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660073)
- 作品数:10 被引量:22H指数:2
- 相关作者:刘志刚朱清仙叶炳辉高波罗时文更多>>
- 相关机构:深圳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江西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宿主被中华硬蜱叮咬后局部皮肤组织病理学研究
- 1998年
- 用光镜、电镜和体视学方法观察和分析经不同抗原免疫接种兔被蜱叮咬的局部组织病理变化,以了解局部组织的反应性。结果表明佐剂对照组、纯化抗原组和唾液腺抗原组兔被叮咬后均出现炎症变化,佐剂对照组和纯化抗原组反应较轻,唾液腺抗原组反应较重;佐剂对照组主要为中性粒细胞浸润;免疫接种组主要为嗜碱性细胞浸润,并可见脱颗粒现象。局部组织细胞数密度纯化抗原组显著低于唾液腺抗原组,提示纯化抗原接种既可诱导宿主产生较强的获得性免疫力,局部反应又较轻,是抗蜱疫苗主要候选抗原之一。
- 朱清仙刘志刚熊国强吴绮明
- 关键词:中华硬蜱特异性抗原体视学皮肤炎症
- 美洲大蠊变应原CrPI的表达、纯化与免疫学特性鉴定被引量:13
- 2005年
- 以阳性噬菌体克隆为模板 ,通过PCR扩增出目的基因片段并克隆入T载体 ,经测序证实为美洲大蠊Periplanetaamericana变应原CrPI后 ,将该基因亚克隆入表达载体pGEX 5X 1。美洲大蠊变应原CrPI在大肠杆菌中得到高效表达 ,但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于沉淀中。目的蛋白溶于 6mol L盐酸胍并经稀释复性后 ,经GlutathioneSepharoseTM 4B亲和层析 ,纯度达 90 %以上。以蟑螂过敏病人血清进行免疫印迹检测 ,结果显示重组变应原具有良好的IgE结合活性。
- 高波刘志刚邢苗徐宏罗时文赖仞
- 关键词:美洲大蠊PI蛋白表达免疫印迹
- 微小牛蜱磷酸丙糖异构酶基因片段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 2012年
- 为克隆和表达微小牛蜱磷酸丙糖异构酶(triosephosphate isomerase,Tim)编码基因,提取微小牛蜱成虫总RNA,采用RT-PCR方法扩增目的基因,将其连入pMD-18T载体,经酶切和测序鉴定后,将正确的目的基因与pET-28a表达载体连接,并转入大肠埃希菌(E.coli)Rosetta(DE3)中,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后,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鉴定分析。结果发现,克隆所得的微小牛蜱成虫tim基因片段长度为750bp(登录号为JX112888),其中开放阅读框为750 bp,编码249个氨基酸,与微小牛蜱胚胎中克隆出的tim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99%。SDS-PAGE结果显示,重组蛋白Tim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27 000。
- 梁怡琳高攀柯泽楷罗新萍刘志刚
- 关键词:微小牛蜱磷酸丙糖异构酶克隆
- 中华硬蜱叮咬不同免疫力新西兰兔后中肠上皮组织的形态动态变化
- 2004年
