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2005304)

作品数:6 被引量:44H指数:4
相关作者:崔迎春刘季花石学法任向文尹京武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钴结壳
  • 4篇结壳
  • 4篇富钴结壳
  • 3篇中太平洋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1篇元素地球化学
  • 1篇中太平洋海山
  • 1篇西太平洋
  • 1篇稀土
  • 1篇稀土元素
  • 1篇稀土元素地球...
  • 1篇显微构造
  • 1篇粒径
  • 1篇海山富钴结壳
  • 1篇分形
  • 1篇M

机构

  • 4篇国家海洋局第...
  • 4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海洋沉积与环...

作者

  • 5篇石学法
  • 5篇刘季花
  • 5篇崔迎春
  • 4篇任向文
  • 2篇郝金华
  • 2篇尹京武

传媒

  • 1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海洋学报
  • 1篇中国稀土学报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海洋科学进展

年份

  • 5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中太平洋海山区富钴结壳构造与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被引量:6
2008年
为了释读蕴藏在富钴结壳中的环境变化信息,运用电子探针技术对中太平洋海山CXD05结壳进行了详细的构造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1)CXD05结壳约从19.4 Ma BP(早中新世)开始发育,从基部至顶部依次发育了斑杂构造、柱状构造和纹层构造;2)结壳中亲氧元素和碎屑组分从老至新发生规律性变化。结壳构造序列反映了其生长过程中海洋动力环境能量由高到低的变化;而壳层亲氧元素和碎屑组分的变化则记录了海水的氧化程度和风尘影响强度的变化。
崔迎春任向文刘季花石学法尹京武郝金华
关键词:中太平洋海山富钴结壳显微构造地球化学
富钴结核粒径分形特征被引量:1
2008年
利用分形理论,对我国在中、西太平洋国际海底区域获得富钴结核的粒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富钴结核的粒径具有分段分形的特点,计算得到了它们的各自的分维数,并对其意义进行了探讨。
崔迎春石学法刘季花
关键词:西太平洋粒径分形
磷酸盐化作用对富钴结壳元素相关性的影响被引量:13
2008年
为了探讨磷酸盐化作用对富钴结壳元素相关性的影响,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和重量法测试了中太平洋CX海山富钴结壳的主、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首先以P质量分数和Y异常把富钴结壳分为磷酸盐化型[w(P)>0.57%且具有正Y异常]和未磷酸盐化型[w(P)<0.57且具有负Y异常]。结果表明,相比于未磷酸盐化型结壳,磷酸盐化型结壳中某些元素出现相对亏损和富集,其中亏损元素的亏损顺序为Si>Al>Fe>Co>Li>K>Pb>Na>Mg>V,而富集元素的富集顺序为P>Ca>REE>Ba>Sc>Mo>Cu>Ni>Ti>Sr>Zn>Mn;两类结壳相同元素间的相关性既有共性也有差别,Si-Al、Si-Fe和Si-Ca等元素间的相关性在两类结壳中变化不大,而P-Mn,P-Fe,Mn-Fe,Fe-Co等元素间的相关性则发生重要改变,这些相关性发生变化的元素对可指示结壳是否遭受磷酸盐化作用,元素丰度以及元素相关性的变化与磷酸盐化作用引起的结壳矿物组成变化有关。
崔迎春石学法刘季花任向文
关键词:中太平洋富钴结壳
中太平洋M海山富钴结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被引量:11
2008年
用ICP-AES和重量法测试了中太平洋M海山不同水深范围内(1300~3000 m)25个富钴结壳样品的稀土元素和常量元素。结果显示M海山富钴结壳为水成结壳,稀土元素总量平均为2084.69μg.g-1,LREE/HREE平均为4.84,具有正的Ce异常。ΣREE(不含Ce)随水深增加而增加,而Ce和LREE/HREE比值则以文石溶跃面为界(水深2000 m)呈现不同的变化,稀土元素这些变化除了与海洋背景颗粒的吸附清扫有关外,还与稀土元素在海水中的行为有关。富钴结壳Ce虽随水深变化,但与水深关系不明显,可能反映其通量恒定。富钴结壳中Ce基本全为Ce(Ⅳ),表明氧化富集过程,这一过程受动力学因素控制。
崔迎春刘季花任向文石学法
关键词:稀土元素富钴结壳中太平洋
浅论富钴结壳柱状构造的成因机制被引量:4
2008年
柱状构造为富钻结壳中多种微观构造类型之一。为探讨富钻结壳柱状构造的形成机制,利用高分辨率电子探针技术分析了位于中太平洋某海山的富钻结壳中柱状构造的微观形态和微区元素化学特征,结果表明,柱状构造是由围绕核心的微层呈弓形外延辐射生长逐渐分枝而成。壳层由亮色、暗色微层交替叠置而成,其中亮色微层富锰、钻、镍和氧,而暗色微层富铁和硅;同一微层各部分的生长速率不同,介于0.27~0.92mm/Ma。柱状构造壳层亮色、暗色微层交替变化以及相应成分的不同是微观氧化还原环境变化的结果,而柱状构造的分枝和同一微层生长速率的差异则与富钻结壳生长界面有界面双电层有关。
崔迎春石学法刘季花任向文尹京武郝金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