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6AA100106)
- 作品数:45 被引量:443H指数:14
- 相关作者:王辉袁美石延茂任艳李双铃更多>>
- 相关机构:山东省花生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发根农杆菌诱导花生发根的条件优化被引量:4
- 2012年
- 以花生无菌苗的不同部位为外植体,用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GIM1.141进行侵染,诱导发根,以为花生的转基因研究和花生发根提取白藜芦醇奠定基础。通过对重悬菌液乙酰丁香酮的添加、不同外植体、菌液浸泡时间以及发根培养基4种因素的研究,优化发根农杆菌的转化体系。结果表明,花生的叶片、子叶、下胚轴均能被GIM1.141诱导出发根,相同诱导条件下,各外植体的发根诱导率顺序为叶片>子叶>下胚轴;适宜的菌液浸泡时间为10min;附加乙酰丁香酮(100μmol/L),发根诱导率明显提高,花生叶片、子叶、下胚轴的最高发根诱导率分别为87.29%、75.8%、23.33%,因此,花生发根诱导的合适条件为以叶片和子叶为外植体,在添加乙酰丁香酮(100μmol/L)的菌液中浸泡10min诱导出来的发根经过除菌,能在MSB5培养基上自主生长。
- 任艳李磊崔潇王辉石延茂李双铃刘杰袁美
- 关键词:发根农杆菌花生乙酰丁香酮
- 国槐DNA导入花生栽培品种选育抗叶斑病新种质的鉴定被引量:13
- 2010年
- 为了培育抗花生叶斑病的新种质,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国槐DNA导入花生栽培品种79266,在变异后代筛选抗叶斑病材料,对选出的5个种质系进行叶斑病抗性和农艺性状的田间鉴定,并进行抗病种质系与受体DNA差异的SSR多态性分析。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受体品种79266感染叶斑病(包含花生褐斑病、黑斑病和网斑病)病程曲线的线下面积(AUDPC值)为205.3,5个抗病种质系的AUDPC值极显著低于受体品种,其中05D1128的AUDPC值最小,为112.0,感病最轻;收获前7 d调查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的发病程度,05D1148对花生褐斑病的抗性最强,其病级和病情指数均极显著低于受体品种,抗性比受体品种提高17.56%。05D1128对网斑病的抗性最强,其病级和病情指数均极显著低于受体品种,抗性比受体品种提高31.83%;叶斑病抗性最强的05D1128与受体品种相比,百果重和百仁重明显提高,但荚果产量和籽仁产量极显著降低。褐斑病抗性最强的05D1148与受体品种相比,二者所考察农艺性状间无显著差异;采用40对SSR引物进行PCR扩增,在05D106、05D1128、05D1144、05D1148、05D1172 5个新种质系与受体间检测到的多态性位点数分别是9,8,5,6和7。因此,利用国槐DNA导入花生栽培品种提高其对叶斑病的抗性的育种方法是有效的,所选育种质系中05D1148对叶斑病的抗性和农艺性状的综合表现最好,可以作为新的花生抗叶斑病种质材料加以利用。
- 刘风珍万勇善薛其勤
- 关键词:叶斑病
- 不同发根农杆菌诱导花生发根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利用5种发根农杆菌侵染不同花生外植体,对比其发根诱导率,分析寻找利于花生转化的外植体、花生品种及发根农杆菌。结果表明,农杆菌94022诱导发根率较其它发根农杆菌高;后期继代培养中子叶诱导的发根易于培养,存活率高,生长状态好;在用培养后的子叶为外植体时,花育20较其它品种发根诱导率高。
- 任艳江晨王辉石延茂尹亮李双铃崔潇李磊袁美
- 关键词:发根农杆菌花生外植体
- 花生抗北方根结线虫病SSR标记研究被引量:9
- 2008年
- 本研究利用抗、感北方根结线虫病的花生品种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花育22号×D099",以其F2分离群体为研究材料,采用SSR技术和BSA分析方法,获得了与花生北方根结线虫病抗性基因连锁的2个SSR分子标记S32-380和S89-140,标记与抗病基因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4.421cM和7.404cM。该分子标记的建立将为开展花生抗北方根结线虫病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奠定基础。
- 王辉石延茂任艳李双铃焦坤袁美李华军
- 关键词:花生北方根结线虫SSR标记
- 甘蓝型油菜芥酸含量的基因分析被引量:13
- 2008年
