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72624) 作品数:6 被引量:41 H指数:3 相关作者: 李云峰 张有志 郭文治 米卫东 李静 更多>> 相关机构: 军事医学科学院 军事科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星形胶质细胞与认知功能 被引量:8 2013年 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数量最多的一类胶质细胞,不仅为神经元提供能量和代谢的支持,而且在形成和维持血脑屏障、调节突触可塑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以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神经损伤和保护的双重作用。本文结合近年来研究,从生理和病理调节两个方面综述星形胶质细胞对机体认知功能的影响。 郭文治 李云峰 米卫东关键词:星形胶质细胞 神经保护 小补心汤总黄酮对慢性应激大鼠星形神经胶质细胞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研究小补心汤总黄酮(XBXT-2)对海马及前额皮质神经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连续28 d每天给予大鼠1或2种不可预测的刺激建立慢性应激模型,同时每日单次ig给予XBXT-2 25和50 mg.kg-1。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大鼠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层、CA3区和前额皮质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结果免疫组化结果表明,慢性应激大鼠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层、CA3区和前额皮质星形胶质细胞数目减少,形态萎缩,吸光度值显著降低(P<0.01)。伴随给予XBXT-2 25和50 mg.kg-1可显著逆转这一改变,吸光度值显著增加(P<0.01),阳性药丙米嗪具有同样的作用。结论 XBXT-2可逆转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层、CA3区和前额皮质星形胶质细胞的应激性损伤,这可能是其抗抑郁作用的重要细胞分子机制之一。 安磊 李静 李静 李云峰 李云峰 李锦关键词:总黄酮 星形胶质细胞 抗抑郁 应激 基于磷酸二酯酶4的抑郁症治疗新靶点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14年 抑郁症是发病率最高的应激性情感障碍疾病,其机制迄今未彻底阐明,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缺乏、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负反馈失调、神经营养与可塑性低下等因素与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磷酸二酯酶4(phosphodiesterase 4,PDE4)是第二信使cAMP特异性水解酶,其亚型非选择性抑制剂咯利普兰(rolipram)可特异性增强cAMP信号通路,促进神经营养和可塑性,咯利普兰的抗抑郁和促认知作用及其强效、快速起效的特点也已得到证实,但由于其存在恶心、呕吐副作用,而使其终止于临床试验阶段。从PDE4中发掘介导其生物学效应而又避免副作用的关键亚型和剪接变体是该领域新药研发的关键方向。本文将主要围绕PDE4亚型及其长型剪接变体分子结构特征及其发挥抗抑郁、促认知的主要机制予以综述,为突破靶标研究的瓶颈和特色非单胺能新药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杨卫星 王真真 王真真 龚晓健关键词:磷酸二酯酶4 咯利普兰 环磷酸腺苷 抑郁症 幼年注射氟西汀诱导制备成年ICR小鼠抑郁模型 2013年 目的通过幼年注射氟西汀(Flu)制备成年小鼠抑郁模型,探讨其表观有效性和预测有效性。方法 幼年ICR小鼠出生后第4到第21天连续ip给予Flu 10 mg.kg-1(幼年诱导模型组),正常饲养至9周龄后,分为模型组、ig给予Flu 10 mg.kg-1和氟哌啶醇0.1 mg.kg-1组,连续3周后开始检测实验,测试期间继续给药,测试完成后小鼠为12~13周龄。开场实验检测跨格数,悬尾实验检测不动时间,明暗穿箱实验检测明暗穿箱次数。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幼年诱导模型组小鼠成年后,自主活动显著减少(跨格数:83±30 vs 58±19;站立数:32±10 vs 20±8),悬尾不动时间显著延长〔83±46 vs(128±56)s〕,明暗穿箱次数显著减少(18±5 vs 10±4)。小鼠连续ig给予Flu 10 mg.kg-1后,自主活动显著增加(跨格数:58±19 vs 85±41;站立数:20±8 vs 30±12),悬尾不动时间显著缩短〔128±56 vs(71±40)s〕,明暗穿箱次数显著增加(10±4 vs 17±7),各指标均恢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而给予氟哌啶醇0.1 mg.kg-1组小鼠,各指标数据无明显改变,同时表现出镇静作用。结论 幼年小鼠注射Flu成年后的表现符合抑郁模型表观有效性和预测有效性特征,有望成为制备更合理的抑郁症动物模型方法。 刘艳芹 张晶 赵楠 陈红霞 张黎明 张有志 李云峰关键词:氟西汀 抑郁 快速起效抗抑郁药研发策略:单胺(5-HT)-非单胺(Glu/GABA)长反馈神经环路候选假说的提出 被引量:24 2019年 抑郁症已成为全球性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临床一线抗抑郁剂大多是基于经典的“单胺假说(策略)”研发的,这些药物普遍存在起效缓慢、有效率不高、损伤认知和致自杀倾向等缺陷,因此,突破经典单胺策略框架,发展快速起效、兼可增强认知和低毒副作用抗抑郁药物是目前全球性重大需求和方向。2019年,S-氯胺酮和别孕烯醇酮(brexanolone)等快速起效抗抑郁药的上市为基于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和γ-氨基丁酸A(GABAA)等受体的非单胺策略开辟了全新的前景。目前快速起效抗抑郁药研发总体趋势主要有二:即基于优化多靶标的单胺策略(现代单胺策略)和基于谷氨酸(Glu)-GABA平衡调控的非单胺策略。根据本实验室和国外同行的研究,我们提出单胺-非单胺即“5-羟色胺(5-HT)-Glu/GABA长反馈神经环路”候选假说,认为脑内单胺调控机制(如5-HT神经元,位于中缝核)与非单胺调节机制(Glu/GABA神经元,位于前额皮质等脑区)均是快速起效抗抑郁药机制的一部分,二者共同组成长反馈神经环路,介导前额皮质和海马等效应脑区快速增强的突触可塑性。基于该环路提出5个方面抗抑郁快速起效的候选策略:①通过解除GABA中间神经元对Glu锥体神经元的抑制或直接激活Glu锥体神经元,实现快速兴奋/抑制(E/I)平衡;②借助5-HT1A等受体同时调控5-HT神经元活性和兴奋/抑制平衡(同时增强单胺-非单胺环节);③直接激活哺乳动物西罗莫司(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mTORC1),快速增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TOR通路;④刺激脑内BDNF的快速释放。⑤正向变构调节GABAA受体。希望这些思路和策略为进一步发现快速抗抑郁候选靶标提供有益的借鉴。 李云峰关键词:抗抑郁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