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72069)

作品数:11 被引量:114H指数:5
相关作者:李越王建坡张园园黄智斌李启剑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杭州石油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4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奥陶统
  • 2篇地层
  • 2篇牙形刺
  • 2篇一间房组
  • 2篇中奥陶统
  • 2篇盆地
  • 2篇晚奥陶世
  • 2篇良里塔格组
  • 2篇奥陶世
  • 1篇盐岩
  • 1篇油田
  • 1篇志留纪
  • 1篇中古
  • 1篇溶洞
  • 1篇上奥陶统
  • 1篇上白垩统
  • 1篇上侏罗统
  • 1篇生物带
  • 1篇生物地层
  • 1篇塔北隆起

机构

  • 11篇中国科学院南...
  • 6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化石油...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11篇李越
  • 4篇王建坡
  • 4篇张园园
  • 3篇李启剑
  • 3篇黄智斌
  • 2篇张丽娟
  • 2篇王志浩
  • 2篇蔡习尧
  • 2篇程明
  • 1篇张俊明
  • 1篇张元动
  • 1篇李猛
  • 1篇魏燕萍
  • 1篇王招明
  • 1篇刘永福
  • 1篇戎嘉余
  • 1篇马俊业
  • 1篇顾澄皋
  • 1篇申银民
  • 1篇孙玉善

传媒

  • 4篇地层学杂志
  • 3篇微体古生物学...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古生物学报
  • 1篇地质科学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年份