- 【目的】芥酸含量是油菜非常重要的品质性状,研究芥酸含量的遗传模式为低芥酸和高芥酸育种提供指导。【方法】应用多世代联合分析数量性状主基因和多基因混合遗传的统计方法,分析了甘蓝型油菜组合1141B×垦C1的5个世代——亲本P1,P2,F1,F2和F2﹕3家系材料芥酸含量的遗传效应。【结果】分离世代F2及F2﹕3家系芥酸含量次数分布均呈混合的正态分布,符合主基因+多基因的遗传特征;E-1模型为芥酸含量的最适合性模型,即芥酸含量遗传是由2对加-显-上位性主基因+加-显多基因控制的。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da、db分别为-16.26和-2.83,表明亲本1141B中主基因位点上的等位基因降低芥酸含量,而亲本垦C1中的等位基因增加芥酸含量。显性效应值ha、hb分别为10.93和-4.71,第一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和显性效应绝对值均高于第二对主基因显性效应值。因此,2对主基因控制芥酸含量,第一对主基因控制的芥酸含量高于第二对主基因。该组合2对主基因间互作效应明显,加性与加性效应互作值(i)为-1.21,显性与显性互作值(l)为-3.27。第一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与第二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互作值(jab)为5.70,第二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与第一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互作值(jba)为-7.25。其芥酸含量还受多基因控制,多基因加性效应([a])值为-0.08,多基因显性效应([d])值为2.32;F2的主基因遗传力和多基因遗传力分别为50.00%和16.62%;F2﹕3的主基因遗传力和多基因遗传力分别为89.70%和6.01%。【结论】芥酸含量是由2对加-显-上位性主基因+加-显多基因控制的,第一对主基因控制的芥酸含量高于第二对主基因。低芥酸和高芥酸育种中在F2﹕3家系进行选择效率较高。
- 张书芬傅廷栋朱家成王建平文雁成马朝芝
- 关键词:甘蓝型油菜芥酸含量遗传力
- (芥蓝×羽衣甘蓝)×白菜型油菜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研究初报被引量:3
- 2008年
- 以芥蓝和黄籽羽衣甘蓝的杂种F1作母本与黄籽白菜型油菜材料杂交,开展了甘蓝与白菜间多变种复合杂交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初步研究。在4个种间杂交组合中,授粉后20天统计,发育子房率在31.5%~60.1%;每100蕾发育胚珠数为1.1~60.8;借助胚珠培养获得了1个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新材料,其形态上综合了3个亲本的特征。该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自交高度不亲和,蕾期自交结籽也仅1.8粒/花蕾;与天然甘蓝型油菜杂交表现较高的亲和性,杂交亲和性表现与天然甘蓝型油菜基因型有关。
- 黄团孙洁徐峰殷家明唐章林李加纳
- 关键词: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芥蓝羽衣甘蓝白菜型油菜
-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抗倒伏性状的QTL分析被引量:17
- 2009年
- 利用SSR和SRAP标记技术,以甘蓝型油菜浙平1号(抗倒)×04Pb11(易倒)F2共189株作为作图群体,获得了包含24个SSR标记和137个SRAP标记的连锁遗传图谱,分布于19个连锁群,图谱总长2154.0 cM,标记间平均图距13.5 cM。并进一步利用该图谱定位了控制甘蓝型油菜抗倒伏性状的数量性状位点(QTL),获得了3个与RPPP(单株抗压力)相关的QTLs,命名为qLR2、qLR18-1和qLR18-2,其中qLR2位于LG2连锁群上,在标记m3 e20和m2 e20之间,LOD值为4.14,加性效应2.69,显性效应-3.28,可解释表型变异的42.38%;qLR18-1位于LG18连锁群上,在标记m6 e7 a和m6 e5之间,LOD值为3.08,加性效应-1.92,显性效应1.58,可解释表型变异的7.88%;qLR18-2位于LG18连锁群上,在标记m3 e56和m6 e45 a之间,LOD值为3.51,加性效应0.19,显性效应2.83,可解释表型变异的13.52%。qLR18-1和qLR18-2在LG18连锁群仅相距16.2 cM。
- 顾慧戚存扣
- 关键词:甘蓝型油菜抗倒伏分子标记QTL
- 多亲本复合杂交提高油菜杂交种的产量被引量:14
- 2007年
