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01170)

作品数:9 被引量:130H指数:6
相关作者:王培娟张佳华梁宏谢东辉李祎君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4篇冬小麦
  • 4篇小麦
  • 3篇气候
  • 2篇玉米
  • 2篇气候变暖
  • 2篇气象
  • 2篇冠层
  • 2篇反演
  • 2篇变暖
  • 1篇东北三省
  • 1篇叶片
  • 1篇油松
  • 1篇针叶
  • 1篇生育
  • 1篇生育期
  • 1篇时空变化特征
  • 1篇土壤
  • 1篇土壤湿度
  • 1篇农业气象
  • 1篇农业气象学

机构

  • 8篇中国气象科学...
  • 4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气象局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沈...
  • 1篇山西省气候中...

作者

  • 8篇王培娟
  • 4篇张佳华
  • 3篇谢东辉
  • 3篇梁宏
  • 1篇崔恒建
  • 1篇毛飞
  • 1篇白月明
  • 1篇朱启疆
  • 1篇李祎君
  • 1篇赵俊芳
  • 1篇于文颖
  • 1篇张玉书
  • 1篇章建成
  • 1篇武晋雯
  • 1篇王珊珊
  • 1篇纪瑞鹏
  • 1篇许云
  • 1篇冯锐
  • 1篇杨华
  • 1篇朱永宁