- 通过光镜和电镜观察了中华硬蜱Ixodessinensis叮咬初次和再次感染宿主新西兰兔后不同时间 (叮咬后 2 4h、4 8h、72h以及第 5天、第 8天 )中肠上皮组织的形态学动态变化。结果显示 :中华硬蜱叮咬前中肠上皮主要由替代细胞和少量体积较大的消化细胞构成 ;替代细胞数量多、体积小、呈圆形、胞质染色浅。中华硬蜱叮咬初次感染宿主后 ,消化细胞随叮咬时间延长而增多增大 ,微绒毛较密集 ,排列整齐 ,胞质内细胞器丰富 ,各单位膜结构清晰 ,并出现顶端小管、小泡、大量脂滴和高铁血红素颗粒 ;近基膜的细胞膜内褶形成发达的基底迷路系统。中华硬蜱叮咬再次感染宿主后 ,中肠可发生一系列明显的病理变化 ,中肠基膜出现变薄、松散和断裂现象 ,消化细胞破裂、空泡化 ,消化细胞数量减少 ;消化细胞微绒毛减少、变短、排列不整 ,线粒体肿大 ,体嵴减少、变短甚至髓样变 ,粗面内质网扩张 ,脂粒及高铁血红素颗粒减少 ,细胞膜吞饮、吞噬现象减弱 ,消化细胞内结构紊乱和破坏。该研究结果提示初次叮咬导致了宿主的免疫抗性 。
- 刘志刚叶炳辉朱清仙
- 关键词:中华硬蜱新西兰兔免疫反应
- 叮咬不同免疫力兔后中华硬蜱中肠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被引量:2
- 2004年
- 目的 探讨叮咬不同免疫力兔后中华硬蜱中肠上皮细胞的病理变化。 方法 选用中华硬蜱相对分子质量 (Mr)为 10 5 0 0 0纯化抗原 ,按常规方法分别于后足掌、腹股沟以及颈背部多点皮内注射免疫新西兰兔。免疫后每只兔用 3 0只雌性中华硬蜱成虫叮咬 ,于 2 4h、48h、72h、5d及 8d ,每组各取 3只吸血中华硬蜱观察其中肠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结果 中华硬蜱初次叮咬兔后 ,消化细胞随叮咬时间延长而增多增大 ,微绒毛较密集 ,排列整齐 ,胞质内细胞器丰富 ,各单位膜结构清晰 ,并出现顶端小管、小泡、大量脂滴和高铁血红蛋白颗粒 ;近基膜的细胞膜内褶形成发达的基底迷路系统。叮咬经Mr 10 5 0 0 0纯化抗原免疫接种兔后 ,中华硬蜱中肠上皮细胞严重损伤和破坏 ,消化细胞数量与体积较初次叮咬组及佐剂对照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叮咬后 2 4~ 48h消化细胞表面微绒毛减少 ,变短、排列不整 ,细胞粗面内质网扩张 ,线粒体嵴减少 ,高铁血红蛋白颗粒及脂滴等均较初次叮咬组和佐剂对照组明显减少 ,基底迷路系统空泡化 ,基膜变性、松散和断裂等。叮咬后 72h~ 8d ,细胞器变性、坏死 ,细胞核固缩、碎裂以及细胞溶解、碎裂等。 结论 中华硬蜱叮咬Mr 10 5 0 0 0的纯化抗原免疫接种新西兰兔 ,能使其产生获得性免疫力。
- 刘志刚叶炳辉朱清仙
- 关键词:中华硬蜱免疫力超微结构病理特点
- 中华硬蜱叮咬蜱抗原免疫接种宿主后中肠组织化学的动态观察被引量:1
- 2004年
- 选用中华硬蜱叮咬中肠抗原免疫接种组及初次叮咬组和佐剂对照组宿主并分别在不同时间(叮咬24、48、72h以及5、8d)对蜱中肠蛋白质、糖原及多糖进行了动态观察,并对消化细胞核DNA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蜱叮咬中肠抗原免疫接种宿主后可使中肠上皮发生破坏,消化细胞破损,基膜可出现松散和断裂,消化细胞蛋白质含量较初次叮咬组和佐剂对照组宿主明显降低,而糖原及多糖含量基本不变。消化细胞DNA在叮咬无免疫力宿主(初次叮咬组和佐剂对照组)早期24h主要为2倍体,随着吸血量增加、细胞核倍体数加大,第5天达7.06倍体,而叮咬中肠抗原免疫接种组宿主后,消化细胞细胞核倍体数增加不明显,与叮咬无免疫力宿主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中华硬蜱叮咬中肠抗原免疫接种宿主后,可干扰中肠消化细胞蛋白质和核酸(DNA)的合成代谢,为进一步揭示抗蜱免疫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 刘志刚叶炳辉朱清仙徐敏
