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01041)

作品数:12 被引量:310H指数:11
相关作者:樊军邵明安王全九王幼奇王卫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土壤
  • 6篇黄土高原
  • 4篇蒸散
  • 4篇水分
  • 4篇土壤水
  • 3篇土壤水分
  • 2篇导气
  • 2篇导水率
  • 2篇蒸散量
  • 2篇水蚀
  • 2篇土壤含水量
  • 2篇作物蒸散量
  • 2篇含水量
  • 2篇风蚀
  • 2篇参考作物
  • 2篇参考作物蒸散
  • 2篇参考作物蒸散...
  • 1篇有效硫
  • 1篇原状
  • 1篇原状土

机构

  • 9篇中国科学院
  • 6篇西北农林科技...
  • 3篇西安理工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10篇樊军
  • 6篇邵明安
  • 5篇王全九
  • 3篇王幼奇
  • 2篇王卫华
  • 2篇齐丽彬
  • 2篇王万忠
  • 1篇杨直毅
  • 1篇李婷
  • 1篇李淑芹
  • 1篇郝明德
  • 1篇白一茹

传媒

  • 7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生态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Pedosp...

年份

  • 1篇2010
  • 4篇2009
  • 5篇2008
  • 2篇200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Wheat Grain Yield and Yield Stability in a Long-Term Fertilization Experiment on the Loess Plateau被引量:29
2007年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a 20-year fertility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Changwu County, Shaanxi Province, China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long-term application of chemical fertilizers on wheat grain yield and yield stability on the Loess Plateau using regression and stability analysis. The experiment consisted of 17 fertilizer treatments, containing the combinations of different N and P levels, with three replications arranged in a randomized complete block design. Nitrogen fertilizer was applied as urea, and P was applied as calcium superphosphate. Fertilizer rates had a large effect on the response of wheat yield to fertilization. Phosphorus, combined with N, increased yield significantly (P < 0.01). In the unfertilized control and the N or P sole application treatments, wheat yield had a declining trend although it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Stability analysts combined with the trend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integrated use of fertilizer N and P was better than their sole application in increasing and sustaining the productivity of rainfed winter wheat.
HAO Ming-DeFAN JunWANG Quan-JiuDANG Ting-HuiGUO Sheng-LiWANG Ji-Jun
关键词:黄土高原小麦
陕北黄土高原雨养区谷子棵间蒸发与田间蒸散规律被引量:16
2010年
为了提高黄土高原雨养区谷子的降水利用效率,该文利用中型称重式蒸渗仪和微型蒸渗仪并结合谷子整个生育期内生物指标的动态变化过程,对神木六道沟流域谷子棵间蒸发与田间蒸散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Logistic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谷子株高和盖度的变化,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均达到0.99。神木六道沟流域的降水总量和谷子的耗水量基本持平,在谷子抽穗期到灌浆期出现了阶段性的缺水。在谷子整个生育期内谷子棵间蒸发占总耗水量的44%。叶面积指数、0~10cm土层土壤含水率与棵间蒸发与田间蒸散比值间均呈指数函数关系,其决定系数均在0.8以上,且呈现出极显著的相关性。研究为当地合理利用有限水资源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提供理论支持。
王幼奇樊军邵明安
关键词:土壤水土壤土壤蒸发谷子
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剖面中有效硫累积与分布的影响被引量:8
2007年
樊军郝明德
关键词:土壤剖面有效硫施肥水分利用率世界农业
TDR和FDR测定黄绵土土壤含水量的标定被引量:11
2009年
时域反射仪(TDR)与频率反射仪(FDR)是目前最为先进,并且最具有发展前途的土壤含水量测量仪器。有便利、快捷、准确的优点。介绍了6种基于TDR或FDR原理的仪器对黄绵土含水量进行试验标定的方法与结果。标定结果表明:仪器的测量值与烘干法的测量值之间有一定的差异,CS616和Trime-T3烘干法测定结果接近,但是其余的4种仪器测定值均高于烘干法测定值,在应用这些仪器测定土壤含水量时需要进行标定。
杨直毅樊军
关键词:土壤水分含量TDRFDR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呼吸季节变化及其环境驱动被引量:33
2008年
