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1XJC770007)

作品数:8 被引量:41H指数:3
相关作者:张勇林移刚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外国语大学四川外语学院西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历史地理
  • 3篇经济管理
  • 3篇社会学

主题

  • 3篇《华阳国志》
  • 2篇唐宋
  • 2篇民族
  • 2篇民族思想
  • 2篇常璩
  • 1篇地理
  • 1篇地理概念
  • 1篇信仰
  • 1篇沿边
  • 1篇沿边民族地区
  • 1篇人类学
  • 1篇人类学解读
  • 1篇社会整合
  • 1篇农业
  • 1篇农业状况
  • 1篇族群
  • 1篇族群认同
  • 1篇历史记忆
  • 1篇历史演变
  • 1篇民族地区

机构

  • 6篇四川外国语大...
  • 1篇西南大学
  • 1篇四川外语学院

作者

  • 6篇张勇
  • 1篇林移刚
  • 1篇张勇

传媒

  • 1篇云南社会科学
  • 1篇贵州民族研究
  • 1篇史学理论研究
  • 1篇农业考古
  • 1篇中国历史地理...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年份

  • 5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从《华阳国志》看常璩的民族思想
常璩是两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他编撰的《华阳国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地方志著作。学术界对常璩及其《华阳国志》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在常璩的思想研究方面,学界主要关注他的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而未对常璩的民族思想进行专门的...
张勇
文献传递
唐宋三重格局西南区域民族地理观的形成与演变被引量:3
2014年
唐宋时期,在西南地区政权长期鼎立对峙和内外意识增强的背景下,西南区域民族地理观出现了重大变化。唐代中后期,初步形成了"巴蜀内地汉族区—沿边民族地区—徼外蛮夷地区"的三重格局民族地理观。两宋时期,沿袭了三重格局的民族地理观,认识更为完整和系统,并且发生了一些变化。
张勇
关键词:唐宋
川主信仰与清代四川社会整合被引量:10
2013年
清代四川是一个典型的移民社会。"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改变了四川的人口结构,使四川民间信仰主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清代四川社会中,土著和移民所建立的祠庙、会馆不仅是作为信仰中心,还是四川社会的整合中心。祠庙、会馆最初崇祀的所谓"乡神"是土著和移民的精神寄托和集体象征,而后的附祀、改祀和兼祀表达的是对新"四川人"身份的认同和对区域社会融合的主动性。川主信仰作为土著的本土信仰,在实现了土著社会的整体认同和群体整合之后,又在移民中获得了广泛认可并被附祀、兼祀或改祀,从而部分实现了土客交流与融合。但是,川主信仰还是因为其狭隘的乡土性和模糊性而最终被关羽等大神所取代,这是四川社会真正走向开放的开始和表征。
林移刚
关键词:社会整合
“西南”区域地理概念及范围的历史演变被引量:14
2012年
"西南"区域地理概念及范围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历程。先秦时期的"西南"主要包括巴和蜀。汉晋时期,"西南"区域概念正式确立,包括巴蜀和西南夷地区。唐宋时期,狭义的西南是指唐、宋王朝疆域内的西南地区,即唐代的剑南道、山南西道、黔中道,宋代的川峡四路;广义的西南还包括疆域外的南诏(大理)以及其它一些民族和王国。明清时期疆域内的"西南"出现了三种主要观点,较之前代范围有所扩大。近现代的"西南"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只包括国家疆域内的西南各地。"西南"概念及范围受地理方位、地理环境、行政区划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动态性、模糊性、相对稳定性等特征,还有民族、边疆、政区、经济等多重含义。
张勇
关键词:历史演变
唐宋人眼中的西南沿边民族地区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唐宋人眼中的西南沿边民族地区,包括唐宋王朝在西南部毗邻吐蕃、南诏(大理)边界的许多羁縻州县。这一地带有"羌"、"蛮"、"獠"等众多民族。唐人将西南沿边地区主要看作蛮夷聚居之地,而宋人则更多将其视为汉夷杂居之地。唐人看到沿边地区在地理阻隔、军事力量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对其民族的两面性也有清醒的认识。宋人对沿边地区的"藩篱"作用认识进一步增强,南宋时更意识到了该地区在与金、蒙对抗中的重要性。
张勇
关键词:唐宋沿边民族地区
论西南方志中的民族思想——以常璩《华阳国志》为例被引量:3
2014年
西南地区的方志对民族情况常有记载,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地方志《华阳国志》亦如此。文章根据《华阳国志》的相关记载,从夷夏观、民族一统观、西南民族地理观等方面分析了作者常璩的民族思想。常璩的民族思想既对儒家传统民族思想有所继承和运用,也对区域民族地理观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华阳国志》反映的"华夷有别"、"用夏变夷"、民族一统等民族思想在以后的方志中多有体现,并一直延续至清代。
张勇
关键词:常璩《华阳国志》民族思想
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变迁--巴蜀祖源传说的历史人类学解读被引量:9
2012年
从历史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作为一种重要的集体历史记忆,祖源传说反映了一定社会情境下人们的族群认同。本文以巴蜀祖源传说为文本分析对象,解读了其中传递的华夏认同、本土记忆、异族认识等族群情感及其产生的社会情境,并结合其他材料探讨了周秦汉晋时期中原华夏人和巴蜀本土人对巴蜀族群认同发展的三个阶段,旨在从历史人类学的角度将共时性与历时性相结合、文化整合与时空变迁相结合。
张勇
关键词:历史记忆族群认同
从《华阳国志》看巴蜀地区的农业状况被引量:3
2014年
《华阳国志》记录了许多关于巴蜀地区农业的资料。本文根据该书相关记载,结合其他文献资料和考古材料,论述了先秦秦汉魏晋时期巴蜀地区农业兴起、发展、衰落的开发历程,并简述了巴蜀地区水稻、黍、粟、芋、蒟、柑橘、荔枝、茶、麻布、蚕丝等农业物产资源的情况。
张勇
关键词:《华阳国志》农业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