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03EFN217100323)

作品数:11 被引量:247H指数:6
相关作者:吴发启雷金银王健师江澜刘建忠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宁夏农林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土壤
  • 6篇保护性耕作
  • 5篇沙地
  • 5篇毛乌素沙地
  • 3篇毛乌素沙地南...
  • 3篇耕作
  • 2篇玉米
  • 2篇沙区
  • 2篇土壤物理
  • 2篇土壤物理性质
  • 2篇作物
  • 2篇作物产量
  • 2篇耕作措施
  • 2篇风洞
  • 2篇风沙区
  • 1篇冬小麦
  • 1篇玉米产量
  • 1篇容重
  • 1篇生态
  • 1篇生态经济

机构

  • 11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宁夏农林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11篇吴发启
  • 8篇雷金银
  • 3篇师江澜
  • 3篇王健
  • 2篇班乃荣
  • 2篇刘建忠
  • 2篇李荣标
  • 1篇努尔模达·达...
  • 1篇孟秦倩
  • 1篇杨正礼
  • 1篇马波
  • 1篇马璠
  • 1篇冯瑞
  • 1篇郭建华
  • 1篇曹伟鹏
  • 1篇高国雄

传媒

  • 4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草业科学
  • 1篇宁夏农林科技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灌溉排水学报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PIV的保护性耕作对土壤风蚀的影响
2011年
利用风洞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的防风效益。研究表明,保护性耕作可明显增加地表粗糙度,提高土壤颗粒起动风速。免耕(NT)措施下地表垫面粗糙度最大,其次为翻耕覆膜(PT),常规耕作(CT)最小。相应地,NT和PT措施下起动风速分别比CT增加31.89%和16.70%。保护性耕作还可减少农田土壤风蚀速率,CT措施下平均风蚀速率是NT和PT措施的3~4倍。由此可知,覆盖措施(覆膜和冬小麦)对减少农田土壤风蚀的作用更突出。
雷金银张建宁吴发启班乃荣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土壤风蚀风洞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物理特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13
2008年
保护性耕作措施是干旱区农田提高作物产量的新型耕作技术。为了探讨其区域适应性,在2004~2007年期间,以毛乌素沙地南缘的靖边县北部风沙区农田为研究对象,选用了免耕、秸秆覆盖、覆膜和传统翻耕(CK)4种措施,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进行了田间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和免耕地的地温在春播初期略比传统翻耕低0.1℃,但随后迅速回升,覆膜在玉米生长期都高于其他措施。耕作措施对播种前土壤容重没有显著影响,而对收获后土壤容重影响显著,与传统翻耕相比,免耕降低了表层土壤容重1.65%,但次层20~40 cm容重增加了1.8%。3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均增加了土壤含水量,顺序依次为秸秆覆盖>覆膜>免耕>翻耕,且在作物需水关键期免耕和秸秆覆盖下的土壤含水量相对稳定,保证作物需水,提高水分利用率,分别为8%、22.0%和13.3%。使作物分别增产4.44%、13.14%和19.26%。因此,保护性耕作在风沙区有利于改善农田土壤物理条件,提高作物产量,适于在风沙区推广。
雷金银吴发启王健郭建华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土壤物理性质作物产量毛乌素沙地
毛乌素沙地南缘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被引量:9
2008年
采用免耕(NT)、秸秆覆盖(SM)、覆膜(PM)和翻耕(CT)4种耕作措施,研究保护性耕作对毛乌素沙地南缘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和秸秆覆盖措施下表层0~20 cm土壤pH值低于覆膜、翻耕。免耕和秸秆覆盖措施下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和速效磷有明显的表层富集现象。随着耕作时间的变化,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都有所增加,免耕、秸秆覆盖、覆膜和翻耕有机质相对于试验开始前分别增加了33.0%、32.3%、31.1%和6.5%,而碱解氮和速效磷有下降的趋势,但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其下降率低于翻耕。保护性耕作不利于全氮的积累,经过3年试验后,免耕、秸秆覆盖和覆膜措施下的土壤全氮含量都低于翻耕。耕作措施对全磷的影响不大。说明保护性耕作是实现沙区农田生产力持续发展、保持土壤养分和防治土壤退化行之有效的措施。
雷金银吴发启王健李荣标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土壤化学性质土壤退化毛乌素沙地
毛乌素沙地南缘不同免耕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差异分析被引量:19
2006年