  • 4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黔北志留纪早期枝线贝类介壳层的时空分布和风暴沉积特征被引量:5
2007年
上扬子区下志留统灰岩中发育良好的与海洋风暴事件相关的腕足动物枝线贝类介壳层.它见于黔北香树园组近顶部或石牛栏组上部,由2个昙花一现的浅海土著分子拟壳房贝属(Paraconchidium)或小枝线贝属(Virgianella)以不同比例混合、非原始正常栖居方式的碎壳与灰泥共同堆积而成.单层厚度少则仅数十厘米,多则达4m多.其中的壳体皆遭遇过高能水流强烈搅动,特别是较薄的腹壳前部和背壳,更是破损严重,其形成的主要动力是风暴和海岸线形状共同导致的增水作用;据相关群落的生态位(BA2下部至BA3上部)推测,它们是近岸浅海风暴作用的产物,介壳的破碎及其堆积的疏密程度反映了近源和远源风暴成因.志留纪时处于南低纬度的黔北海域,在广海强水团到达时,加剧的能量强烈地波及到枝线贝类群落栖居的深度.多数介壳滩被风暴反复冲淘,推测其堆积时间可达数万年.
李越戎嘉余
关键词:腕足类
新疆塔中南坡奥陶系的地层缺失和沉积相变化被引量:29
2008年
按照奥陶系内部6个组沉积的时间片段拟定塔中南坡不同区块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部分关键层段的牙形石和几丁虫组合特征证明一间房组和恰尔巴克组在塔中部分井区是存在的,但恰尔巴克组的分布范围最狭窄。总体上,塔中南坡隆起区地层缺失较多,古城墟隆起基本完整。据缺失状况和岩相展布,显示塔中南坡的沉积单元具有由东往西迁移的特征,且各时段迁移的距离与速度存在较大差异。
蔡习尧李越
关键词:地层古地理奥陶纪塔里木盆地
新疆巴楚中-晚奥陶世牙形刺生物地层和沉积环境研究被引量:29
2009年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的中—上奥陶统灰岩相地层露头分布在巴楚良里塔格地区的一间房—唐王城。以牙形刺动物群为依据厘定3个组的时代,从下至上为一间房组(Periodus flabellum层、Pygodus serra层,属达瑞威尔阶)、吐木休克组(Pygodus anserinus层、Baltoniodus alobatus带,属桑比阶)和良里塔格组(含B.confluens动物群层,属凯迪阶下部)。一间房组的开始标志了新一期的海进,此组下段发育1期藻丘,中段发育1期藻丘、1期瓶筐石礁丘和3—4期瓶筐石—棘屑滩,上段代表了海水加深至浪基面之下的过程;吐木休克组沉积过程中达到了海进最大值,为凝缩沉积;良里塔格组代表了逐渐海退的过程,由浅滩和3期藻丘建造组成。
李越黄智斌王建坡王志浩薛耀松张俊明张元动樊隽轩张园园
关键词:牙形刺生物地层沉积环境一间房组良里塔格组
黔北凤岗硐卡拉奥陶系湄潭组中灰岩:典型的暖水相被引量:5
2010年
黔北凤岗硐卡拉剖面下—中奥陶统湄潭组泥岩、粉砂岩中夹含一套47.5m的连续灰岩建造,是区内迄今所测得厚度最大的"中灰岩"段。中灰岩的岩石学特征显示其成分多为分异度很高的生屑、鲕粒(豆粒)和核形石等,颗粒破碎程度偏高,丰度高时可达颗粒支撑,灰泥基质和亮晶方解石胶结均有。这些颗粒堆积形成中—高能带生屑、内碎屑浅滩,纵向上略显旋回,亦见两层较薄含瓶筐石格架的生物层。这些特征皆属浅海带暖水型沉积的标志,将该剖面的湄潭组中灰岩与之同期的大湾组和紫台组中的灰岩相比较,后者形成于偏深的相带,灰泥和泥级、粉砂级陆源碎屑含量高,也缺乏典型的暖水成因标志,故可推知扬子区陆表海的灰岩沉积相存在深度控制的海水温差分异现象。
李启剑李越Steve KERSHAW张园园邓小杰
关键词:浅滩
塔里木轮南油田寒武系坡折带的层序和储层被引量:3
2010年
寒武纪西高东低的海底地貌显著控制着塔里木板块轮南区的岩相差异。轮南寒武系可划分为6个层序,每个层序的地震反射总体上显示较弱,从西到东可划分出3种地震相并分别对应3个沉积带:平行连续地震相指示碳酸盐岩台地、杂乱丘状地震相指示台缘高能带、斜交连续地震相指示斜坡。不同层序在坡折带附近相互叠置,从下到上显示为台地有西向东迁移的趋势,平面上呈南北向展布。坡折带规模大,与轮南隆起巨型台背斜构造配置好,紧邻寒武系油源区,白云岩储层发育,溶蚀孔洞、裂逢、晶间孔综合构成主要储集空间,台地相低能带致密碳酸盐岩可作为盖层,这些因素优化坡折带为油气勘探的最好靶区。
张丽娟吴金才王招明王霞李越程明李启剑
关键词:层序地层储层坡折带寒武系轮南油田
宁夏六盘山盆地海参1井上侏罗统—上白垩统微体化石组合被引量:5
2010年
