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02EFN214100394)

作品数:8 被引量:132H指数:5
相关作者:张艳霞李团飞更多>>
相关机构:学研究院河南农业大学洛阳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小麦
  • 3篇冬小麦
  • 3篇抗旱
  • 2篇性状
  • 2篇稳产
  • 2篇稳产性
  • 2篇习性
  • 2篇小麦品种
  • 2篇抗旱性
  • 2篇抗旱指数
  • 2篇高产
  • 2篇播期
  • 1篇冬性
  • 1篇遗传力
  • 1篇杂种
  • 1篇杂种优势
  • 1篇三叶
  • 1篇水旱
  • 1篇配合力
  • 1篇区试

机构

  • 2篇学研究院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洛阳市科学技...

作者

  • 1篇张艳霞
  • 1篇李团飞

传媒

  • 2篇河南农业科学
  • 2篇陕西农业科学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河南科技学院...

年份

  • 2篇2007
  • 5篇2006
  • 1篇200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河南省旱地小麦新品种高产稳产性分析被引量:2
2007年
采用高稳系数法对参加2003-2004年度河南省旱地小麦区域试验的10个品种进行高产稳产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多数产量较对照高,稳定性顺序为洛旱6号>漯优7号>科旱1号>佃庄9433>浚旱1号>豫麦2号>商5283>金麦6号>洛麦9775>周麦18,即洛旱6号、漯优7号、科旱1号的丰产稳产性较好;结合抗旱性分析,洛旱6号和科旱1号的抗旱性较好,是目前河南省旱地小麦生产上具有较大利用价值的稳产、抗旱小麦新品种。采用变异系数法对参试品种的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成产3因素中有效穗的变异系数较大,在生产中因地制宜地使用栽培措施,使小麦品种达到理想穗数,是保证旱地品种取得高产的一条有效途径。
王艳芳吴少辉王素霞段国辉张学品杨洪强温红霞
关键词:高产稳产稳定性
洛旱3号的丰产性、稳产性、抗旱性及产量结构分析被引量:7
2006年
对1999—2004年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洛旱3号是一个丰产稳产、抗旱性突出的旱地小麦新品种,在产量结构三要素中,单位面积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0.93577),穗粒数次之(0.74201),干粒重最小(0.49476),洛旱3号的高产栽培技术途径是在保证足够穗数的基础上,提高小穗结实率,增加穗粒数,稳定干粒重,充分发挥其丰产性能。该品种的品种*地点互作变异系数与对照相当,产量与环境的回归系数接近于1或大于1,在5250~6000kg/hm^2肥力水平下表现最好。
张学品吴少辉段国辉王艳芳杨洪强李瑜牛鑫
关键词:丰产性稳产性抗旱性
播期对不同习性小麦品种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被引量:58
2004年
为了给小麦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2002~2003年对河南省不同习性的小麦品种在不同播期下的籽粒灌浆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播期下小麦品种的籽粒灌浆规律均符合Logistic曲线,灌浆过程中平均灌浆速率、渐增期灌浆速率、快增期灌浆速率对粒重影响较大。因此选择适宜播期、提高渐增期灌浆速率、快增期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对提高粒重有重要意义;播期对不同习性品种灌浆高峰出现的日期影响基本一致,但早播时冬性小麦洛旱2号灌浆高峰出现较早,灌浆速率大,晚播时春性品种豫麦18灌浆高峰出现较早,灌浆速率大。因此,在河南生态条件下,春性品种适宜播期为10月中下旬,半冬性品种适宜播期为10月中旬,冬性品种的适宜播期为10月上旬到中旬。
吴少辉高海涛张学品张艳霞赵岩涛
关键词:播期灌浆速率小麦品种习性籽粒灌浆冬性
冬小麦水旱条件下株高构成与产量性状及抗旱指数相关分析被引量:8
2006年
