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72070)

作品数:8 被引量:15H指数:2
相关作者:杨群丛培允盖永华孙晓燕郝家胜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安徽师范大学云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生物学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古生物
  • 4篇古生物学
  • 4篇分子古生物学
  • 3篇谱系
  • 3篇分子系统
  • 2篇生命
  • 2篇主要类群
  • 2篇系统发育
  • 2篇系统学
  • 2篇类群
  • 2篇分子系统学
  • 1篇叶肢介
  • 1篇鳃足纲
  • 1篇扫描电镜
  • 1篇生命之树
  • 1篇速足目
  • 1篇苔藓
  • 1篇苔藓动物
  • 1篇普通海绵纲
  • 1篇综合数据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南...
  • 2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渥太华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作者

  • 7篇杨群
  • 2篇李春香
  • 2篇盖永华
  • 2篇马俊业
  • 2篇丛培允
  • 2篇郝家胜
  • 2篇孙晓燕
  • 1篇夏旭华
  • 1篇孙捷
  • 1篇张克云
  • 1篇徐明旭
  • 1篇孙晓艳
  • 1篇杨寿运
  • 1篇石庆会

传媒

  • 4篇古生物学报
  • 2篇微体古生物学...
  • 1篇科学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速足目主要类群系统发育的分子证据被引量:2
2007年
文章基于速足目现生主要类群18S rDNA、28S rDNA和COI基因序列,采用贝叶斯法、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尝试构建速足目的分子系统树;结合形态特征和化石记录,主要对速足目各超科级分类阶元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速足目现生超科Bairdiacea、Darwinulacea、Cypridacea和Cytheracea均为单系群,支持形态学上关于上述4个超科的的界定;3种基因均支持形态学上Darwinulacea和Cypridacea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的观点。18S rDNA序列分析在较显著水平上支持Darwinulacea和Bairdiacea为姐妹群,Darwinulacea可能从Bairdia-cea中的一支演化而来;Bairdiacea和Darwinulacea组成的分支是Cypridacea的姐妹群,支持将三者合并为Bairdio-copina亚目的观点;Cytheracea是Cypridacea(Darwinulacea+Bairdiacea)的姐妹群,可提升为Cytheracopina亚目。
张克云徐明旭杨寿运孙捷杨群
关键词:介形类速足目分子系统发育
网角海绵目(Dictyoceratida)谱系发育与形态发生分析被引量:1
2007年
采用形态和分子数据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网角海绵目谱系发育和骨骼形态发生问题。根据11个普通海绵种的18S rRNA序列,结合11个形态与结构特征以及生化和细胞学性状,对网角海绵目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分子系统学分析表明,网角海绵目及角骨海绵科为单系类群,具有宽口型领细胞室的掘海绵科属于网角海绵目。表型数据显示,网角海绵目内的4个科(Dysideidae,Thorectidae,Irciniidae,Spongiidae)为单系类群。网角海绵目的单系性表明具有等级分化特征的海绵质骨架纤维为同源特征,而领细胞室类型的分化,即宽口型和二咽型领细胞室的分化,是在网角海绵内部类群分化的同时发生的。结合角海绵类及相关类群的化石记录和文中关于网角海绵谱系发育分析推测,早期网角海绵可能主要通过胶原纤维粘附外源碎屑颗粒来支撑内部骨架系统;网角海绵的演化向两个方向发展:①合成多种海绵质纤维取代外源物形成骨架系统(网角海绵和指角海绵);②合成硅质骨针取代外源颗粒构成海绵骨架(现代所有具有骨针的普通海绵)。
马俊业杨群
关键词:普通海绵纲分子古生物学
苔藓动物的谱系发生位置与早期分歧时间(英文)被引量:2
2010年