六盘山盆地海原凹陷肖家湾构造的海参1井钻遇中生代地层。其中安定组见孢粉化石Pinuspollenites-Ali-sporites-Araucariacites组合,时代定为晚侏罗世。和尚铺组含介形类和孢粉化石Cypridea(Cypridea)unicosta-ta-Cypridea(Ulwellia)koskulensis组合、Pinuspollenites-Classopollis-Schizaeoisporites组合和大量Peckisphaera paragranulifera,李洼峡组含轮藻和孢粉化石Aclistochara huihuibaoensis-Mesochara cf. voluta-Sphaerochara组合、Classopollis-Cicatricosisporites-Granudiscus组合和介形类Damonella cf. mediocris,Cypridea(Yumenia) sp.等,和尚铺组和李洼峡组的时代可归于早白垩世早中期(Hauterivian—Barremian)。乃家河组产轮藻化石Raskyae-chara sp.,Obtusochara cf. subcylindrica等,时代可能是晚白垩世。
蔡习尧张智礼李启剑李越
关键词:六盘山盆地
塔中古溶洞见证晚奥陶世抬升幅度被引量:3
2010年
塔中隆起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灰岩与桑塔木组砂—粉砂岩之间为不整合接触,昭示着这两个组沉积期之间存在一次历时约百万年的区域性构造抬升事件。中古31井良里塔格组三段的4 125.6~4 133.9 m井段为垮塌型溶洞沉积,洞顶距良里塔格组二段顶部190.6 m,溶洞中角砾状充填物主要来自良里塔格组洞壁本身的礁相灰岩,且见数厘米厚的暗河流水沉积纹层,未发现源于其它时代的颗粒混杂其间。这一事实指证了溶洞的形成和充填时代均为良里塔格组沉积之后、桑塔木组覆盖之前的晚奥陶世凯迪中期。具溶蚀力的淡水潜流带的深度一般不低于周围的海平面,由此可推断出该井区这次抬升出海平面之上的高度,即使忽略良里塔格组顶部可能经地表剥蚀的良里塔格组一段,抬升出水面部分至少也应该有190 m,藉生态地层学恢复洞壁礁灰岩沉积时的海水深度约为30 m±,因此总抬升幅度至少能达到220 m。
申银民李越赵乐元刘永福孙玉善李猛
关键词:晚奥陶世良里塔格组
塔北隆起侏罗系阳霞组沉积特征被引量:4
2009年
塔北隆起侏罗系阳霞组下粗上细的沉积特征显示其为典型的河流相沉积,东部普惠1井序列发育最全,向轮南隆起方向具有明显的顶剥底超特征。河流沉积体系中,颗粒普遍偏粗,物源主要来自东河塘以北、英买力以西及跃南地区,英买力西部、东河塘北部以北以及跃南1、2井以南发育近源小型冲积扇,由西向东发育辫状河沉积体系。根据沉积相的空间展布模式,可预测低位域三角洲及湖泊相发育于草湖及其以东地区;阳霞组砂体分别向北部的轮台凸起、南部的中央隆起尖灭,是寻找岩性地层圈闭的有利地区。
张丽娟钟大康李越程明魏燕萍
关键词:冲积扇侏罗系塔北隆起
EMMRICHIELLA WALCOTT, 1911, A REVIVED GENUS, FROM MIDMIDDLE CAMBRIAN OF NORTH CHINA AND ITS BIOSTRATIGRAPHICAL SIGNIFICANCE
<正>Emmrichiella Walcott, 1911, with Ptychoparia theano Walcott, 1905 as the type species, is characterised by ...
Jinliang YUAN
文献传递
塔里木中央隆起区上奥陶统的牙形刺被引量:30
2009年
塔里木板块中央隆起区的上奥陶统,即巴楚露头剖面吐木休克组和良里塔格组以及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油田井下良里塔格组皆为灰岩相。作者对前人报道的牙形刺带作了修改,首次系统描述牙形刺动物群全貌,共计14属21种。在曾归入Pygodus serra带和P. anserinus带的吐木休克组底部和下部发现Yangtzeplacognathus jianyeensis,故应改为Yangtzeplacognathus jianyeensis带;吐木休克组中部因发现Baltoniodus alobatus和B.variabilis共生,应属B. alobatus带。在Yangtzeplacognathus jianyeensis带和Baltoniodus alobatus带之间尚未发现可靠的B. variabilis,因此是否存在B. variabilis带尚存疑问。巴楚露头区上奥陶统的牙形刺序列由下而上应为Yangtzeplacognathus jianyeensis带, Baltoniodus variabilis带?,B. alobatus带和Belodina confluens带。塔中的良里塔格组则可识别出B. confluens带和Yaoxianognathus yaoxianensis带。将中央隆起区牙形刺动物群组合与其相邻的柯坪地块进行对比,说明晚奥陶世因两个地理区水深的差异导致牙形刺带完整性的差异。
王志浩李越王建坡马俊业姚小刚黄智斌张园园
关键词:牙形刺生物带上奥陶统塔里木板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