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01470)

作品数:4 被引量:13H指数:3
相关作者:何斌刘芳婷袁红斌王军肖健更多>>
相关机构:第二军医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缺血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合成
  • 1篇低温停循环
  • 1篇动脉
  • 1篇心肌
  • 1篇心肌细胞
  • 1篇心肌再灌注
  • 1篇心肌再灌注损...
  • 1篇心脏
  • 1篇心脏保护
  • 1篇心脏保护机制
  • 1篇血糖
  • 1篇胰岛
  • 1篇胰岛素
  • 1篇胰岛素抵抗
  • 1篇硬膜
  • 1篇硬膜外
  • 1篇硬膜外分娩

机构

  • 4篇第二军医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3篇何斌
  • 1篇张锡武
  • 1篇袁红斌
  • 1篇康波
  • 1篇樊美珍
  • 1篇刘芳婷
  • 1篇邵文玉
  • 1篇邹良健
  • 1篇刘洋
  • 1篇李白翎
  • 1篇张宇峰
  • 1篇王志农
  • 1篇徐志云
  • 1篇张宝仁
  • 1篇朱晓燕
  • 1篇陈佳一
  • 1篇解冰
  • 1篇肖健
  • 1篇王军

传媒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中国危重病急...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深低温停循环围手术期的高血糖监测及控制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观察深低温停循环(DHCA)围手术期患者血糖的变化趋势,评价血糖升高的各种影响因素以及应用胰岛素控制高血糖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长海医院胸心外科176例应用DHCA技术实施主动脉手术患者。在体外循环(CPB)前、DHCA前、DHCA后、术后进入重症监护病房(ICU)后检测血糖、动脉血气和乳酸。采用间断皮下注射或持续静脉微泵注射胰岛素的方式控制术后血糖在6~8mmol/L,同时统计术后24h内的胰岛素累积用量。结果DHCA前血糖(mmol/L)较CPB前明显升高(9.62土1.79比5.04±1.40,P〈0.05),DHCA后血糖(14.91±2.36)进一步升高(P〈0.01),进入ICU后血糖(15.32±2.47)仍持续升高(P〈0.01),且血糖升高水平与血乳酸升高水平呈明显正相关;134例患者(占76.1%)术后因间断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效果不佳而改用持续静脉微泵注射胰岛素,其中30例患者(占17.O%)有明显的胰岛素抵抗现象;高龄(≥50岁),合并原发性高血压、主动脉瓣中-重度病变、糖尿病或严重冠心病病史,急诊手术,CPB时间≥3h及DHCA时间≥45min等影响因素会明显加重DHCA围手术期高血糖,且术后24h内胰岛素累积用量明显增加。入ICU后血糖(mmol/L)在年龄≥50岁和〈50岁(18.66±2.52比12.90±2.27)、有无原发性高血压(18.98±2.55比12.31±2.34)、有无主动脉瓣中一重度病变(19.59±2.95比12.13±2.23)、有无糖尿病(20.62±1.76比11.75±1.11)、有无冠心病(19.77±2.98比12.01±2.02)、有无急诊手术(19.78±1.97比12.23±1.38)、CPB时间≥3h和〈3h(19.86±1.89比11.70±1.15)、DHCA时间≥45min和〈45min(19.92±1.88比11.64±1.12)等因素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4h内胰岛素累积用量(U)在年龄≥50岁和〈50
何斌王军徐志云邹良健邵文玉陈佳一樊美珍刘洋李白翎张宝仁
关键词:深低温停循环体外循环主动脉高血糖胰岛素抵抗乳酸
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心肌细胞自噬相关基因过表达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缺血再灌注(IR)损伤对心肌细胞自噬相关基因(autophagy-related gene,Atg)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假手术组),于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LAD)下方穿过5-0丝线,不结扎;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结扎LAD,45 min后松结扎线再灌注120 min。利用RT-PCR方法,检测各组心肌Beclin 1和Atg5mRNA表达;应用蛋白质印迹分析法检测心肌LC3蛋白表达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肌Beclin 1和Atg5 mRNA表达较对照组升高,分别达到对照组的2.45和1.6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C3-Ⅱ蛋白表达增加,IR后LC3-Ⅱ/LC3-Ⅰ比值较对照组升高(1.4 vs 0.2,P<0.01)。结论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以诱导心肌细胞Atg家族表达增加,促进自噬的发生,导致心肌损害。
肖健何斌朱晓燕张宇峰康波王志农
关键词:心肌再灌注损伤心肌细胞自噬
微小RNA心肌缺血后心脏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
2011年
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含约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分子单链RNA,其序列高度保守,可以在转录后水平特异性识别靶基因的3′非翻译区(3′UTR)上的相应靶位点,通过抑制或降解特定的靶基因而发挥调节蛋白质合成的作用[1].自从1993年第一个miRNA lin-4被发现以来,短短十几年间已经有近千种miRNA陆续被发现.大量研究表明,其几乎参与人类生命活动及疾病进程各个方面的调控[2].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冠心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日趋升高,miRNA在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的调控机制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尤其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的心肌保护机制方面,其可能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正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主要方向.
解冰张锡武何斌
关键词:微小RNA心脏保护机制缺血后病理生理过程蛋白质合成
硬膜外分娩镇痛转行硬膜外剖宫产麻醉失败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采用硬膜外分娩镇痛中途转行硬膜外剖宫产麻醉失败的相关因素并对其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来我院进行硬膜外分娩镇痛转而形硬膜外剖宫产麻醉的产妇218例,根据硬膜外麻醉失败的定义将其划分为成功组和失败组,对两组的一般资料、产程中的平均动脉压、硬膜外分娩镇痛情况分别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成功组192例,失败组26例,两组产妇在一般资料上无差异(P>0.05),在转行剖宫产前成功组平均动脉压显著低于失败组(P<0.05),补救给药的次数上成功组显著低于失败组(P<0.05),在镇痛持续时间上成功组显著少于失败组(P<0.05)。结论:影响硬膜外剖宫产麻醉失败的危险因素是分娩镇痛时需要补救给药的次数增加以及镇痛所持续的时间延长,对于出现此类危险因素的产妇,应改变剖宫产麻醉方式,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剖宫产麻醉的失败率,这对于母婴并发症的减少起着积极的作用。
付英勇徐学芹杨微付崇勇刘芳婷袁红斌
关键词:分娩镇痛剖宫产麻醉硬膜外镇痛麻醉失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