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2CB955604) 作品数:9 被引量:36 H指数:4 相关作者: 黄菲 黄少妮 邢雯 王宏 高聪晖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 南海舰队海洋水文气象中心 中国科学院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更多>>
入境宁波的热带气旋活动特征的气候统计及其年代际变化 2016年 本文利用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TC)资料中心最佳路径数据集,对入境宁波的TC进行统计,从1949到2014年共有71个TC入境宁波,通过合成分析和显著性检验发现:TC源地强东风引导气流的存在和西风带的南北位置是影响TC路径的重要原因。在1990s中后期以来的全球变暖减缓阶段,入境宁波的TC频数在9~10月份显著增多。1990s中后期之后,整个太平洋海表面温度(SST)呈现出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的负位相和赤道太平洋的类拉尼娜型海温分布,Walker环流增强,调制了西太副高的加强和西伸,使得西北太平洋TC移动路径偏西,登陆我国海岸线中段的TC频数增多,造成了在9~10月份入境宁波的TC频数增多。就TC生成而言,1990s年代中期之后西北太平洋TC源地西部垂直风切变的减弱和相对湿度的增加可能造成了TC生成的增加,而较东位置则与之相反。 吴彦洁 黄菲 许士斌关键词:热带气旋 年代际变化 WALKER环流 华南海岸带近地层湍流参数观测研究 被引量:2 2013年 利用广州茂名2008年5月-2009年8月期间三维湍流观测资料,采用涡动相关法计算摩擦速度等湍流动力参数,研究不同风向下湍流参数随风速等的分布特征。结果发现:不同气流来向对华南海岸带局地湍流特性造成较大差异。华南海岸带近地层常年平均摩擦速度值为0.235m/s,离岸风和向岸风下分别为0.274和0.209m/s,可以分别与风速拟合为线性函数:u=0.066U+0.060(离岸风),u=O.034U+0.028(向岸风)。三维平均湍强值为Iu=0.136,Iv=0.121,1w=0.075,离岸风和向岸风下分别为Iu=O.245,Iv:0.199,Iw=O.125,和Iu=O.092,Iv=0.089,1w=0.055。研究还发现,拖曳系数与大气稳定度存在较密切关系,大气层结越偏向中性,拖曳系数越大,动量通量输送越强。 蒋迪 黄菲 黄健关键词:涡动相关法 湍流强度 拖曳系数 稳定度参数 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的海温预报指数 被引量:4 2013年 使用1979—2009年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再分析气候预测系统(CFSR)的日平均资料,确定了1979—2009年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具体日期。使用英国Hadley中心提供的海表面温度月平均资料,根据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和海温距平的相关场,定义热带西太平洋海温距平指数(WPI)和赤道中太平洋海温距平指数(CEPI)。通过对季风爆发早晚年和正常年的分析对比,定义客观标准:(1)WPI和CEPI从前1年秋季9月到季风爆发前3月份基本保持相反的位相,并且WPI没有发生正负位相转换;(2)WPI从前1年9月到该年3月这7个月的月平均指数的绝对值≥0.2;(3)满足(1)(2)条件后,当WPI<-0.2且CEPI>0,则南海夏季风爆发可能异常偏晚,而当WPI>0.2且CEPI<0时,南海夏季风爆发可能异常偏早;(4)当WPI·CEPI>0时,季风可能正常时间爆发,而满足条件(1)但不满足(2)时季风正常时间爆发的可能性较大。并对2010、2011和2012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做出了比较合理的预测。 黄少妮 黄菲关键词:海温 南极涛动的核心区变化及其天气尺度与季节内振荡特征 作为南半球热带外气候变率的主要模态,南极涛动(AAO)已被证实为影响南半球、甚至北半球气候的主要因子之一。本文利用1979-2010年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发现了南极涛动核心区的存在,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南极涛动... 阮晓舟 黄菲 崔琪 李惠 张坤珵关键词:南极涛动 季节内振荡 太平洋海温 文献传递 北极海冰的年代际转型及极端低温变化特征 被引量:10 2014年 利用1979~2012年北极海冰范围逐月的距平变化资料,发现北极海冰的减少趋势存在显著的年代际转型,1979~1996年期间北极海冰范围减小速率较慢,为?79.6 km2/month,而1997~2012年则加速融化,海冰面积减小速率(?213.0 km2/month)是1979~1996年的2.7倍。随后探讨了北极海冰年代际转型前后北半球冬季中高纬度极端低温的变化特征及其相应的大气环流特征。研究发现前一时段的1979~1996年期间北半球中高纬度和东西半球极端低温频数均呈现跷跷板式的反位相分布特征,即欧亚大陆高纬度地区极端低温频数存在减少的趋势,西半球特别是格陵兰岛一带以及欧亚中纬度区域极端低温频数具有增加的趋势。这种变化与冬季北大西洋涛动有很大的相关。1997~2012年北极海冰加速融化时期,中高纬度极端低温主要表现为中纬度和极区之间的南北反相振荡特征,即中纬度欧亚大陆极端低温频数增加,北冰洋区与极端低温频数减少。这种变化主要与冬季西伯利亚高压通过影响中高纬欧亚大陆温度的变化进一步影响极端低温的变化有关。 黄菲 狄慧 胡蓓蓓 周晓关键词:北大西洋涛动 中国与北半球中高纬小雨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6 2013年 基于站点逐日降水实测资料、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Hadley)的逐月高层探空气温资料和海表面温度资料、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RU)的逐月地面气温资料和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本文分析了1961~2010年夏半年和冬半年中国和北半球中高纬小雨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层结稳定度、海表面温度和环流的关系.