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7CB411702)
- 作品数:35 被引量:435H指数:13
- 相关作者:栾锡武高金耀李春峰吴招才张亮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南海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
- 1.引言南海南北长约2900km,东西宽约1600km,总面积约350×10~4km,南海是西太平洋大陆边缘面积最大、水深最深的边缘海。位处印-澳、欧亚和太平洋三大板块汇聚的中心,四周又包含了大陆边缘的三大
- 王静栾锡武
- 关键词:地质模型动力学机制构造应力场
- 南海张裂过程及其对晚中生代以来东南亚构造的启示--IODP建议书735-Full介绍被引量:20
- 2009年
- 南海的形成揭示了大陆边缘张裂和盆地形成的复杂模式,尽管已经进行了广泛研究,但是关于基底岩石和深海盆沉积层的精确年代数据还很缺乏,这使得对南海张裂年代的估计存在很大的误差,对张裂机制和历史的各种假设没有得到验证。同时只有对南海的张裂过程有了精确地分析与刻画,才能更好地理解西太平洋边缘海盆地的形成以及它们在印支块体受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而向东南挤出、青藏高原隆升中可能起到的作用。2009年正式提交的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建议书735-Full建议在南海深海盆内的4个站位上实施钻探。这4个站位分布在南海盆地4个不同的次级构造单元上(南海东北部、西北次海盆、东部次海盆和西南次海盆),这样的站位设计会确保完成本建议书的整体研究目标,即揭示南海的张裂历史和它对晚中生代以来东南亚构造的启示。位于南海盆地最东北部的站位有助于确定该区域地壳的属性和验证古南海是否存在,位于西北次海盆的站位可能会提供南海的最早张裂年代,另外2个分别位于东部次海盆和西南次海盆的站位将重点确定2个次海盆的绝对年龄、基底矿物成分与磁化率以及2个次海盆的相对张裂次序。这些站位的水深大约在2910~4400m,钻探深度预计到海底以下大约700~2200m,总的钻透深度为5959m,其中5359m穿透沉积层,另外600m或400m钻入基底。所有这些站位的位置是由已有的地球物理观测数据所确定,目前计划收集更多的地质与地球物理数据以满足IODP对井位调查数据的要求。
- 李春峰汪品先Dieter Franke李家彪Randell Stephenson许树坤Peter Michael周祖翼翦知湣李前裕刘志飞耿建华木村学阎贫丘学林王嘹亮解习农吴时国吴能友
- 关键词:盆地形成海底扩张
- 海底冷泉与水合物的发育对温度场的影响
- 1.引言天然气水合物实质上是一种水包气的笼形物,主要形成于低温高压的环境中,外形似冰。石油工业最初关注这类物质是因为它有害于天然气的管道运输。目前,天然气水合物倍受关注则是因为其广泛的分布和丰富的甲烷储量。人们已经在世界...
- 岳保静栾锡武
- 关键词:天然气水合物底辟构造温度场
- 海底冷泉在旁扫声纳图像上的识别被引量:36
- 2010年
- 海底冷泉是指来自海底沉积地层(或更深)的气体以喷涌或渗漏的方式注入海洋中的一种海洋地质现象,它普遍发育于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海底冷泉研究在天然气水合物、全球气候变化、极端生物群落等研究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实测的海上资料,通过分析水体声学剖面上的冷泉气柱、旁扫声纳图像上的亮斑异常以及柱状沉积物样品中天然气水合物等的对应关系,指出旁扫声纳图像上出现的亮斑异常是海底冷泉喷逸的指示。海底冷泉逸出的大量气泡遮蔽海底,从而形成一个强波阻抗界面,这个强波阻抗界面在旁扫声纳图像上形成亮斑异常。通过亮斑异常,可以判定海底冷泉的存在。旁扫声纳可以成为海底冷泉探测的有力方法。
- 栾锡武刘鸿岳保静A Obzhirov
- 关键词:图像识别
- 深水潜标的耐压计算与变形分析
- 2010年
- 深海观测潜标是一种深海观测仪器设备,用于深海底部的环境观测和研究。深海潜标设计的难点之一是潜标壳体的结构设计、耐压计算及材料选择。在初步设计的基础上,利用abaqus软件,采用有限元方法,计算出额定外压下壳体的形变,并进行了额定外压下的失稳计算,计算了壳体在高压环境下的体积和浮力变化。通过计算结果的分析比较,选择了合适的材料,设计出满足强度要求的壳体。
- 王静栾锡武
- 关键词:有限元形变失稳
- 南海北部东沙古隆起的综合地球物理解释
- 目前对东沙隆起的研究并不深入。多数文献划分的东沙隆起位于珠一坳陷西江凹陷、惠州凹陷、陆丰凹陷和韩江凹陷东南,白云凹陷以东,潮汕坳陷以西北,西界白云凹陷和番禺低隆起,东至韩江凹陷的最东段,再往东和北港澎湖隆起相接。东沙隆起...
