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6BZJ015)

作品数:10 被引量:33H指数:3
相关作者:徐朝旭周天庆赖萱萱卿希泰更多>>
相关机构:厦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四川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哲学宗教

主题

  • 4篇信仰
  • 4篇民间信仰
  • 3篇儒家
  • 3篇伦理
  • 1篇道德
  • 1篇道德教化
  • 1篇道教
  • 1篇德教
  • 1篇德育
  • 1篇德育功能
  • 1篇意识论
  • 1篇意蕴
  • 1篇知识分子
  • 1篇儒家伦理
  • 1篇儒家知识分子
  • 1篇儒教
  • 1篇儒学
  • 1篇生态伦理
  • 1篇台湾民间信仰
  • 1篇情感

机构

  • 8篇厦门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泉州师范学院

作者

  • 4篇徐朝旭
  • 3篇周天庆
  • 2篇赖萱萱
  • 1篇卿希泰

传媒

  • 3篇厦门大学学报...
  • 2篇宜春学院学报
  • 1篇世界宗教文化
  • 1篇东南学术
  • 1篇教育研究
  • 1篇求索
  • 1篇宗教学研究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先秦礼的德育功能被引量:3
2007年
先秦时期的礼是社会道德规范的载体,也是传承主流社会伦理思想的符号,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主要表现在道德内化、示范和传承等方面。礼的践履使人们逐渐养成遵守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形成道德观念,培育道德情感,使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自觉。礼仪则以理想的模式向社会成员展示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供他们效仿的行为准则。礼仪还通过礼仪活动、标准化的语言和动作,使社会道德规范成为可以习得的东西。先秦时期的礼教是与乐教配套进行的,并以政教合一的体制为保障,使礼的德育功能得以实现和强化。
徐朝旭
关键词:先秦德育功能道德教化
儒家“一体之仁”观的三个向度——基于生态伦理的追问被引量:1
2010年
在价值论和存在论的向度内,儒家"一体之仁"观强调人与自然万物是统一的道德共同体,这一道德共同体具有统一的本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与主张将道德关怀从人扩展到自然界,建立包含调节人与自然关系道德规范的新型伦理学体系的现代环境伦理学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在儒家"一体之仁"观的意识论向度内,天地自然运行的法则与人事活动行为规范是合二为一的,仁不仅是人事活动的基本准则,也是天地运行的根本法则,这就决定儒家从调节人与自然关系与调节人与人关系相互关联的总体层面,来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儒家"一体之仁"观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具有宗教情怀的人类中心论。
徐朝旭
关键词:价值论存在论意识论
论道教对台湾民间信仰的影响被引量:1
2007年
无论从神明对象看,还是从仪式、载体看,道教对台湾民间信仰都具有重大影响。道教已融入台湾民间信仰生活之中。这既是华族社会移民习俗延续的结果,也是中华民族包容文化的精神结晶。以道教为大宗的台湾民间信仰,表现出浓烈的寻根意识,成为民间社会相互联系的文化纽带,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稳定社区的作用。
李国梅卿希泰
关键词:道教民间信仰
论孔子伦理理性的宗教意蕴——兼评孔子思想的理性与宗教性的矛盾说被引量:2
2006年
学术界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孔子思想中存在着理性与宗教性矛盾,这值得商榷。孔子思想的伦理理性和宗教性之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孔子把天看成是道德客观性、普遍性的基础,力图通过对天的敬畏情感来唤醒人们的道德自觉意识;他认为仁德践行是达到天人合一的途径。孔子对周时期的鬼神信仰文化作进一步的理性改良,注重发挥鬼神祭祀活动中的道德教化和陶冶人的道德情感的作用。作为轴心时代的核心人物,孔子在使原始宗教理性化、伦理化过程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以往似乎没有充分认识到。
徐朝旭
关键词:孔子宗教性
论儒家知识分子在民间信仰中的角色
2011年
传统社会中,儒学与民间信仰经常处于互动过程中,其间儒家知识分子因其社会地位、影响甚至个人经历兴趣等,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如确定民间信仰的边际、参与利用民间信仰并引导改造民间信仰等。儒家知识分子对民间信仰的介入,深刻地影响了民间信仰的内涵、形态及变化轨迹。
周天庆
关键词:儒家知识分子民间信仰角色
信仰控制与道德渗透——儒教影响民间信仰的途径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作为官方信仰的儒教具备运用权力优势影响民间信仰体系。对于具有自发性、功利性、多元性的基层民众信仰,儒教采取认同与限制并举的两手策略,力图防止和纠正民间信仰对儒教轨道的偏离。在官方推行神道设教的过程中,儒教主导着一种以儒家伦理为价值取向的造神运动,通过圣贤人物的神圣化与民间神明的道德化实现对民间信仰的道德渗透,以确保儒教系统向基层社会的延伸。
赖萱萱
关键词:儒教民间信仰
静虚工夫与明中后期的儒道交涉--以朱熹后学蔡清为例被引量:3
2008年
蔡清为明中后期福建朱子学的代表人物。其工夫论也吸纳了道家、道教思想,以静、虚为本,将朱子的工夫论推向深入。这源于儒学自身的发展轨迹以及蔡清个人的学术经历等多方面原因。但蔡清是在坚持朱子学的立场上吸收道家、道教思想内容的。蔡清工夫上的特点表明了朱子理学尤其是闽中理学在明中后期的深入与转向轨迹。
周天庆
关键词:明中后期
论儒学对民间神明信仰的影响——以闽台民间神明信仰为例被引量:10
2007年
儒家通过人的神化和神的道德化两个方面的造神运动实现了对民间神格塑造的影响。在鬼神信仰上的宗教伦理理性的价值取向是儒学对民间信仰产生影响的思想渊源,国家机器的神道设教和知识分子推动是这一影响的现实途径。
徐朝旭
关键词:儒学民间信仰
儒家孝道伦理与祖宗崇拜关系初探被引量:3
2011年
在儒家伦理体系中,"孝"是一个原发性、综合性的伦理范畴,它的发展历程与祖宗崇拜这一传统信仰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祖宗崇拜是儒家孝道伦理的源头,围绕祖宗崇拜而形成的祭祖礼是儒家孝道的最初存在形式;春秋时期伦理理性的觉醒使儒家孝道发展成具有道德精神的伦理规范,祖宗崇拜是儒家孝道的表现形式之一;在封建国家"以孝治天下"的背景下,祖宗崇拜则是统治者在全民中推行忠孝教化的重要手段。
赖萱萱
论儒家伦理中的情感因素被引量:8
2007年
关注人的情感是传统儒家伦理体系的重要特点,这主要表现在儒家伦理体系的起点、伦理实践的各个环节以及伦理追求等方面。儒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情感培植、体认、强化、疏导机制,强化了它的实践功能,并为人们安身立命确立了根据。
周天庆
关键词:儒家伦理情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