试验利用20个旱地小麦品种,在水旱两种环境下种植,对生长后期(挑旗期、抽穗期、半仁期、顶满仓期)株高构成中不同茎节含水量及其它性状与抗旱性和产量指标之间的关系,采用相关和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出不同环境下不同时期株高构成与抗旱性和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水地环境下,选择倒1,2节含水量大,中部节间短,粗壮的倒1节的材料,可以选出抗旱高产品种;在旱地环境下,选择倒1节含水量大,中部节间短,选择较长和粗壮的倒1节,粗壮的倒5节可选育出抗旱又高产的旱地品种。
段国辉高海涛张学品吴少辉杨洪强王艳芳
关键词:冬小麦产量性状抗旱指数
辐射对冬小麦株高构成因素杂种优势和遗传力的影响被引量:4
2006年
旱作条件下,选用4个水地小麦品种与4个旱地小麦品种,采用4×4不完全双列杂交方法配制16个杂交组合。同时将4个旱地亲本进行M 2.5辐射处理,同样采用4×4不完全双列杂交方法配制16个杂交组合。通过对辐射前和辐射后株高构成因素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用辐射处理后的突变体作杂交亲本,更有利于改善株高结构,延长灌浆期,提高早熟性。洛优9906是配合力较好的旱地亲本,在育种上有较大的利用价值。辐射处理可以使穗下节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大幅度提高,而特殊配合力方差大幅度降低,从而使穗下节长能够稳定的传递给F1。辐射使穗下节长、穗长的遗传力下降,而株高、倒2节、倒3节、倒4节、倒5节的遗传力增加。株高、倒2节、倒3节、倒4节、倒5节、扬花期变异受环境的影响较小,属早代选择性状。
张学品吴少辉段国辉高海涛温红霞王艳芳杨红强朱海博
关键词:冬小麦配合力
冬小麦生长后期上三叶性状与抗旱性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
2006年
试验利用20个旱地小麦品种,在育种圃种植模式下,对生长后期(挑旗期、抽穗期、半仁期、顶满仓期)上部三片叶的叶片含水量及其它性状与抗旱性和产量指标之间的关系,采用相关和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出不同时期上三叶性状与抗旱性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时期同一育种目标对上三叶的性状要求不同,同一时期不同叶片对抗旱性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贡献也不同。叶片含水量和抗旱性之间直接效应不大;从整体上可以看出,上三叶越长、长/宽越大,抗旱性越强;旗叶叶片较窄且薄,倒二叶、倒三叶宽度较小是抗旱的理想类型。
吴少辉高海涛张学品蒋桂花杨洪强王艳芳
关键词:冬小麦抗旱指数产量构成因素
河南省近15年小麦区试高产品种产量构成分析被引量:42
2006年
通过对1989-2004年河南省高肥区试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发现:15年来,高肥小麦区试产量呈递增趋势,随着产量的增长,三要素中千粒重的增长最多,其变异系数也最大,其次是穗粒数和公顷穗数。通过对15年高产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这15年里,冬性品种的千粒重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其次是公顷穗数;春性品种的公顷穗数和千粒重对产量的贡献较大。冬性品种应在相对稳定的公顷穗数和穗粒数的基础上提高其千粒重,春性品种应在保证相对稳定的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基础上增大其公顷穗数。
段国辉高海涛张学品吴少辉温红霞余四平马飞李团飞
关键词:高产小麦
播期对不同习性小麦品种分蘖成穗规律的影响被引量:18
2007年
对河南省不同类型小麦品种在不同播期条件下进行了分蘖成穗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分蘖成穗率随播期推迟而升高,单位面积穗数随播期推迟有降低的趋势;分蘖所经历的总时间随着播期的推迟而缩短,分蘖能力也随播期的推迟而减弱,且冬性品种比春性品种明显;所以,冬性及半冬性品种应适期早播。
温红霞吴少辉段国辉张学品余四平王艳芳杨洪强
关键词:小麦播期分蘖成穗规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