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2007BB5063)

作品数:1 被引量:11H指数:1
相关作者:陶国才易斌林露更多>>
相关机构:成都军区总医院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氧化物歧化酶
  • 1篇神经病
  • 1篇神经病理
  • 1篇神经病理性
  • 1篇神经病理性疼...
  • 1篇神经损伤
  • 1篇鼠模型
  • 1篇疼痛
  • 1篇歧化酶
  • 1篇外周
  • 1篇外周神经
  • 1篇外周神经损伤
  • 1篇丙二醛
  • 1篇病理
  • 1篇病理性
  • 1篇病理性疼痛
  • 1篇超氧化物
  • 1篇超氧化物歧化...
  • 1篇大鼠模型

机构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成都军区总医...

作者

  • 1篇林露
  • 1篇易斌
  • 1篇陶国才

传媒

  • 1篇重庆医学

年份

  • 1篇2011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3种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的评价被引量:11
2011年
目的比较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性损伤(CCI)、改良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性损伤(iCCI)和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NI)模型的氧化应激水平和疼痛行为规律差异。方法将体质量为150-200 g的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4组(Sham组、CCI组、iCCI组、SNI组,n=15),Sham组仅暴露坐骨神经,CCI组、iCCI组和SNI组分别于右后肢行手术操作,制作疼痛模型。(1)比较术前及术后1-21 d各组大鼠的机械和热缩足阈值差异。(2)于术后7、14、21 d处死各组大鼠各5只,检测脊髓L4-6节段损伤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结果 (1)Sham组术前及术后机械和热缩足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I组和iCCI组在术后第7天即出现明显的热和机械痛阈降低,并在术后第14天到达低谷(P〈0.01)。iCCI组比CCI组痛阈下降更加显著(P〈0.05)。SNI组疼痛模型仅对机械刺激敏感而对热刺激不敏感。(2)术后7、14、21 d发现3种模型脊髓损伤侧SOD水平明显下调,MDA表达显著上调,各指标变化幅度由高至低依次为iCCI组、CCI组、SNI组、Sham组。结论 3种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的疼痛规律和SOD、MDA水平各不相同,提示不同的外周神经损伤方式导致疼痛发生和氧化应激调节的机制可能存在差异。
林露陶国才易斌
关键词:疼痛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外周神经损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