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6CB504504)

作品数:31 被引量:188H指数:8
相关作者:石学敏李军许军峰申鹏飞王舒更多>>
相关机构: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市中医医院天津市针灸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天津市科技攻关计划天津市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1篇医药卫生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15篇针刺
  • 7篇醒脑
  • 7篇醒脑开窍
  • 7篇开窍
  • 7篇刺法
  • 6篇中风
  • 6篇缺血
  • 5篇醒脑开窍针刺
  • 5篇醒脑开窍针刺...
  • 5篇针刺法
  • 5篇中医
  • 5篇脑梗
  • 5篇脑缺血
  • 4篇针法
  • 4篇中风后
  • 4篇随机对照试验
  • 4篇脑梗死
  • 4篇脑梗死恢复期
  • 4篇经穴
  • 4篇梗死

机构

  • 27篇天津中医药大...
  • 6篇天津市针灸研...
  • 6篇天津市中医医...
  • 4篇武警医学院附...
  • 2篇承德医学院
  • 1篇天津工业大学
  • 1篇天津职业技术...
  • 1篇遵化市人民医...

作者

  • 13篇石学敏
  • 7篇李军
  • 6篇杨志新
  • 6篇卞金玲
  • 6篇许军峰
  • 6篇申鹏飞
  • 6篇赵晓峰
  • 6篇王舒
  • 5篇张智龙
  • 5篇郭家奎
  • 4篇熊杰
  • 3篇樊小农
  • 3篇李筱媛
  • 3篇刘盼功
  • 3篇杜洋
  • 2篇李金波
  • 2篇吉学群
  • 2篇史慧妍
  • 2篇温景荣
  • 2篇王光安

传媒

  • 8篇辽宁中医杂志
  • 4篇上海针灸杂志
  • 2篇时珍国医国药
  • 2篇中国中医基础...
  • 2篇天津中医药
  • 2篇Journa...
  • 1篇World ...
  • 1篇吉林中医药
  • 1篇山西中医
  • 1篇江苏中医药
  • 1篇上海中医药杂...
  • 1篇新中医
  • 1篇天津工业大学...
  • 1篇中华中医药杂...
  • 1篇辽宁中医药大...
  • 1篇Chines...
  • 1篇世界中医药
  • 1篇第十三届针灸...