传媒

  • 2篇光谱学与光谱...
  • 2篇应用气象学报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资源科学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1960—2011年东北地区热量资源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22
2014年
基于196-2011年东北地区88个气象站逐日气温资料,采用Kendall-Theil线性趋势估计等方法探讨了该地区热量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多年东北地区稳定≥0oC积温以25~95℃.d/10a的趋势显著增加,三江平原的增加趋势明显大于东部山区。稳定≥0℃气温的起始期在东北北部和中部显著提前,终止期在北部基本显著延后,日平均气温稳定≥0℃的日数在北部和中部地区基本以2~4d/10a的趋势显著增加。东北地区大部分站点终霜冻日期明显提前,初霜冻日期明显延后,无霜冻期基本以3~5d/10a的趋势显著增加。稳定≥10℃积温以30~110℃.d/10a的趋势显著增加,稳定≥10℃气温的起始期北部地区湿著提前,终止期南部地区显著延后,作物有效生长期在中部和北部地区基本以2~4d/10a的趋势显著增加。
梁宏王培娟章建成李祎君
关键词:农业气象学热量资源
基于不同灌溉条件下冠层光谱与参数的关系反演冬小麦冠层含水量被引量:3
2012年
为监测冬小麦冠层含水量,根据TM5的波段响应函数,将不同灌溉条件下地面实测的冬小麦冠层窄波段光谱数据转化为TM5的宽波段反射率,计算了水分指数(NDWI和WI);同时,利用地面实测数据计算了冠层含水量(FMC和EWTc),并对水分指数和冠层含水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TM5的b7比b5波段在反演冬小麦冠层水分含量方面优势明显,NDWI比WI更具优势;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了NDWI(b4,b7)与冬小麦冠层含水量的最佳拟合方程,反演FMC和EWTc的复相关系数分别为0.576 9和0.695 6;在此基础上,对河北保定部分地区的冬小麦冠层水分含量进行了空间填图,结果显示,研究区内冬小麦冠层水分含量具有西高东低的趋势,冬小麦生长旺盛的孕穗期冠层含水量比乳熟期高。
王培娟谢东辉张佳华许云
关键词:冠层光谱冬小麦
气候变暖对东北三省春玉米发育期及种植布局的影响被引量:38
2011年
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东北三省是我国春播玉米主产区。本文以东北三省72个气象台站1961年-2010年逐日气象数据和5个典型农业气象台站1981年-2010年春玉米发育期数据为基础,研究春玉米关键发育期与对应界限温度的关系,并分析了近50年来东北三省初霜日和品种布局的时空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初日和14℃初日分别与春玉米的播种期和出苗期关系密切,不同熟性品种差异不大;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6℃终日和10℃终日、初霜日分别较当地春玉米乳熟期和成熟期晚,推迟的天数以中熟品种最少、晚熟品种最多、中晚熟品种居中;近50年内,东北三省的初霜日呈现出逐渐推迟的趋势,推迟天数在几天至十几天之间;不同熟性春玉米的种植北界逐渐北移东扩,春玉米不可种植区逐渐缩小,晚熟品种的种植区逐渐扩大。
王培娟梁宏李祎君张佳华
关键词:气候变暖春玉米界限温度
单叶片偏振BRDF建模及参数反演被引量:5
2010年
利用长春光机所研制的多角度观测装置测量了玉米嫩叶、玉米成熟叶和一品红叶表面的二向偏振反射率分布,发现叶片表面反射具有明显的非朗伯性。通过借鉴Cook-Torrance光照模型的形式,将不同偏振态的菲涅尔因子耦合到模型中,推导得到用于叶片表面偏振的二向性反射分布函数模型(pBRDF-polari-metric bidirectional reflectance distribution function)。将建立的pBRDF模型与实测数据拟合,利用遗传算法进行参数反演,获得叶片漫反射率、等效折射率和表面粗糙度。通过实测值和模拟值的比较,发现该pBRDF模型可以用于叶片表面方向偏振反射特性的模拟。同时,该模型还有助于对植物叶片生理生态特性的定量分析。
谢东辉王培娟朱启疆周红敏
关键词:叶片偏振玉米表面粗糙度
1961-2010年我国冬小麦可种植区变化特征被引量:10
2012年
冬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方面占有重要地位。论文以全国553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的基本气象资料为基础,根据温度垂直递减规律,将气象站点的最低温度数据处理到海平面水平,而后利用ArcGIS软件,对海平面水平的最低温度数据进行空间插值,得到海平面水平的最低温度空间分布图;再利用全国的DEM数据将插值后的温度数据还原到相应的海拔高度,得到当地的最低温度空间分布图。参考崔读昌提出的我国内地冬小麦种植北界条件,并综合北疆有积雪覆盖区冬小麦安全越冬的判定条件,计算得到全国1961—2010年内不同年代际的冬小麦可种植区概率。利用不同年代际冬小麦可种植区概率分布图,从空间的角度分析了这50 a冬小麦可种植区的扩张状况、可种植概率的变化情况等,为我国的冬小麦种植区的选择提供参考。
王培娟张佳华谢东辉韩丽娟
关键词:冬小麦
基于大气降水的华北地区土壤湿度预测模型被引量:8
2011年
基于引入随机变量的机理性模型方法,利用华北地区2000—2008年气象台站观测数据,以大气降水为随机变量,并考虑其延迟效应,利用回归方法建立了预测时效为1旬的土壤相对湿度预测模型。利用预测率和干旱等级预报精度两个评价指标,结合2009年土壤湿度实际观测数据,验证了预测模型预报率均在90%以上,绝大部分站点的干旱等级预报精度均在70%以上,得出该预测模型在华北地区应用的合理性,从而建立了一套客观、动态的土壤湿度预测方法,有利于及时掌握农田旱情程度和分布,主动采取防旱、抗旱应对措施。
王珊珊韩丽娟崔恒建杨华
关键词:土壤湿度
A2和B2情景下冀鲁豫冬小麦气象产量估算被引量:21
2011年
冬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河北、山东、河南三省是我国的冬小麦主产区。利用1978—2008年冀、鲁、豫三省的历史气象资料和冬小麦产量数据,分别建立了三省冬小麦趋势产量和气象产量模型,趋势产量模型的复相关系数超过0.90,气象产量模型均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将区域气候模式PRECIS输出的基准气候条件下的格点资料回代到冬小麦气象产量模型,以验证区域气候模式的可用性。利用区域气候模式输出的A2和B2情景下三省的格点资料和三省冬小麦气象产量模型,估算得到了三省2012—2050年的冬小麦气象产量,结果表明:无论在A2还是B2情景下,河北和河南两省冬小麦气象产量均表现出以减产为主、山东省冬小麦气象产量以增产为主的趋势。
王培娟张佳华谢东辉赵俊芳白月明毛飞
关键词:冬小麦气象产量气候变化
气候变暖对华北冬小麦种植界限及生育期的影响被引量:27
2013年
为了揭示冬小麦的物候变化态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以气温的空间变化替代其时间变化,分析了不同升温幅度对华北冬小麦生育期,尤其是对升温较为明显的秋冬季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气候变暖,冬小麦冬前生育期呈推迟趋势,而越冬之后各生育期呈提早趋势,越冬期缩短。当气温升高1℃时,冬小麦播种时间将推迟4d左右,越冬开始时间由11月底推迟到12月中旬,返青时间由3月初提前到2月中旬,越冬开始至返青的间隔时间将缩短40d左右;当气温升高1.5℃时,播种时间将推迟10d左右,越冬时间将由11月底推迟到12月底,个别暖冬年份将推迟至第二年1月初,返青时间提前至2月上中旬,越冬开始至返青的间隔时间将缩短50d左右;若气温继续上升,越冬开始至返青的间隔时间可能仍会持续地缩短,但缩短的幅度将可能减小。
李祎君梁宏王培娟
关键词:冬小麦气候变暖生育期
辽西不同针叶被害率的油松冠层光谱特征被引量:3
2012年
通过对辽宁西部大面积油松冠层反射光谱的测定,分析了不同针叶被害率的油松冠层光谱反射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可见光波段,健康植被和不同针叶被害率的油松冠层光谱均符合绿色植物的光谱特征,但针叶被害率大于60%的油松冠层的红谷不十分明显;在近红外波段,随着针叶被害率的减少,780~1350nm波段范围的光谱反射率增大,1450~1800和1950~2350nm波段范围的光谱反射率下降.随着针叶被害率的增加,红边拐点波长位置向短波方向移动,即出现"蓝移"现象.不同针叶被害率与红边特征参数和多种植被指数均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以DVI(1470,860)为参数所建模型能更好地监测油松冠层针叶被害率.
冯锐张玉书于文颖武晋雯王培娟纪瑞鹏车宇胜朱永宁
关键词:光谱特征油松冠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