- 栾锡武刘鸿刘俊施剑岳保静
- 关键词:东沙隆起古隆起综合地球物理解释南海北部
- 天然气水合物的上界面
- 1.引言天然气水合物实质上是一种水包气的笼形物,外形似冰,主要形成于低温高压的环境中。早在1810年,科学家就在实验室中合成了水合物,并开展了有关水合物合成条件、分子结构、物理性质等方面的研究。上世纪30年代,石油工业在...
- 栾锡武
- 关键词:水合物稳定带天然气水合物
- 南海北部陆坡—洋陆边界热场特征与特提斯缝合带关系
- 1.引言特提斯构造域是除冈瓦纳构造域、欧亚大陆构造域、太平洋构造域之外的又一全球范围的大构造域。其形成是特提斯洋在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分分合合造就的,特提斯洋这个独特的、呈喇叭状向东张开的低纬度多岛洋对全球地质构造演化历史产...
- 鲁银涛栾锡武
- 关键词:缝合带特提斯南海北部陆坡
- 南海构造演化模式:综合作用下的被动扩张被引量:47
- 2009年
- 南海处于欧亚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汇处,地质作用十分复杂,至今未能建立一个普遍适用的演化模式,成为南海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总结南海构造演化的主要模式,分析各模式建立的依据和存在的问题,发现通过一个动力源来研究南海的形成演化是片面的。从南海构造特征分析,结合国外有关大陆岩石圈破裂的研究成果,认为南海海盆主体经历了被动大陆张裂到海底扩张的演化过程。动力源主要是古南海向南俯冲的拖曳力,辅助于南、南东向的地幔流作用。南海北部陆缘广泛存在的高速层,可能是地幔流沿拉张减薄面底侵的结果,因而不同于地幔柱作用引起南海的打开。印度板块碰撞、楔入产生的地幔流,经太平洋俯冲板块的阻挡,最终发生南、南东向流动。印支地块的挤出则对南海西部的拉张具有重要影响。
- 栾锡武张亮
- 关键词:海底扩张地幔流
- 中国东部及邻近海域磁异常数据所揭示的深部构造被引量:42
- 2009年
- 通过对中国东部及邻近海域磁异常数据的化极和上延处理,全面分析了不同构造块体和区域深大断裂的磁异常特征和空间展布,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化极后的磁异常数据的径向平均振幅谱,反演计算出区域居里等温面的深度分布.研究发现磁异常的化极和上延处理有效地增强了区域构造带(大别造山带、郯庐断裂、钓鱼岛隆起等)的边界特征.计算得到的居里等温面深度在19.6~48.9km之间,平均深约31.7km,下扬子地区的苏北盆地和南黄海盆地的居里等温面明显较深,最深可达35km左右,而其周围区域的居里等温面深约25km,表明了下扬子地区的苏北盆地和南黄海盆地在构造演化以及基底岩性和结构上的独特性.从区域上看,沉积盆地(苏北盆地、南黄海盆地、东海陆架盆地)的居里等温面一般较深,而周围隆起区(钓鱼岛隆起、浙闽隆起)的居里等温面一般较浅.在火山活动区(琉球岛弧、济州岛周围)以及沿江绍断裂海域部分居里等温面隆升非常明显,表明来自深部强烈的岩浆或其他地热活动.
- 李春峰陈冰周祖翼
- 关键词:居里等温面郯庐断裂带东海陆架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