年份

  • 2篇2013
  • 3篇2012
  • 6篇2010
  • 11篇2009
  • 10篇2008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腧穴特异性与针刺手法对临床疗效的影响被引量:6
2009年
腧穴特异性对临床疗效起决定性作用,针刺手法(刺激量)促进腧穴特异性的发挥,二者的协同作用对针刺临床疗效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王立存郭家奎林翠茹
关键词:腧穴特异性针刺手法临床疗效
基于光镜观察的水沟穴治疗脑梗塞的参数优化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根据灰色系统理论,从病理形态学角度筛选“醒脑开窍”针刺法的主穴之一“水沟”穴治疗脑梗塞的最佳参数(频率、时间)。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12组,分别为正常纽、假手术组、模型未干预组及模型干预组(包括:参数1~参数9,共9组)。模型组均复制一侧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分别以9种参数针刺模型干预组的“水沟”穴.2次/d.连续治疗3d后,取皮层、海马及纹状体3个区域的脑组织,光镜下分别计数神经细胞、微血管、炎性细胞、阳性细胞及噬神经现象,并对统计数据进行灰色关联分析,从而筛选“水沟”穴治疗脑梗塞的最佳针刺参数。结果各针刺参数的灰色关联度排序为:参数6〉参数2〉参数5〉参数8〉参数9〉参数3〉参数4〉参数1〉参数7。结论病理形态学研究提示,参数6(即针刺频率:3)k/s;针刺时间:5s)为手针刺”水沟”穴治疗脑梗塞的最佳拳数。
李雅洁樊小农王舒石学敏
关键词:水沟穴脑梗塞参数优化
针刺治疗脑梗死恢复期远期疗效及安全性研究: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英文)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脑梗死恢复期患者234例,以SAS编码,随机分配到醒脑开窍针刺组和常规针刺组(简称醒脑组和常规组)。醒脑组116例,接受醒脑开窍针刺(每日1次,共4周)和西医常规治疗;常规组118例,接受常规针刺和西医常规治疗。随访6个月。主要指标:随访期末生存、治疗和复发情况。次要指标:随访期末神经功能评估,针刺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6个月随访时醒脑组病死率(0·86%)、继续治疗率(36·21%)与常规组(1·69%、36·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9,P=0·59;χ2=0·32,P=0·57) ,在降低复发率、改善神经功能方面醒脑组优于常规组(P<0·01) ;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是安全的,其远期疗效在降低复发率、改善神经功能方面优于常规针刺。
杨志新卞金玲许军峰申鹏飞熊杰郭家奎张智龙李军石学敏
关键词:醒脑开窍随机对照试验随访研究
Essence of Needling Technique on Certain Points by Prof.SHI Xue-min
2008年
石学敏院士率先提出了针剌手法量学的理论,该理论要求针刺每一穴位都要达到相应的量学要求。为了达到量学的要求,他对每个穴位都制定了科学、严谨的针刺方法。本文就石学敏院士穴位针刺的部分经验作一介绍。
杨明星石学敏韩丑萍
关键词:刺法
经穴的功能特异性探析被引量:3
2009年
经穴的特异性是指经穴在形态结构、生物物理特性、病理反应、刺激效应等方面与其周围的非经穴比较具有的特异性。经穴在功能方面与非经穴人体组织有着明显的区别,穴位具有反映病证的功能及感受刺激的功能。穴位反映病证具有与脏腑密切相关的特异性,反映病证的穴位大多在与其相关脏腑所属的经络上,穴位反映病证与脏腑疾病发展进程密切相关等基本规律。
杨颖郭家奎
关键词:经穴特异性脏腑
委中穴不同刺法对中风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影响被引量:11
2009年
目的观察委中穴不同刺法治疗中风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石氏针刺组和单纯针刺组,每组60例。均取委中穴,每天针刺1次,并配合功能康复训练。以Lovett肌力分级量表和简化的Fugl-Meyer(FMA)量表的下肢功能评分评定疗效。结果石氏针刺组下肢功能障碍即刻和治疗后4星期的有效率分别为83.3%和93.3%,单纯针刺组分别为6.7%和53.3%。石氏针刺组疗效优于单纯针刺组(P<0.01),治疗即刻和治疗后Lovett肌力分级石氏针刺组优于单纯针刺组(P<0.05),针刺后中风患者FMA下肢功能评分石氏针刺组优于单纯针刺组(P<0.05)。结论委中穴不同刺法治疗中风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疗效不同,石氏针刺法具有明显的即刻效应和治疗作用。
许军峰
关键词:刺法中风后遗症下肢功能障碍
代谢组学技术及其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展望被引量:4
2008年
杨明星石学敏
关键词:代谢组学中医药现代化
脑缺血动物模型制备及应用研究
2010年
脑缺血动物模型在探讨脑缺血的病理生理变化、发病机制及其防治的研究有重要意义。从各种脑缺血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相关评价指标以及模型制备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概述。
刘盼功杜洋赵晓峰王舒
关键词:脑缺血动物模型脑卒中
循证医学与中医药发展述评被引量:20
2010年
循证医学改变了国际上主流医学从业者对待补充医学的态度,循证医学为中医药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循证医学方法的引入将为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促进中医药现代化,推进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医学研究不应照搬循证医学方法学,借鉴循证医学应不失中医特色,同时,认识循证医学自身缺陷,才能更好地利用。
杨志新石学敏
关键词:循证医学中医药学中医特色
Clinical Study on Puncturing Weizhong (BL 40) for Post-stroke Dysfunction of the Lower Limbs被引量:9
2013年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s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dysfunction of lower limb by puncturing Weizhong (BL 40). Methods:One hundred and twenty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60 cases in each group. Both groups were treated by puncturing Weizhong (BL 40) plus function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ce every day. Thos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by Shi Xue-min's needling technique, while other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needling technique.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were assessed by the scores of lower limb functions of Lovett scale of grading muscle strength (LSGMS) and short-form Fugl-Meyer assessment (SFFMA). Results:The instant and post-treatment effective rat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83.3% and 93.3%, versus 6.7% and 53.3% in the control group, indicating that the therapeutic effect was bett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P<0.01). The instant and post-treatment scores of Lovett muscle strength grading scale were bett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SFFMA score of lower limbs function was bett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Different needling methods at Weizhong (BL 40) can produce different therapeutic effects in treating post-stroke dysfunction of lower limb, and Shi's needling technique has obvious instant effect and therapeutic function.
Xu Jun-fengHuangGuo-qi
关键词:针灸治疗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