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0992025-23)
- 作品数:1 被引量:1H指数:1
- 相关作者:杜涛刘建勇包秀凤更多>>
- 相关机构:广东海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海洋渔业科技推广专项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杂色鲍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自交和杂交子一代的育苗及工厂化养殖被引量:1
- 2013年
- 利用采自越南海域的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野生群体(Y)及取自湛江海域的九孔鲍(H.diversicolor supertexta)养殖群体(Z)进行群体间的杂交和群体内自繁,并对子一代F1的育苗及工厂化养殖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各交配组合F1代的受精率、孵化率及幼体附着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稚鲍培育期及工厂化养殖过程中,正交与反交组合F1代的壳长和成活率均显著大于自交组合组(P<0.05);受精360 d后,正、反交组合野生鲍自繁(YY)及养殖鲍自繁(ZZ)F1代的壳长分别为(51.6±6.8)mm,(49.9±6.7)mm,(44.3±5.4)mm,(41.7±4.6)mm,成活率分别为(87.8±5.0)%,(89.2±4.4)%,(54.5±2.8)%,(73.1±2.4)%;野生鲍自繁(YY)F1代的壳长显著大于养殖鲍自繁(ZZ)组(P<0.05),但成活率显著低于养殖鲍自繁(ZZ)组。杂交组合所显示出的良好的杂种优势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表明,群体间的杂交将可能是养殖杂色鲍遗传改良的有效途径。
- 包秀凤刘建勇杜涛
- 关键词:杂色鲍杂交杂种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