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01JC14029)

作品数:16 被引量:95H指数:6
相关作者:沈南陈顺乐顾越英钱捷鲍春德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霍英东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6篇系统性红斑
  • 16篇狼疮
  • 16篇红斑
  • 15篇系统性红斑狼...
  • 15篇红斑狼疮
  • 13篇基因
  • 5篇多态
  • 5篇多态性
  • 5篇核苷酸
  • 4篇单核
  • 4篇单核苷酸
  • 4篇系统性红斑狼...
  • 4篇核苷
  • 4篇红斑狼疮患者
  • 4篇白细胞介素
  • 3篇单核苷酸多态
  • 3篇单核苷酸多态...
  • 3篇基因多态性
  • 3篇发病
  • 2篇等位

机构

  • 17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温州医学院附...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作者

  • 18篇沈南
  • 15篇陈顺乐
  • 14篇顾越英
  • 10篇钱捷
  • 9篇鲍春德
  • 7篇王元
  • 5篇冯学兵
  • 5篇吴慧
  • 4篇叶霜
  • 4篇孙莉
  • 3篇陈兴国
  • 3篇华晶
  • 3篇金燕梁
  • 2篇陈晓翔
  • 2篇汤建平
  • 2篇梁栋
  • 1篇郭长占
  • 1篇江尧湖
  • 1篇黄文群
  • 1篇黎莉

传媒

  • 8篇中华风湿病学...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上海医学
  • 2篇现代免疫学
  • 1篇中华皮肤科杂...

