • 1篇岳乐
  • 1篇冯薇
  • 1篇曲秀芬
  • 1篇周亚滨
  • 1篇王桂照
  • 1篇喜杨
  • 1篇王召军
  • 1篇修春红
  • 1篇于彦伟

传媒

  • 1篇中医药信息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09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养心颗粒对犬心肌梗死后心脏局部自主神经的影响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观察养心颗粒对犬心肌梗死(MI)后心脏局部交感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将21只犬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n=7)、MI组(n=7)与MI+养心颗粒组(n=7),手术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左心室前侧壁心肌梗死模型。4周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犬梗死区旁非梗死区相同部位的神经纤维密度。结果:MI组梗死区周边非梗死区神经纤维密度(3 779.86±286.57um2/mm2)明显高于对照组(2 917.71±190.99um2/mm2;P<0.01)。MI+养心颗粒组,神经密度虽高于对照组,但较MI组密度明显降低(3 134.48±265.27um2/mm2;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养心颗粒能够抑制心肌梗死后心脏局部交感神经过度再生,这可能是其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的机制之一。
李晶洁于彦伟王召军冯薇周亚滨
关键词:养心颗粒心肌梗死
犬心肌梗死后血管紧张素受体的异常分布及缬沙坦对其的调节作用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MI)后心脏局部不同部位血管紧张素受体的分布情况及其对局部心室功能的影响,评价缬沙坦对其的调节作用,进一步阐明缬沙坦对心脏的保护机制。方法将21只犬随机分为假手术组、MI组与缬沙坦组(MI后每天给予缬沙坦10mg/kg),后两组建立左心室前侧壁MI模型。术后4周应用组织多普勒超声检测梗死区近端心底部及远端心尖部梗死比邻的非梗死区各部位心室功能;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上述部位血管紧张素Ⅱ(AngⅡ)1型受体(AT1)和2型受体(AT2)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假手术组在MI组对应部位取材。结果MI组心底及心尖部AT1受体蛋白和mRNA表达量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缬沙坦组AT1受体蛋白和mRNA表达量均低于MI组(P〈0.05),心尖部低得明显。MI组心底及心尖AT2受体蛋白及mRNA表达量高于假手术组(P〈0.05),缬沙坦组AT2受体蛋白和mRNA表达量均高于MI组(P〈0.05)。MI组心尖侧心肌收缩峰值速度(Sm)、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m)和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m)较心底侧降低的比率[(心底侧-心尖侧)/心底侧](分别为79.5%±3.3%,77.3%±5.3%,86.3%±2.5%)明显大于假手术组(分别为46.7%±8.5%,36.5%±5.2%,40.7%±7.8%,均P〈0.01)和缬沙坦组(分别为63.5%±5.8%,53.9%±6.6%,55.5±6.1%,均P〈0.01),缬沙坦组较MI组局部心肌收缩速度明显恢复。结论MI后压力负荷促使AT1、AT2受体蛋白及mRNA表达量增加,缬沙坦能够抑制AT1受体上调,促进AT2受体上调,对心脏起保护作用。
曲秀芬李晶洁喜杨沈景霞修春红岳乐王桂照黄永麟
关键词:心肌梗死血管紧张素受体心室功能降血脂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