对中国小雨事件的长期趋势分析的结果表明,夏半年和冬半年东部小雨事件减少(3.0%/10a),西北地区小雨事件夏半年无明显的变化趋势,而冬半年有增加的趋势(4.1%/10a).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的结果表明,夏半年和冬半年北半球中高纬小雨事件的前两模态的时间系数主要表现为长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夏半年和冬半年第一模态主要表现为近50a北美大陆、南欧和中国西北地区(夏半年除外)小雨事件有长期增加的趋势,欧亚大陆大部分地区(包括中欧、东欧、北亚和中国东部)有长期减少的趋势.夏半年的第二模态主要表现为1961至20世纪80年代早期北美大陆、南欧和中国南方小雨事件增加,而45°N以北的欧亚大陆大部分地区小雨事件减少,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2010年变化趋势逆转.冬半年的第二模态主要表现为1961至20世纪80年代早期北美大陆、中国南方和华北小雨事件增加,而40°N以北的欧亚大陆小雨事件减少,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2009年变化趋势逆转.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第一模态可能与全球增暖相联系的大气层结稳定度的长期变化趋势有关,第二模态可能与AMO有关. 黄刚 温冠环关键词:小雨 经验正交函数分解 全球增暖 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的海温预报指数 本文使用1979-2009年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再分析气候预测系统(CFSR)的日平均资料,确定了1979-2009年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具体日期。使用英国Hadley中心提供的海表面温度月平均资料,根据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和... 黄少妮 黄菲关键词:海温 文献传递 热带-热带外大气环球遥相关的年代际变化再分析 2013年 基于前人关于热带-热带外大气环球遥相关(CGT)的研究基础上,系统分析了CGT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的方差贡献,发现CGT主要以年际变化为主,但存在较为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发现CGT指数所表征的CGT遥相关波列中心在1979年之后有所加强,且CGT主要表现为2种EOF主模态的杂合特征;并且发现这种年代际变化主要是由于ElNio的年代际转型以及相应的季风-ENSO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年代际变化所致。 王宏 黄菲 杨宇星关键词:年代际变化 北半球 夏季 孟加拉湾东部夏季风爆发的定义及其年际变化 被引量:1 2013年 利用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孟加拉湾东部夏季风(Eastern Bay of Bengal Summer Monsoon,简称EBOBSM)爆发日期进行定义,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其年际变化特征。规定3天滑动平均的850hPa纬向风在90°E^100°E,7.5°N^12.5°N的范围平均下,从平均值大于2m/s的当天开始,连续15天均值都大于0,且15天纬向风平均值大于2m/s,则该日期为EBOBSM夏季风爆发日期,1979—2008年气候平均爆发日期为5月5日。EBOBSM爆发时间的年际变化特征明显,EBOBSM爆发偏早(晚)年的前期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低(高),对应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冷(暖)事件和南极涛动正(负)位相,这种位相分布自北半球冬季至春季由强变弱。澳大利亚及西南印度洋受异常气旋(反气旋)式环流控制,并一直持续至春季3、4月份,使得早年与晚年位势高度异常的差异自南向北表现为低-高-低的类波列分布,并伴随气旋-反气旋-气旋式波动环流。南极涛动异常信号通过经向异常波动,自南印度洋中高纬度传播至孟加拉湾。偏早年热带地区的气旋式环流使得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加强,更多的水汽及热量随赤道西风被携带至孟加拉湾,使得当地降水充沛,对流活跃,较易激发季风爆发,偏晚年情况相反。 邢雯 黄菲关键词:年际变化 南极涛动 ENSO 1990s年代际转型前后南海季风系统的气候季节内振荡(CISO)特征 被引量:1 2012年 利用多变量经验正交分解(MV-EOF)等方法,研究了在季节内振荡尺度上南海季风系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时间在1993/1994年前后存在显著的年代际转型,由爆发偏晚转变成爆发偏早。第一模态反映了南海夏季风爆发时季风系统的时空特征,转型前后特征类似,降水场自赤道向北依次呈现干-湿-干交替分布的特征,南海中心为异常气旋。相应的大范围环流场主要反映了转型前的偏晚年,南海夏季风槽位置偏南,转型后的偏早年,南海夏季风槽位置偏北。第二模态体现了南海季风系统夏季的时空特征,转型前后共同特征表现为南海地区夏季北湿南干的南北偶极子降水分布及南海中心区的异常西风。相应的大范围环流场主要反映了南海季风活动与东亚季风呈现反位相的特点,且对流信号向北传播。转型前的偏晚年,季风活动受准双周振荡控制,对流信号由西北方向传入南海;转型后的偏早年,季风活动以30~60天振荡为主,对流信号由东南方向传播至南海。 邢雯 黄菲 王宏 黄少妮关键词:南海夏季风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