年份

  • 1篇2006
  • 5篇2004
  • 7篇2003
  • 5篇2002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应用荧光定量PCR验证干扰素诱导表达基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的表达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 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验证由基因芯片发现的干扰素 (IFN)诱导基因表达谱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类风湿关节炎 (RA)和正常人中的表达。方法 测定 4 0例SLE患者、2 8例RA患者和2 9名正常人外周血白细胞Ly6e、IFIT1、OAS2IFNw、IFNa13表达 ,初步分析外周血分离出来的T、B及单核细胞中这些基因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人相比 ,SLE组的Ly6e、IFIT1、OAS2基因表达显著增高 ,其中Ly6e、OAS2基因的表达较RA组也显著增高 ,但IFNw、IFNa13基因表达反而降低 .这组基因在单核细胞的表达最高。结论 IFN诱导的基因在SLE患者中呈高表达 。
华晶沈南陈顺乐黄新芳冯学兵钱捷张巍
关键词:荧光定量PCR干扰素基因系统性红斑狼疮
初发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h1/Th2及其调控因子IL-10IL-12基因研究被引量:14
2002年
目的 探讨初发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病人Th1/Th2分布及其调控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基因表达的差异。方法 运用三色荧光标记法流式细胞术检测 42例未经药物治疗初发狼疮病人 ,T细胞亚群分布 ,并以 10名正常人作对照 ;同时运用ABI 770 0实时监测定量PCR法检测其中 38例病人和 2 8名正常人IL 10 /IL 12mRNA及其受体表达的差异。结果 ①初发SLE病人Th1较正常人明显减低 (P <0 0 5 ) ;但Th1/Th2无显著性改变。②与正常组相比 ,SLE组病人IL 10mR NA表达差异无显著性 ,但IL 10R表达明显升高 (P <0 0 5 ) ;SLE组病人IL 12mRNA及其受体表达较正常人明显降低 (P均 <0 0 5 )。③红斑组病人Th1/Th2、IL 12 p35较正常组降低 (P均 <0 0 5 ) ;IL 10R较正常组显著增高 (P <0 0 5 )。④RNP阳性组病人IL 10、IL 12p40较正常组升高 ,IL 12p35较正常组降低 (P均 <0 0 5 )。 结论 SLE是一种以Th1细胞下降 ,Th2细胞相对占优势的免疫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源于诱导向Th1细胞分化的IL
黎莉陈顺乐沈南王晓栋鲍春德顾越英
关键词:细胞活素类TH1细胞初发性TH1/TH2IL-10IL-12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干扰素基因家族的mRNA与蛋白定量表达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IFN-α、IFN-β、IFN-ω和IFN-γmRNA与蛋白的定量表达水平与SLE疾病特异性和病情活动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44例SLE患者、27例非SLE患者与59例正常...
汤建平顾越英沈南钱捷陈晓翔杨程德鲍春德陈顺乐
关键词:红斑狼疮干扰素基因定量PCR
文献传递
利用谷胱甘肽S转移酶表达标签捕获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基因IFIT1的相互作用蛋白质被引量:22
2003年
目的 试图运用蛋白组学的策略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相关的干扰素诱导蛋白IFIT1的蛋白质相互作用 ,以揭示其可能的功能。方法 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进一步验证SLE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转录水平IFIT1基因的表达 ;应用分子克隆技术在大肠杆菌克隆并表达谷胱甘肽S转移酶 (GST) IFIT1融合蛋白 ;利用GST表达标签 ,以GST IFIT1为饵蛋白捕获SLE外周血白细胞蛋白裂解物中与IFIT1存在相互作用的蛋白质 ,MALDI TOF MS肽指纹图谱进行蛋白质鉴定。结果 荧光实时定量PCR证实IFIT1基因确在SLE(4 0例 )较正常对照 (2 9例 )表达上调 (P <0 0 0 1)。克隆表达了GST IFIT1融合蛋白 ,并捕获到一个与IFIT1存在相互作用的蛋白质 ,经肽指纹图谱初步鉴定为Rho/Rac鸟嘌呤核苷交换因子。结论 IFIT1是SLE新的相关基因。运用蛋白组学的策略研究IFIT1蛋白质水平的相互作用显示 ,IFIT1与Rho/Rac鸟嘌呤核苷交换因子存在相互作用 ,IFIT1可能通过该途径影响Rho蛋白的活化 ,参与SLE的发病。
叶霜庞海顾越英沈南陈顺乐陈兴国华晶钱捷饶子和
关键词:谷胱甘肽S转移酶系统性红斑狼疮基因IFIT1蛋白质
PBX1基因剪切体表达与SLE的相关研究被引量:2
2004年
了解PBX1基因各种剪切体的表达在SLE患者和正常人中是否存在差异 ,探讨PBX1的表达与SLE发病的相关性。通过PCR扩增及毛细管芯片电泳 ,确证剪切体h、k、l存在于人体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对剪切体h、k、l分别进行SLE患者组和正常组的mRNA表达定量比较。结果发现这 3种剪切体在患者组中的表达较正常人明显降低 ,正常人的表达是SLE的 9~ 12倍。重度患者的k、l剪切体与轻中度的病人相比表达明显降低 ,并发狼疮性肾炎的病人k剪切体的表达较无肾累及的病人显著降低。说明PBX1基因剪切体h、k、l在SLE患者中mRNA表达水平下降 ,并与SLE活动度及肾累及有关。
孙莉王元沈南鲍春德顾越英陈顺乐
关键词:剪切体系统性红斑狼疮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发病机制
白介素-10启动子区域基因变异与中国人群狼疮发病相关被引量:5
2003年
目的 采用连锁不平衡方法在中国汉族人群中验证白介素 (IL) 10基因是否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存在显著相关性。方法 在中国汉族人群中 ,对IL 10启动子区内的 3个单核苷酸 (SNP)位点和IL 10G微卫星标记进行分型 ,并采用病例对照结合传递不平衡检验 (TDT)方法分析分型结果。结果 ①中国汉族人群与其他人群的IL 10启动子区内的遗传标记多态性分布及配对连锁不平衡检验的差异有显著性。②病例对照研究发现 ,SLE患者IL 10G138等位基因频率(5 2 % )较正常对照组 (4 2 % )显著增高 (P =0 .0 0 9) ;类风湿性关节炎 (RA)患者IL 10G136等位基因频率和IL 10G14 4等位基因频率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 (P值分别为 0 .0 0 0 2和 0 .0 0 3)。③单位点的TDT检测发现 ,IL 10G138bp从父母优势传递给患病后代 (传递∶不传递 =94∶6 1,P =0 .0 0 81) ;多位点的TDT检测发现 ,某些特定的单倍型从父母优势传递给患病后代。结论 本研究显示IL 10基因是SLE的易感位点 ,IL 10基因的多态性标记或者直接参与SLE的发病过程 。
