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C13B01)

作品数:80 被引量:910H指数:17
相关作者:高孟潭俞言祥吕悦军谢富仁潘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理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8篇天文地球
  • 14篇建筑科学
  • 3篇理学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9篇地震
  • 11篇地震动
  • 9篇地震危险
  • 9篇地震危险性
  • 9篇震源
  • 8篇震区
  • 8篇发震
  • 8篇发震构造
  • 7篇地震区
  • 7篇断层
  • 7篇潜在震源
  • 7篇烈度
  • 6篇地震活动
  • 6篇地震区划
  • 6篇潜在震源区
  • 6篇强地震
  • 6篇剪切波速
  • 6篇波速
  • 6篇不确定性
  • 5篇地震动衰减

机构

  • 30篇中国地震局地...
  • 24篇中国地震局
  • 19篇中国地震局工...
  • 4篇辽宁省地震局
  • 3篇哈尔滨工业大...
  • 3篇北京工业大学
  • 3篇黑龙江省水利...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哈尔滨工程大...
  • 2篇广东省地震局
  • 2篇河北省地震局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地震局地...
  • 2篇四川省地震局
  • 2篇宁夏回族自治...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陕西省地震局
  • 1篇新疆维吾尔自...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14篇高孟潭
  • 11篇俞言祥
  • 8篇吕悦军
  • 8篇谢富仁
  • 7篇潘华
  • 5篇彭艳菊
  • 5篇公茂盛
  • 5篇谢礼立
  • 5篇徐伟进
  • 5篇李山有
  • 4篇万波
  • 4篇刘红帅
  • 4篇汪素云
  • 4篇兰景岩
  • 4篇李金臣
  • 3篇任俊杰
  • 3篇卢建旗
  • 3篇李小军
  • 3篇荣棉水
  • 3篇陈学良