苔藓动物是后生动物系统进化研究中的关键类群之一。作者基于冠轮动物38个代表种类的LSU和SSU rRNA组合基因序列数据,以二胚层动物为外类群,运用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分析法,重建了触手冠担轮动物的系统树;同时,基于分子钟的方法推测了苔藓动物主要类群的起源与分歧时间。分子系统学的分析结果表明:触手冠动物并非都是单种系群;而苔藓动物则为单种系群,并构成触手冠担轮动物的基部类群。尽管苔藓动物的最早化石记录仅发现于奥陶纪特马豆克期地层中,谱系年代分析结果显示:苔藓动物及其主要谱系在新元古代已经分化;其中,苔藓动物祖先类群的起源时间约为634Ma,基部类群(被唇纲)与其它苔藓动物的分歧时间大约为607Ma。这一结果说明,化石记录始于奥陶纪的苔藓动物根植于新元古代的埃迪卡拉纪,早期祖先类群可能缺乏钙化骨骼,因而不易保存为化石。从而支持关于动物主要门类起源于新元古代的谱系年代学研究成果。
郝家胜孙晓燕石庆会杨群
关键词:苔藓动物分子古生物学LSURRNASSURRNA
“生命之树”的谱系年代学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目前国际上已经启动的“生命之树”(tree of life,TOL)计划.是全世界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家倾力建立的一个庞大的科学研究计划,其终极目标是回答关于地球上所有生物类群之间的谱系亲缘关系问题。
杨群李春香
关键词:分子系统学分子钟
叶肢介颈器的超微形态特征及其演化意义
2012年
颈器的构造与功能在甲壳动物的演化过程中存在明显差异,其同源性受到质疑。本研究在叶肢介颈器的超微形态比较与分子系统学分析基础上,对该器官的同源性进行了讨论。颈器的超微形态分析表明,叶肢介的颈器形态多样,包括椭圆形、马蹄形、花边形、梨核形等,其中马蹄形、花边形、梨核形颈器为首次报道类型。颈器的形态在属与种分类级别上呈现一定的稳定性,如马蹄形颈器出现在2属4种个体上。基于分子数据的系统发生分析为评判颈器的同源性与演化意义提供了依据。系统分析表明,颈器并非鳃足纲与颚足类的共有衍征,而可能是泛甲壳动物的祖征;鳃足纲渔乡蚌虫科颈器存在3种状态特征:包括具颈器但不突出,颈器显著突出呈梨形,以及颈器不同程度的退化或丢失。颈器的形态特征可作为种或属级别上分类的辅征。
孙晓艳杨群
关键词:鳃足纲扫描电镜
谱系年代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09年
谱系年代学是结合化石记录和分子钟方法计算"生命树"(Tree of Life)上各分歧点时间的一个新兴交叉学术领域。由于化石记录的不完整性,各类生物的起源年代和支系分化时间的确定可借助于部分化石记录和通过计算现生生物类群之间的遗传距离转换得出的相对分歧时间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讨论。化石记录可代表部分生物类群起源时间的保守估计值,而分子钟方法可为那些不易保存为化石的生物类群与其姊妹群的分化时间提供依据。如果使用得当的话,两者可进行相互验证。在分子谱系年代分析中,正确使用化石校准方案是获得准确分歧时间的关键,这需要:1)正确确定化石物种在谱系树上的位置;2)正确解释化石记录所代表的时间含义(最小值、确定值、最大值及其标准差)。分子钟估算分歧时间的技术在不断改进,目前常用的分子分歧时间估算法(宽松分子钟法,如贝叶斯法、补偿性似然法等)包容分子演化速率在谱系间和随时间的变化。随着谱系年代研究的不断深入,长期困扰人们的化石记录时间与分子钟计算结果悬殊的问题正在逐渐趋于和谐并得到正确诠释。文中还讨论了有关动物起源与早期分化时间以及早期陆生节肢动物的谱系年代学研究进展。我们强调,化石记录和分子钟分析可以优势互补,两者的整合无疑将提高生物演化历史时间格架的准确度和精度,以利更好地将生命演化事件置于地球系统科学及地球环境演化史之中。
杨群丛培允孙晓燕马俊业盖永华李春香郝家胜夏旭华
关键词:分子古生物学
多足动物亚门主要类群的谱系发生与谱系年代分析——基于形态、化石和分子的综合数据被引量:4
2007年
多足动物可能是最早入侵陆地环境的无脊椎动物之一。随着泛甲壳动物大类的确立,多足动物亚门的谱系发生问题已成为节肢动物研究中的焦点。基于表型性状的系统学研究中,多足动物亚门在节肢动物门中的系统分类和单系性等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化石记录的稀少又使多足动物的起源及演化历史变得迷雾重重。近年来分子系统学的进展为深入探讨多足动物谱系发生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分子定年的应用为探讨多足动物起源、登陆等早期演化问题提供了新的手段。谱系年代学综合了化石记录和分子定年两方面的优势,为更加精确地讨论多足动物起源、内部类群分歧时间及其地质背景奠定了基础。谱系年代分析显示,多足动物类起源于寒武纪晚期或更早;多足动物内部类群的分歧不晚于奥陶纪;而化石证据显示,多足动物的登陆事件也可能发生在这一时期,多足动物内部类群的分歧事件(及食性分化)可能与登陆过程有关。精确的多足动物亚门谱系发生关系以及谱系年代学细节还有待于进一步综合系统学、多基因和多重化石参照点的合理分析加以深入和完善,进而为早期陆地复杂生态系统的建立提供新的证据。
丛培允盖永华杨群
关键词:多足动物分子系统学分子古生物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