沈南梁栋孙莉周敦许倩金燕梁吴慧陈顺乐顾越英钱捷王元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单核苷酸基因变异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脱氧核糖核酸酶1基因多态性研究被引量:4
2003年
目的 探讨脱氧核糖核酸酶 1(DNASE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 (SNP)与中国人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相关性。方法 验证文献报道的DNASE1基因 3′端 4个SNP ,选取杂合度较高者对 312个中国人群SLE家系以TaqManMGB等位基因识别技术在ABI790 0HT序列测定仪上进行SNP基因分型 ,数据以SDS 2 0软件收集 ,Genehunter进行统计处理并构建SNP单倍型。结果 中国人群中 ,DNASE1SNP3398、3737杂合度均接近 0 5 ,4 184亦有一定的杂合度。 3398与 3737的C G单倍型优先传递给患病子代 ,3398、3737、4 184的单倍型C G G优先传递给患病子代 (P <0 0 5 )。结论 在SLE患者中存在特定的SNP单倍型 ,部分SLE患者的发病与DNASE1基因相关联。
冯学兵沈南陈顺乐钱捷孙莉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单核苷酸多态性单倍型
Bcl-2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的研究被引量:9
2002年
目的 明确中国人群中Bcl 2基因多态性是否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相关 ,检测Bcl 2与IL 10易感等位基因间是否存在协同作用。方法 通过荧光标记微卫星分型技术对 2 32个SLE核心家系及 10 6例正常对照进行Bcl 2微卫星的基因分型。结果  (1)两组对象Bcl 2等位基因和主要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有显著意义 (P值分别为 0 0 0 1和 0 0 0 3) ;(2 )Bcl 2等位基因存在传递不平衡 ,Bcl 2 195bp等位基因从父母优势传递给患病子代 (传递∶不传递 =12 2∶82 ,P =0 0 0 5 1) ;(3)同时携带Bcl 2 195bp和IL 10G138bp易感等位基因的个体较单独携带Bcl 2 195bp或IL 10G138bp的个体 ,患病的危险性增加 (OR值分别为 3 0 0 ,1 77和 1 0 7)。结论 Bcl 2基因多态与SLE发病相关 ,其可能直接参与SLE发病或与附近某个易感位点存在连锁不平衡。Bcl 2与IL 10易感等位基因在决定SLE易感中存在协同作用。
吴慧沈南顾越英周惇钱捷王元鲍春德陈顺乐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BCL-2基因白细胞介素10等位基因基因多态性
FTY720对BXSB小鼠自发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作用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观察新型免疫抑制剂FTY72 0对自发性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动物模型BXSB小鼠的治疗作用 ,并用cDNA芯片从基因表达调控角度全局性地初步考察FTY72 0可能作用的免疫通路。方法 BXSB小鼠给予FTY72 0每次 10mg/kg灌胃 ,每周 2次 ;从 9周龄起点动态评估血清IFANA滴度和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用cDNA芯片检测脾脏单个核细胞基因表达谱。结果 FTY72 0能够降低处理组BXSB模型血清的IFANA滴度 (P <0 0 5 ) ,FTY72 0对BXSB模型小鼠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肾炎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脾脏单个核细胞基因表达谱筛选到差异表达基因 2 4 7个 ,包括一批与细胞移行相关的、参与细胞骨架调节的基因。结论 FTY72 0能够对BXSB狼疮模型起到抑制作用。表达谱数据支持FTY72 0主要是通过激活鞘氨醇 1 磷酸 (sphingosine 1 phosphate,S1P)受体从而加速淋巴细胞重新分布的作用机制 ,并提示该通路可能需要Rho蛋白和钙调蛋白参与。FTY72 0可能成为区别于细胞毒免疫抑制剂的新的SLE治疗药物。
叶霜顾越英沈南陈顺乐王晶钉江尧湖沈惠芳陈兴国杨丽萍郭长占
关键词:FTY720BXSB小鼠
在中国人群中鉴定发现PBX1基因为1q23-24区域新的狼疮易感基因被引量:9
2003年
目的 用连锁不平衡 (linkagedisequilibrium)的方法对 1号染色体狼疮易感区域进行进一步的精细定位 ,并由此定位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候选基因。方法 用 9对高密度的微卫星标记对 1q2 3 2 4易感区域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 ;用延伸型传递不平衡试验 (ETDT)、GeneHunter和家系为基础的相关分析 (FBAT)软件分析连锁不平衡的结果 ;用TaqMan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候选基因mRNA的表达量 ;用等位基因分型PCR对候选基因内的 4个SNP分型。结果 ①发现微卫星标记D1S2 6 2 8(P =0 0 0 0 987,Pc=0 0 0 12 )和D1S2 6 73(P =0 0 0 70 82 ,Pc =0 0 104 )的等位基因存在整体的显著传递不平衡 ) ;②发现D1S2 6 2 8 119bp (Pc =0 0 0 12 ;传递∶不传递 =91∶4 5 ,P =0 0 0 0 1)和D1S2 6 73 10 3bp (Pc =0 0 10 4 ,传递∶不传递 =10 9∶6 7,P =0 0 0 16 )等位基因从杂合子父母优势传递给受累后代 ;③在中国汉族红斑狼疮核心家系中单倍型D1S2 6 2 8(119bp) D1S2 6 73(10 3bp) (传递∶不传递 =4 3∶18,P =0 0 0 14 )和单倍型D1S2 6 2 8(119bp) D1S2 6 73(10 7bp) (传递∶不传递 =2 9∶12 ,P =0 0 0 79)存在传递不平衡。在中国汉族SLE患者中PBX1的mRNA的表达量显著下降 (P <0 0 0 0 1)。
沈南吴慧陈顺乐梁栋顾越英钱捷鲍春德王元
关键词:狼疮易感基因系统性红斑狼疮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