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教育厅科学基金(20060979)
- 作品数:3 被引量:11H指数:2
- 相关作者:李智伟郭素娟李娟杨秀锦胡静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医科大学宝鸡市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辽宁省教育厅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聚乙二醇与普通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分析肝脏炎症、纤维化、HBeAg、HBV DNA在聚乙二醇与普通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变化以明确疗效,为选择患者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对象选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住院应用干扰素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3例,其中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2例,普通干扰素α21例,疗程均为48周,治疗前后均行肝组织学检查,于治疗起始、治疗12周、24周及48周4个时间点,监测转氨酶、HBeAg、HBV DNA变化情况及其不良反应,炎症评分下降2分为治疗有效,纤维化评分下降1分治疗有效。肝活检采用在超声引导下14G活检针快速穿刺取得活体肝组织,组织长度大于1.5 cm,由同两位资深专业医师常规进行病理学检查。统计学方法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运用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在整个治疗过程中ALT,AST值的变化,不同种类干扰素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阴转率,聚乙二醇干扰素α18.2%,优于普通干扰素α9.52%(P=0.413),不同种类干扰素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V DNA阴转率,聚乙二醇干扰素α63.6%,优于普通干扰素α57.1%(P=0.663),不同种类干扰素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组织学改善,聚乙二醇干扰素α炎症改善有效率77.2%,纤维化改善有效率63.6%,均优于普通干扰素α炎症改善有效率28.6%,纤维化改善有效率33.3%,(P=0.015,0.022),不同种类干扰素之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对肝脏炎症及纤维化改善优于普通干扰素α,且不良反应与普通干扰素α基本相同。
- 郭素娟李智伟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肝活检
- 干扰素α对Ⅰ型胶原及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观察干扰素α(IFNα)对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刺激的大鼠肝星状细胞(HSC)分泌Ⅰ型胶原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IFNα抗肝纤维化的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HSC系rHSC-99,分别用0,0.0125、0.0250、0.0500,0.1000、0.2000、0.4000ng/ml IFNα、PDGF—BB干预和两者共同干预,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实验观察各组对HSC细胞活力的影响,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测定各组对HSC细胞Ⅰ型胶原mRNA和TGFβ1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1)HSC细胞活力(A值)PDGF—BB干预组为1.35±0.22,空白对照组为0.89±0.12,两组比较,F=16.31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PDGF-BB可提高HSC细胞活力。0.025、0.050、0.100、0.2000、0.400ng/ml IFNα加PDGF-BB共干预组,4值分别为0.84±0.18、0.45±0.15、0.26±0.01、0.33±0.07、0.30±0.06,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F=7.43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IFNα与PDGF-BB共同作用可抑制HSC细胞活力,且在0.025~0.100ng/ml范围内随着IFNα浓度的增加其抑制作用越明显。(2)0.050、0.100、0.200ng/ml IFNα加PDGF—BB共干预各组Ⅰ型胶原mRNA相对表达值分别为0.94±0.19、0.61±0.12、0.52±0.02,空白对照组为1.41±0.01,共干预各组比空白对照组均明显降低,F=127.92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0、0.100、0.200ng/ml IFNα加PDGF—BB共干预组各组TGFβ1 mRNA相对表达值分别为1.18±0.06、1.15±0.10、1.39±0.04,空白对照组为1.62±0.12,共干预各组比空白对照组均明显降低,F=82.11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IFN仅与PDGF-BB共同作用对HSC细胞Ⅰ型胶原、TGFβ1基因的表达有抑制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增加其抑制作用越明显。结论IFNα对PDGF—BB诱导的HSC细胞活力及Ⅰ型胶原
- 胡静李智伟杨秀锦杨悦杰马力
- 关键词:干扰素Α胶原转化生长因子Β肝星状细胞
- 132例家族聚集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影响自然病程进展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自然病程进展规律及其与感染持续时间、血清HBVDNA载量、HBeAg状态和脾脏厚度的关系。方法2007年1月至2010年8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感染病科的家族聚集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132例,常规行肝组织活检病理学检查,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HBV标记物;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DNA;使用西门子S200二维彩超诊断仪测量脾脏厚度。结果在13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年龄≥30岁患者肝组织炎症评分≥5分和纤维化评分≥3分发生率分别为33.3%和38.4%,显著高于年龄〈30岁组(14.9%和14.8%,P〈0.05);肝功能正常组肝组织炎症评分≤4分和纤维化评分≤2分发生率分别为92.0%和92.0%,肝功能异常组为53.6%和16.74%(P〈0.05);肝功能反复异常〉1年的患者肝组织炎症评分≥5分和纤维化评分≥3分发生率分别为42.8%和51.5%,显著高于肝功能异常≤1年组(31.9%和31.9%,P〈0.05);血清HBVDNA载量为3~5lgcopies/ml组肝组织炎症评分为≤4分和纤维化评分为≤2分发生率分别为50.0%和27.8%,显著高于病毒载量〈3lgcopies/ml组(P〈0.05);血清HBeAg阴性组纤维化评分在3—4分和≥5分发生率分别为23.1%和20.5%,显著高于HBeAg阳性组的11.8%和9.7%(P〈0.05);血清HBeAg阳性与否与肝组织炎症无显著相关性(P〉0.05);脾脏厚度1〉4cm组肝组织炎症〉15分和纤维化评分≥5分发生率分别为76.9%、7.7%和76.9%,显著高于脾脏厚度〈4cm组的16.0%、3.4%和5.9%(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脾脏厚度与肝组织炎症(t=2.153)和纤维化程度(t=4.654)呈显著独立正相关(P=0.033);血清HBVDNA载量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t=-2.826)也呈独立相关(P=0.005)。结论家族聚集性的慢性
- 郭素娟李娟李智伟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HBVHBEAG纤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