传媒

  • 19篇震灾防御技术
  • 11篇中国地震
  • 9篇地震学报
  • 7篇世界地震工程
  • 5篇地震地质
  • 4篇地球物理学报
  • 4篇岩土工程学报
  • 3篇Earthq...
  • 2篇地震
  • 2篇振动与冲击
  • 2篇西北地震学报
  • 2篇地震研究
  • 2篇地震地磁观测...
  • 1篇振动工程学报
  • 1篇世界地质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建筑结构学报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工程力学
  • 1篇地震工程与工...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3
  • 7篇2012
  • 2篇2011
  • 19篇2010
  • 22篇2009
  • 19篇2008
  • 7篇2007
8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941年9月21日江西寻乌北地震考证及发震构造探讨
2021年
1941年江西寻乌北5级地震的震中位置和等震线,在各版本地震目录和调查报告中不尽一致。在收集前人研究成果和补充新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地震调查资料的详细考证,核查各记录点地震烈度,复核地震宏观震中参数,重新确定其等震线范围,并结合地震地质调查工作,对1941年寻乌北地震可能的发震构造进行了综合研究。分析认为,1941年寻乌北5级地震宏观震中参数为25.1°N、115.7°E,等震线呈NW向展布,其发震构造可能是震区内的NW向断裂,河源—邵武断裂则为其控震构造。
邓辉董非非谢斌
关键词:宏观震中等震线发震构造
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大震复发特征与复发间隔估计被引量:11
2009年
汶川MS8.0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著名的龙门山断裂带上,造成了从映秀、北川至南坝长约240km的同震地表破裂带.然而目前关于龙门山断裂带的大震复发特征研究较少.通过地震地质科学考察和断层断错地貌的差分GPS测量,发现第一级河流阶地、河床和河漫滩上的垂直断距大致相当,均代表汶川地震的位错,而第二级河流阶地上的累计位移大致是最新地震垂直位移的2倍.利用断错地貌、地震矩率和滑动速率3种方法,分别估算了龙门山断裂带大地震的复发间隔.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可能发生与汶川大地震相当的地震,大震复发符合特征地震模型;大震复发间隔为3000—6000a.该结果可为龙门山断裂带的大震预测和地震危险性评价等研究提供重要的定量数据.
任俊杰张世民马保起田勤俭
关键词:龙门山断裂带断错地貌复发间隔汶川大地震
华中、华南中强地震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研究被引量:28
2008年
本文收集了1990—2006年间,我国华中、华南中强地震地区25次地震的烈度分布图,再配合1918—1989年间。9次地震的地震烈度分布图,重新拟合了该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震级下限从5级扩展到3.5级,地震烈度主要增加了Ⅳ度—Ⅵ度之间的样本量。与以往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相比,在小地震时计算烈度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充分反映出我国华中、华南地区地震震级小,而烈度相对高的特点。
王继俞言祥
关键词:烈度
用空间光滑方法评估弱地震活动区的地震活动性参数被引量:9
2008年
本文以长江中游地震带为研究区域,该区地震活动比较弱,发震构造不清晰,但人口、经济分布集中,中小地震往往会造成强烈的社会影响。自有记载以来,共记录到122次M_S≥4.7级的地震,最大的地震为1631年常德63/4级地震,在这样的区域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依据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进行潜源划分的方法会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为了更合理地评价其危险性,本文试图先在研究区内划分活动水平相当的等b值区域,然后利用空间光滑法计算各区的地震年平均发生率分布。结果显示,各分区内年平均发生率存在较大差异,年发生率分布图与现代和历史地震震中分布格局基本一致,为潜源区划分提供了一种量化的空间参考数据。
张力方吕悦军彭艳菊谢卓娟
关键词:地震活动性参数
昆明周边地区活动断层滑动与现代构造应力场被引量:12
2008年
昆明盆地是一个受南北向活动断裂控制的新生代断陷盆地.昆明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共有8条主要断裂带,野外地震地质调查和断裂滑动观测表明,南北向和北东向活动断裂以左旋走滑为主,北西向活动断裂以右旋走滑为主.采用野外观测取得的22个测点共706条活断层擦痕数据,利用断层滑动资料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方法,计算获得了研究区现代构造应力场主要特征:昆明盆地及其周边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以北北西—南南东向挤压、北东东—南西西向拉张为特征,其最大主压应力(σ1)方向为333°—2°,平均倾角21°;最小主压应力(σ3)方向为44°—93°,平均倾角14°;中间主应力(σ2)倾角较陡,近垂直.应力结构均为走滑型.断层滑动反演结果与震源机制解资料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荆振杰杜义谢富仁
关键词:昆明盆地断层擦痕构造应力场
局部地形对入射P波谱特性的影响分析被引量:11
2007年
利用显式有限元有限差分方法研究了局部突出平台状粘弹性场地的地形影响,比较了高宽比不同、体波入射角度不同时谱特性的差异,分析了相邻地形的存在对地面运动谱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局部突出地形,高宽比和体波入射角度对地震动的谱特性有较大影响,入射角度的影响更为显著;相邻地形的存在使地面运动进一步放大。
荣棉水李小军卢滔
关键词:地形影响谱特性
表层土剪切波速的不确定性对地表设计谱平台值的影响被引量:12
2012年
土层剪切波速对地表反应谱有重要的影响。选取构建了不同场地类别的235个场地地震反应模型,人工合成了12条强弱及频谱特性不同的加速度时程,运用一维土层地震反应的等效线性化波动方法,研究了不同地震动输入下表层土剪切波速的不确定性对设计谱平台值的影响,统计给出了表层土剪切波速的变异率与地表设计反应谱平台值间的经验公式。结果表明:地表设计反应谱平台值与表层土剪切波速的变异率呈负相关关系,即随表层土剪切波速变异率的增大而减小;不同地震波输入条件下各类场地类别地表设计谱平台高度与表层土剪切波速变异率的数学模型为一阶指数函数。
兰景岩刘红帅吕悦军彭艳菊
关键词:剪切波速
改进的两步法在地震动衰减关系建立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09年
地震动衰减关系系数的回归是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中一项关键的技术,由于地震动衰减公式具有震级与距离相关性和地震动参数本身的不确定性较大等特点,一般迭代回归方法难以满足回归精度的要求。目前常用的回归方法有单随机变量加权最小二乘法、多随机变量加权最小二乘法、两步法、新两步法等;在上述方法中,两步法和新两步法虽然考虑了震级和距离相关性的特点,但回归系数的稳定性较差。因此,在两步法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既能考虑震级和距离相关性,又能提高回归系数的稳定性的一种新方法—改进的两步法。
卢建旗李山有李伟
关键词:两步法
Seismic Dama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enchuan Great Earthquake on May 12,2008 and Suggestions for Disaster Prevention被引量:1
2009年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tectonic background,focal mechanism and distribution of aftershock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on May 12,2008. The earthquake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result of long-term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eastward movement of the Bayan Har Block and the Sichuan Basin. Most of the earthquake energy was released in an area (the seismic source body) 330km long,52km wide and 20km deep over 100s. Energy release in the source body was extremely uneven,and strong ground motion in the epicenter area shows obvious asymmetrical character in the time and space scale. The high-intensity area is distributed along the source body,and the intensity distribution bears an obvious anomalous characteristic. The investig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more than 90 percent of casualties caused by this earthquake were in the areas of intensity IX or above. Houses,schools and hospitals etc. suffered serious damage. Lifelines such as transportation,water conservation etc. also suffered significant damage. Besides,earthquake-triggered avalanches,landslides,mud-rock flows and so on were extremely serious. The tremendous earthquake disaster highlighted the deficiencies i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management,scientific earthquake research,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of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and publicity of earthquake preparedness and disaster reduction.
Gao MengtanZhou BengangPan Hua
关键词:大地震灾害管理灾害预防余震分布
利用M_L振幅研究地壳横波Q值I:不同构造区的衰减特征被引量:28
2007年
本文利用《中国地震年报》中测定震级ML时所用的区域地震图中水平向的最大振幅及周期资料,研究了地壳内横波的衰减及介质品质因子Q0特征.结果表明,中国整个区域平均的Q0值为367,以华南地台最高,为460,塔里木盆地为442,鄂尔多斯高原为419,华北地区最低,为294,其次是川滇地区为295.由这个结果可知,Q0与地质构造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特征,在构造上稳定的克拉通地台,如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高原、华南地台等具有较高的Q0值;而构造上活动的强烈剪切变形带和新生代扩张盆地,如川滇地区和华北断陷盆地往往是Q0值低的地区,这和Pn速度分布特征也很相似,在Pn速度高的地区地壳Q0值亦高,在Pn速度低的地区Q0值亦低.
汪素云裴顺平许忠淮张国民俞言祥潘华
关键词:地壳横波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