- 提高油菜品种的产量水平依靠优良亲本系的选育和杂种优势的充分发挥。利用复合杂交技术,选用具有优良性状互补和不同遗传背景的材料为亲本,分别培育陕2A细胞质不育系统的保持系和恢复系,然后通过分子标记估算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成功选配出高产优质杂交油菜品种中油杂12。与湖北省大面积推广的常规双低品种中双9号相比,中油杂12在两年多点的品种区域试验中平均增产15.03%,比目前长江流域种植的当家品种中油杂2号增产5.62%,成为湖北省有史以来第一个在区试中产量超过3000 kg.hm-2的油菜品种,也是在国家油菜品种区试中第一个比中油杂2号增产5%以上的品种。由于具有稳定的高产及高含油量性状,中油杂12的产油量在国家区试中均稳定在1100 kg.hm-2以上,平均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加了9.06%。讨论了复合杂交的育种技术对提升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统的保持性能及杂交种产量水平的作用,对油菜杂种优势利用技术改进和高产育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李云昌胡琼梅德圣李英德徐育松谭祖猛李晓琴余有桥
- 关键词:油菜复合杂交高产
- 基因型和处理温度对芥菜型油菜游离小孢子培养的影响被引量:4
- 2010年
- 通过游离小孢子培养快速获得芥菜型油菜纯合系,在芥菜型油菜杂交育种和遗传研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该文以6个不同遗传基础的芥菜型油菜为研究材料,在NLN-13培养基上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成胚过程中材料的基因型、低温预处理、高温热击对其成胚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因型是影响芥菜型油菜成胚的关键因子,不同基因型材料之间胚状体产量差异较大,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每皿产胚量变化在0~48.5个之间;低温预处理24h和高温热激时间长短因品种不同存在差异.
- 牛永超李加纳殷家明林呐徐新福韩甫周清元
- 关键词:芥菜芥菜型油菜小孢子培养
- 花生2-甲基-6-植基-1,4-苯醌甲基转移酶基因VTE3的克隆及多态性分析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分离花生2-甲基-6-植基-1,4-苯醌甲基转移酶(MPBQ MT)基因VTE3,揭示其分子生物学特征及遗传多态性。【方法】利用EST拼接、RT-PCR以及以DNA为模板的PCR扩增技术,从花生属栽培种中分离VTE3全长cDNA;从不同类型栽培品种和花生属花生区组二倍体野生种(Arachis duranensis和A.ipaensis)中分离VTE3全长DNA,进行VTE3序列多态性分析,并构建VTE3的进化树。【结果】从3个栽培品种中分别克隆得到2条VTE3 cDNA序列(命名为rVTE3-1和rVTE3-2),rVTE3-1和rVTE3-2的编码区长均为1 059 bp,二者同源性97.8%,存在10个变异位点,其中8个为SNP变异;二者均编码351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同源性98.6%,存在5个氨基酸差异。从13个栽培品种分别克隆得到2条VTE3 DNA序列(命名为gVTE3-1和gVTE3-2),13个品种间gVTE3-1的同源性为99.9%,gVTE3-2的同源性为100%。其中丰花2号gVTE3-1序列长2 710 bp,存在3个内含子,分别位于44—163、772—1 295和1 603—2 437 bp处;gVTE3-2序列长2 706 bp,也存在3个内含子,分别位于44—169、778—1 291和1 599—2 433 bp处。丰花2号gVTE3-1和gVTE3-2同源性96.6%,内含子区域存在36个SNP位点和3个限制性内切酶识别的多态性位点。从A.duranensis分离的VTE3 DNA序列命名为gVTE3-A,从A.ipaensis分离的VTE3 DNA序列命名为gVTE3-B。利用栽培种丰花2号gVTE3-1和gVTE3-2以及野生种gVTE3-A和gVTE3-B 4条DNA序列进行进化分析,推测序列gVTE3-1和gVTE3-2分别来自丰花2号的A、B染色体组。花生MPBQMT氨基酸序列与其它物种的同源性较高,具有很强的保守性。【结论】本研究克隆了花生VTE3的全长cDNA和DNA;推断栽培品种的gVTE3-1和gVTE3-2分别来自A、B染色体组,不同染色体组的VTE3多态性位点丰富;不同栽培品种间等位基因核苷酸序列差异很小,所检测13个栽培品种的gVTE3-1以及野生种的gVTE3-A间存在等位变异,13个栽培品种的gVTE3-2以及野生种gVTE3-B间未发现等位变异。
- 郭安强万勇善刘风珍
- 关键词:花生维生素E基因克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