以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神木县六道沟小流域为研究区,采用动态密闭气室法对植物生长季节(2007年5~10月)5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呼吸速率进行了测定,并结合水热因子,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土壤呼吸速率的差异性以及其和温度、含水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呼吸速率季节性变化均呈现单峰型曲线,与气温变化趋势一致,其7、8月份土壤呼吸速率均显著高于其它月份(P<0.05);生长季节土壤CO2平均释放速率顺序为:长芒草地>苜蓿地>柠条地>农地>沙柳地,草地在生长前期和旺盛期土壤呼吸强度均显著高于农地和灌木林地;除沙柳地和苜蓿地以外,在土壤呼吸与所有温度指标的关系中,与10cm深度的土壤温度相关性最好,且除沙柳地外,其它4种土地利用类型均与之达到显著相关;农地土壤呼吸对温度的响应最敏感(Q10值为2.20),除沙柳地(Q10值为1.48)外,其它4种土地利用类型Q10值均在2.0左右,接近于全球Q10的平均水平;通过Van’t Hoff模型估算,2007年植物整个生长季节(5~10月份),5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呼吸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苜蓿地259gC·m-2,长芒草地236gC·m-2,柠条地226gC·m-2,农地170gC·m-2,沙柳地94gC·m-2;水分对农地和沙柳地的土壤呼吸影响不大;长芒草地、柠条地和苜蓿地土壤呼吸的双变量模型关系显著(P<0.05),比相应的单变量模型更好地解释了土壤呼吸变异。
齐丽彬樊军邵明安王万忠
关键词:水蚀风蚀交错带土壤呼吸速率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
黄土高原地区近50年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特征被引量:55
2008年
为了探求黄土高原地区深层土壤干燥化过程及成因和该地区植被耗水的变化情况,该文根据黄土高原5站点近50a的日气象资料,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日参考作物蒸散量,并分析了ET0的日均值、月均值和年值的变化特征,同时分析了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日照时数、风速和相对湿度与ET0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ET0日值和月均值与大气温度、日照时数均达到了极显著的相关性,其ET0日值和ET0月均值曲线均呈单峰型,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峰值均出现在6月。除了西安和西宁ET0年值显著降低外,其他3站点的年际间变化趋势不显著,同时除西宁站外其他各站点在20世纪80年代后ET0均有上升的趋势。
王幼奇樊军邵明安白一茹
关键词:参考作物蒸散量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三种植被蒸散特征被引量:15
2009年
利用称重式蒸渗仪结合Penman-Monteith公式研究了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苜蓿、柠条和茵陈蒿3种植被不同时间尺度的蒸散特征,分析了植被株高、盖度和降水等因子对蒸散的影响并确定了作物系数(KC)。结果表明:Logistic三参数模型可以较好拟合3种植被株高、盖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并确定了模型的参数。3种植被逐日蒸散变化受降水量的影响波动明显,反映了土壤水分状况控制条件下的蒸散过程。其月蒸散量的季节性差异均不明显,研究时段内总耗水量分别为苜蓿316.8mm、柠条317.7mm、茵陈蒿361.9mm,均高于同期降水量。苜蓿和茵陈蒿初期、中期和后期的KC分别为0.48、0.54、0.42和0.58、0.67、0.62,柠条初期和中期的KC为0.45、0.57,均高于当地典型农作物谷子的KC。
王幼奇樊军邵明安王全九
关键词:蒸散水蚀风蚀交错区植被作物系数
原状土与扰动土导气率、导水率与含水率的关系被引量:31
2008年
为分析土壤导气特性与土壤导水特性间的关系,该文通过研究陕西杨凌小麦试验田土样导水率和导气率随含水率的变化特征,比较原状土与扰动土导气和导水特征,分析相对导水率和相对导气率与饱和度的关系,结果发现导水率随含水率的增加而减小,且无论导水率还是导气率原状土都比扰动土大,证实土壤结构及孔隙特征对水和气的传输有巨大的影响,扰动土和原状土变化趋势虽然基本相同,但曲线不重合,说明扰动土和原状土的孔隙连接性和弯曲程度不尽相同。
王卫华王全九樊军
关键词:导水率饱和度
紫花苜蓿不同根系分布模式的土壤水分模拟和验证被引量:17
2009年
根系分布影响着土壤水分养分吸收,实测根系分布费时费力,经验根系分布函数参数简单,应用方便。该研究在田间采用苜蓿栽培土柱试验,测定根系分布,并将其和不同经验根系分布函数分别应用于Hydrus-1D对土壤水分进行动态模拟,通过土壤水分实测值和模拟值比较,验证分析了经验根系分布函数的适用性以及对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拟合的根系分布、Prasad分布、Hoffman和van Genuchten分布3种根系分布函数的根长密度模拟值与36cm以下的根长密度实测值较为吻合,Raats根系分布模拟值与实测值及其他分布函数则差别较大。不同根系分布下土壤水分模拟差别不大,平均相对均方根误差在3.5%以下。非胁迫生长条件下,Prasad根系分布、Hoffman和vanGenuchten根系分布都可描述紫花苜蓿实际根系分布状况。
齐丽彬樊军邵明安王万忠
关键词:土壤水分数值模拟
黄土区参考作物蒸散量多种计算方法的比较研究被引量:64
2008年
参考作物蒸散量的计算公式大多存在地域性限制,分析其应用情况能够反映这些公式在中国部分地区的应用前景。该文根据1996~2000年陕西省榆林、延安与西安三站的逐日气象资料,以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方法为标准,对计算参考作物蒸散量的10种方法进行比较。线性回归,平方根误差与平均偏差方法检验的结果显示:Penman系列方法之间关系密切,Kimberly PM-72方法最好。不同方法之间在夏季的差异较大,春秋季较小。在需要数据较少的方法中Priestley-Taylor方法接近Penman-Monteith方法。FAO-Rad、FAO-BC、Hargreaves与Makkink 4种方法与其差异明显,而且存在地域差异。在本区应用这些方法时需要对其参数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当地的气象条件。
樊军邵明安王全九
关键词:参考作物蒸散量计算方法黄土高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