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1009)

作品数:41 被引量:500H指数:16
相关作者:吴中海赵根模周春景刘艳辉蒋瑶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9篇地震
  • 13篇青藏高原
  • 12篇地震危险
  • 11篇地震危险性
  • 8篇断层
  • 8篇断裂带
  • 8篇青藏高原东南...
  • 8篇裂带
  • 8篇南缘
  • 8篇古地震
  • 6篇地震危险性评...
  • 5篇地貌
  • 5篇地质
  • 5篇青藏
  • 5篇大地震
  • 4篇地堑
  • 4篇地震地质
  • 4篇滇西
  • 4篇正断层
  • 4篇强震

机构

  • 42篇中国地质科学...
  • 2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7篇首都师范大学
  • 11篇天津市地震局
  • 5篇国土资源部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北京大学
  • 3篇中国地震局
  • 3篇国家测绘地理...
  • 2篇云南省地震局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 1篇青海省地震局
  • 1篇山西省水利建...
  • 1篇天津地震局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39篇吴中海
  • 12篇赵根模
  • 12篇周春景
  • 10篇刘艳辉
  • 10篇蒋瑶
  • 8篇李家存
  • 8篇田婷婷
  • 7篇刘杰
  • 7篇黄小龙
  • 6篇张克旗
  • 5篇冯卉
  • 5篇李跃华
  • 4篇马丹
  • 3篇胡道功
  • 3篇叶培盛
  • 3篇张绪教
  • 3篇张铎
  • 3篇何林
  • 2篇龙长兴
  • 2篇马志邦