- 关键词:中华硬蜱免疫接种组织化学
- 中华硬蜱初次和再次感染宿主后叮咬局部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动态观察被引量:2
- 2004年
- 中华硬蜱初次叮咬和再次叮咬宿主后 ,叮咬部位可发生一系列程度不同的病理学变化 ,在初次叮咬过程中 ,叮咬局部组织反应较轻 ,其皮肤组织中炎性细胞浸润较少 ,主要为中性粒细胞以及少量巨噬细胞 ,于叮咬后 5 d达高峰 ,无组织坏死现象。而中华硬蜱叮咬再次感染组宿主 6 h,叮咬局部组织反应剧烈 ,呈现急性炎性损伤 ,可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 ,其中含大量嗜碱性粒细胞和部分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可出现明显脱颗粒现象。体视学结果显示 ,再次感染组炎症细胞浸润于 1~ 3d达高峰。同时叮咬局部组织出现明显充血、水肿和坏死现象 ,电镜下其皮肤组织结构排列紊乱 ,胶原纤维结构模糊 ,组织中出现大量炎性细胞碎片。
- 刘志刚叶炳辉朱清仙喻海琼
- 关键词:中华硬蜱宿主叮咬组织病理学组织坏死
- 二棘血蜱叮咬中华硬蜱纯化抗原免疫接种宿主后的交叉免疫反应
- 2004年
- 选用中华硬蜱105kD柱层析纯化抗原对新西兰兔进行免疫接种,再用二棘血蜱进行叮咬,并与单纯二棘血蜱叮咬组和佐剂对照组进行对比,以探讨不同种属硬蜱之间的交叉免疫抗性。结果显示:单纯二棘血蜱叮咬组吸血量为181 3±44 3mg,而二棘血蜱叮咬由中华硬蜱105kD纯化抗原免疫接种组和佐剂对照组新西兰兔后其吸血量分别为102 1±25 3mg和168 5±40 9mg,纯化抗原免疫接种组较单纯二棘血蜱叮咬组和佐剂对照组吸血量分别下降43 7%和39 4%(P<0 01)。同时,纯化抗原免疫接种组也较单纯二棘血蜱叮咬组和佐剂对照组产卵量有显著下降。该研究结果表明中华硬蜱和二棘血蜱之间存在着交叉免疫反应。
- 刘志刚叶炳辉崔晓民徐敏
- 关键词:中华硬蜱二棘血蜱免疫接种
- 蟑螂变应原Cr-PI包涵体的变复性研究被引量:3
- 2004年
- 本研究优化了GST CrPI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诱导表达条件和GST CrPI包涵体的复性条件 ;采用GlutathioneSepharoseTM 4B亲和层析分离纯化融合蛋白 ,以Xa酶切去掉其GST标签后 ,对CrPI进行了电喷雾电离串联质谱分析 (ESI MS MS)。结果表明 ,IPTG浓度对该蛋白的诱导效果影响不大 ,OD6 0 0 值为 0 6时诱导效果最佳 ;复性蛋白浓度和L 精氨酸浓度对稀释复性结果有重要影响。纯化融合蛋白经Xa酶切、分子筛层析去掉GST标签后 ,重组蛋白的纯度达 95 % 。
- 高波刘志刚苏东明罗时文
- 关键词:蟑螂变应原包涵体变复性融合蛋白大肠杆菌
- 中华硬蜱特异性抗原的定位被引量:1
- 2004年
- 采用LSAB免疫酶组化染色技术 ,对中华硬蜱特异性抗原定位进行分析 ;用中华硬蜱反复叮咬后的动物血清 ,经LSAB法抗原片染色 ;结果显示 :中华硬蜱唾液腺和中肠上皮呈阳性反应 ,而在蜱的肌肉组织、卵巢组织、血腔等器官组织均显阴性反应 ,提示中华硬蜱唾液腺和中肠上皮为特异性抗原所在部位 ,为中华硬蜱进一步抗原纯化。
- 刘志刚叶炳辉朱清仙高波
- 关键词:中华硬蜱特异性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