传媒

  • 15篇地质通报
  • 11篇地质力学学报
  • 5篇地质学报
  • 2篇地球学报
  • 2篇地震地质
  • 1篇中国地质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中国地震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Acta G...
  • 1篇地球科学
  • 1篇2017中国...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5篇2017
  • 5篇2016
  • 14篇2015
  • 10篇2014
  • 3篇2013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滇西北宾川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及其活动构造体系被引量:31
2015年
通过卫星遥感解译和地表调查,对滇西北宾川地区活动断层进行了相对全面的调查研究,并对该区活动构造体系提出了新认识。研究表明,该区发育以北东向正断层和走滑断层为主的活动断裂,并构成了典型的张扭性帚状构造,控制了宾川地区构造地貌的发育。该活动构造体系的主干活动断裂是近南北向程海—宾川断裂向南至宾川处分解后形成的2条分支断层,即近南北向以正断性质为主兼具左旋的宾川断裂(F1)和北东向左旋走滑的上沧—鱼棚断裂(F2)。宾川地区活动构造体系是在区域近东西向伸展和微地块顺时旋转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反映了滇西北裂陷带在青藏高原整体瞬时旋转背景下的左旋拉分运动模式。同时,对宾川地区活动构造体系的研究也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该区未来的强震危险性,对于其中主干断裂(F1、F2)的大震危险性应给予更多关注。
罗睿洁吴中海黄小龙黄小巾周春景田婷婷
关键词:构造地貌地震
光释光测年法——综述及进展被引量:57
2015年
光释光(OSL)测年是对沉积物最后一次曝光(或热)事件年代的测定,其测试对象主要为石英和长石。自20世纪80年代该方法提出以来,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国内不少地学工作者对该技术的原理与测年方式了解十分有限,为了使应用者能更好、更全面地了解和使用这一方法,对OSL测年法及其近年来的国内外主要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重点对OSL测年法的基本原理、样品采集及实验室前处理过程、等效剂量(De)值的测定方式、环境剂量率的计算,以及影响测年结果可靠性的重要因素等进行了全面介绍、分析和探讨。同时,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De值测定方法与技术上的进展及已经获得较可信年龄的相关方法等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对OSL可能测年的范围和影响结果可靠性的一些潜在因素,以及对获得100ka^1Ma间的年龄新的释光信号研究方法等进行了介绍和探讨。
张克旗吴中海吕同艳冯卉
关键词:光释光测年石英长石
滇西北永胜-弥渡断裂带上新世以来的活动性研究
<正>位于实皆断裂及玉树-鲜水河-小江断裂带之间的青藏高原东南缘,是目前青藏高原及其邻区,活动构造最复杂,强震活动最频繁的区域。针对该区的新构造运动与地壳变形前人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虽然目前对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变形的...
黄小龙; 吴中海;
文献传递
滇西南2014年景谷中-强震群的地质构造成因——茶房-普文断裂带贯通过程的构造响应被引量:12
2016年
2014年10—12月期间,云南景谷接连发生了Ms6.6、Ms5.8、Ms5.9三次中-强地震。为确定地震的地质构造成因,在地表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该区的地质构造情况、烈度与余震分布、震源机制解等资料,确定此次震群活动的宏观震中位于永平盆地东南侧山地,发震断层为地质与地貌表现不显著的NW向右旋走滑断层。此次震群活动及余震迁移过程指示,由于断层斜接部位岩桥的临时阻碍,Ms6.6地震破裂在向南东扩展过程中发生短暂停滞,突破障碍后进一步引发了Ms5.8和Ms5.9地震,这符合震源破裂沿NW向发震断裂分段破裂的行为。区域活动断裂的遥感解译结果发现,发震断层位置恰好处于NW向右旋走滑的茶房断裂与普文断裂之间,区域上属于该断裂带的不连贯部位,指示此次中-强震群活动应该是茶房-普文断裂带贯通过程的构造活动表现。结合思茅地块的历史地震资料发现,思茅地块地震活动多以小于等于6.8级为主,发震构造多为NW向断裂。指示在现今构造应力场作用下,该区NW向断裂的活动性相对NE向断裂更加显著,属于该区主要控震构造,应在今后的地震地质工作中给予更多关注。
吴坤罡吴中海徐甫坤孙玉军张寿庭刘杰黄小龙
关键词:震群活动发震断层
2015年尼泊尔Ms8.1地震构造成因及对青藏高原及邻区未来强震趋势的影响被引量:18
2016年
2015年尼泊尔Ms8.1地震的余震分布、震源机制解、震源破裂过程反演结果和喜马拉雅造山带地质构造特点表明,此次大震是印度板块沿喜马拉雅主前缘逆冲断裂向欧亚板块进行低角度俯冲的结果。地震破裂从北西向东南方向传播,累计长度达170km,最大倾向滑移量5-7m。其发震断裂全新世活动强烈,历史地震活动频率高、强度大,M≥7.5地震的原地复发平均间隔在500年左右,而在地震活跃阶段分段破裂的平均间隔只有10年左右,并且历史地震活动在最近1800年期间显示出比较明显的从西向东迁移规律。历史地震活动过程揭示,喜马拉雅主逆冲断裂带上目前存在兴都库什、尼泊尔西部、锡金-不丹和印缅交界区4个地震空区段,特别是位于此次地震东部的两个空区,未来地震危险性较显著。由于印-欧大陆俯冲碰撞作用是中国大陆现今地壳变形的主要动力来源,也是中国大陆强震频发的主要地质构造原因,这决定了喜马拉雅、青藏高原及邻区的大震活动之间存在明显的时空关联性,主要表现为大地震活跃阶段在时间上的交替出现和大地震沿垂直喜马拉雅造山带的纵向迁移过程。进一步结合青藏高原及邻区历史地震活动及未来地震危险性的分析成果推断,在喜马拉雅地震带的新一轮活跃过程中,中国大陆必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地震形势,尤其是青藏高原及邻区晚第四纪活动性显著的区域性活动构造带或断裂带的潜在强震危险性比较突出,主要包括:藏南的近南北向裂谷带与北西向右旋走滑断裂带,川滇地块中的安宁河-小江断裂带与大凉山断裂带、南汀河断裂带与畹町断裂带、澜沧-景洪断裂带和滇西北大理-丽江裂陷带,西北地区的西昆仑山前逆冲-褶皱带、阿尔金断裂带和天山的主要逆冲-褶皱变形带等。但当前活动构造调查研究的不足限制了对区域大地震危险性做出更准�
吴中海赵根模刘杰
关键词:喜马拉雅造山带青藏高原地震危险性评价
藏南多庆错地堑冲巴雍错段最新史前大地震遗迹及其年龄证据被引量:4
2020年
西藏亚东-谷露裂谷是青藏高原南部规模最大的活动裂谷,但与其全新世强烈活动性不符的是该裂谷南段多庆错地堑历史上缺少MW≥6地震记录,因此通过古地震研究来揭示该区大地震活动与断裂活动性的关系显得十分重要。本文根据在亚东-谷露裂谷南段多庆错地堑冲巴雍错至多庆错段(范围:28°21'~27°52'N和89°44'~89°17'E)发现的最新史前大地震的地表破裂遗迹,初步研究了地震的时间与震级。通过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利用小型无人机获得的数字高程模型分析和详细的地表调查,发现该区最新史前大地震的同震破裂带在冲巴雍错段错断了河流T2及同期泉华台地,形成了最高约4.5 m的断层陡坎。根据断层陡坎上探槽中古土壤样品的AMS14C测年结果,揭示被错断的最新地层年龄为6460~3260 cal.a B.P.。综合分析认为,西藏亚东-谷露裂谷南段的多庆错地堑在约3260 cal.a B.P.之后至少发生过一次矩震级为MW7.1~7.2的大地震,该地震同时造成冲巴雍错段和多庆错段断裂破裂,总的破裂带长度可能达到62 km,最大地震位移可能大于4.5 m。新发现的多庆错地堑全新世古地震填补了亚东-谷露裂谷南段古地震研究的不足,并且有助于更深入地认识西藏亚东-谷露裂谷南段大地震活动历史和区域强震危险性。
左嘉梦吴中海盖海龙哈广浩周春景
关键词:地震地表破裂古地震正断层
新构造、活动构造与地震地质被引量:21
2014年
新构造、活动构造和地震地质研究都是开展地震危险性评价的重要基础性地质工作。在综述新构造、活动构造和地震地质的基本含义、相互联系与区别、主要工作内容及方法的基础上,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在相关研究领域的主要进展,提出了中国活动构造与地震地质工作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和对未来工作的几点建议。最后,重点介绍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开展活动构造体系和玉树地区活动断裂与地震地质调查研究工作所取得的主要进展与成果。
吴中海张岳桥胡道功
关键词:构造地貌地震危险性评价古地震玉树地震
藏南邛多江地堑的晚新生代沉积地层及对南北向裂谷形成时代的初步限定被引量:12
2018年
邛多江地堑构成了藏南近南北向裂谷带最东侧的错那-沃卡裂谷中段,是由地堑西缘高角度正断层主控的半地堑式断陷盆地。详细的地质、地貌调查表明,该地堑内主要充填有晚新生代以来的多套河湖相、冰碛及冰水沉积地层。河湖相地层底部以黏土和粉砂为主,上部以砾石层为主,向上砾石砾径逐渐变大,顶部为早更新世冲积砾石层;冰碛主要发育于地堑中部山前地带,构成宽缓的冰碛台地或者终碛垄、侧碛堤。地层的测年结果表明,该区主要发育两套晚新生代河湖相地层,早期沉积时代早于5Ma,晚期为晚第四纪;而冰碛及冰水沉积的时代主要为中更新世。综合该区地质地貌、沉积和构造等分析结果表明,早期的河湖相沉积与盆地发生初始裂陷后的主边界正断层发生强烈垂直活动有关,而晚期的河湖相沉积主要形成于盆地后期萎缩过程中,成因可能与中更新世以来的冰川堰塞湖有关。由于邛多江地堑受控于西侧主边界正断层,早期沉积应晚于其初始裂陷时代。因此,进一步综合现有年龄数据资料认为,藏南近南北裂谷的初始裂陷时代应早于5~10Ma,但晚于约15Ma。
哈广浩吴中海何林
关键词:河湖相沉积正断层作用
玉树断裂带左旋走滑活动标志及其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被引量:16
2013年
玉树断裂带位于甘孜一玉树断裂带北西段,是一条总体呈NWW向展布的左旋走滑活动断裂带。沿断裂带发育错断水系与冲沟、拉分盆地、地震地表破裂与断裂破碎带等一系列反映玉树断裂带左旋走滑活动的典型地质一地貌标志。在室内遥感解译的基础上,结舍最新的野外实地调查成果,对沿玉树断裂带上反映其左旋走滑活动的地质一地貌标志进行了总结,并对断裂带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玉树断裂带总长约150kin,总体走向120-130°,自西向东可划分为呈左阶雁列分布的陇蒙达一结隆段、结隆一结古段和结古一查那扣段3段。沿该断裂带发育的串殊状拉分断陷盆地规模的大小反映出玉树断裂带自西向东拉张效应逐渐减弱、挤压效应逐渐增强的特点。玉树2010年7.1级地震的宏观震中处于晚第四纪活动性最为显著的中段,而仪器震中恰好处于该断裂带的不连续部位,进一步证明雁列走滑活动断裂带上的不连续部位通常是强震活动的初始破裂区域.
李跃华吴中海叶培盛马丹刘艳辉蒋瑶李家存周春景
关键词:青藏高原
玉树活动断裂带古地震落石的钙膜U系年代学测试分析及其意义探讨被引量:2
2015年
在2010年青海玉树7.1级大地震中,沿发震断裂带多处出现了明显的地震落石现象。地表调查发现,典型的最新地震落石发育区均存在非常典型的具原地复发特征的多期古地震落石现象,且落石表面常见薄层(厚度≤2mm)钙膜发育。在对几处典型古地震落石钙膜进行系统采样的基础上,应用稀酸淋滤法,开展了地震落石钙膜的U系年代测定分析工作。测年结果指示,其年龄主要分布在69 980a、36 300a、14 900-12 700a、6 030a、4 720a、3 560-3 530a、2 010-1 090a、760a和230a左右。这一结果与地表观测到的地震落石多期性特征基本吻合,也与古地震探槽和古地震滑坡所揭示的古地震事件年龄大致吻合,这进一步证实了玉树活动断裂带附近的地震落石发育具有明显的多期性特征,并且多期落石很可能与该区的古地震活动之间存在密切的成因联系。进一步结合野外调查结果及已有的古地震研究资料推断,该区几处较大规模的古地震落石现象应该主要是Q3p晚期以来较大强度古地震事件的反映,其中发生在3 560-3 530a BP和14 900-12 700a BP左右的2期古地震事件的强度可能最大。上述探索性研究工作表明,地震落石的钙膜测年有可能成为研究活动构造区古地震活动的新途径。
田婷婷吴中海马志邦周春景张克旗蒋瑶张绪教
关键词:铀系古地震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