毛乌素沙地南缘农田不同耕作措施土壤理化性质和玉米产量差异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种植方式相比,在土壤理化性质方面,免耕处理的表层土壤持肥保水能力降低,土壤表层容重增加,而土壤有机质有所富积,玉米成熟期推迟5~10 d,易受霜冻危害;翻耕+覆膜处理能明显提升玉米生长早期的地温,土壤持水能力好,养分稳定,玉米成熟期提前5d左右.在产量方面,翻耕+覆膜处理比常规种植增产13.74%,而免耕种植仅减产1.66%,免耕种植的经济效益可观.
刘建忠师江澜雷金银高国雄吴发启
关键词:毛乌素沙地保护耕作土壤容重玉米产量
农业耕作措施减沙的能量分析被引量:2
2007年
从径流能量入手,在室内人工降雨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坡面耕作措施对径流能量的削减作用。耕作措施可有效减少坡面产流、产沙,其径流能量消减率可达26.84%~51.58%,在径流能量传递过程中,3种耕作措施能量传递均小于对照,其中等高耕作对径流能量消减率最大,减沙作用与径流能量消减之间呈对数关系,耕作措施对径流能量的消减作用受雨强和坡度的影响,随雨强和坡度增大,消减作用减弱。
王健吴发启孟秦倩
关键词:耕作措施
风沙区保护性耕作种植冬小麦的生态经济效益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为了研究保护性耕作对北方风沙区种植冬小麦的影响,对比分析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物理性状(包括:土壤温度、含水量、容重等)的变化特征及其经济效益。笔者在毛乌素沙地南缘靖边县北部风沙区选用免耕(NT)、覆膜(PM)和翻耕(CT)3种耕作措施,在2003—2007年期间,连续4年进行了冬小麦引种及田间观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CT,NT和PM在出苗期和越冬期能够提高土壤温度0.35℃和2.27℃,返青期和收获期各措施土壤温度差异不大。NT和PM分别增加土壤含水量16.5%和35.9%。NT在播种前和收获后分别降低了表层土壤容重1%和5%,但是次层20~40cm分别增加了5%和6%,PM增加了表层土壤容重。NT和PM分别提高水分利用率42.1%和78.3%,增加作物产量20.5%和72.2%。NT节省了生产投入,经济效益高于其他2种措施。由此可以看出保护性耕作有利于冬小麦在风沙区越冬,增加作物产量,改善当地种植结构。从而避免冬春季节农田地表裸露,延长地面覆盖时间,减少土壤风蚀。
雷金银吴发启李健宏曹伟鹏班乃荣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冬小麦毛乌素沙地
黄土高原草类利用模式研究被引量:1
2005年
提出为充分利用天然资源,从理论上建构不同立地条件的科学利用草类模式。依据自然适应理论,初步将不同立地类型区天然草地植被的优势种和主要伴生种确定为适选草种,尽量选用符合生态经济共同标准的乡土草种。
师江澜杨正礼吴发启
关键词:黄土高原
毛乌素沙地南缘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被引量:7
2008年
为了探讨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在毛乌素沙地南缘的区域适应性,从2004开始,以靖边县北部风沙区农田为研究对象,选用了免耕、秸秆覆盖、覆膜和传统翻耕(CK)4种措施,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进行了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比较分析了4种措施下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和免耕地的地温在春播初期略比传统翻耕低0.1℃,但随后迅速回升,覆膜在玉米生长期都高于其他措施。耕作措施对播种前土壤容重没有显著影响,而对收获后土壤容重影响显著,与传统翻耕相比,免耕降低了表层土壤容重2.3%,但次层20~40cm容重增加了1.8%。3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均增加了土壤含水量,顺序依次为秸秆覆盖〉覆膜〉免耕〉翻耕,且在作物需水关键期免耕和秸秆覆盖下的土壤含水量相对稳定。免耕和秸秆覆盖措施下初始入渗率和稳定入渗率都高于翻耕,而覆膜低于翻耕。保护性耕作措施改善了土壤物理性质,适于在该风沙区推广。
雷金银吴发启马璠马波李荣标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土壤物理性质作物产量毛乌素沙地
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与评述被引量:96
2006年
概括总结了近六十多年来保护性耕作在关键技术、配套机具、技术效益以及推广应用等方面所取得进展,评述了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今后我国应把保护性耕作区划、不同生态经济区的农机与农艺技术体系、发展模式及其技术规程作为研究的重点与核心。
师江澜刘建忠吴发启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配套机具
靖边县北部风沙区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及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在野外采样、室内分析与统计的基础上,对陕北靖边县北部风沙区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土壤中B,Cu,Zn,Fe和Mn等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0.421 mg/kg,0.505 mg/kg,0.582 mg/kg,7.092 mg/kg和7.251 mg/kg,它们的变幅分别在2.582~0.022 mg/kg,1.194~0.158mg/kg,3.944~0.096 mg/kg,26.08~2.4 mg/kg和13.39~2.082 mg/kg之间;在水平方向上,B,Cu,Zn和Mn的含量呈由南向北增高的趋势,Fe则表现出由西向东有所增加;土壤垂直剖面中,0~20 cm的耕层B,Cu,Zn,Fe和Mn明显高于20~40 cm和40~60 cm土层的含量。
努尔模达·达拉拜吴发启雷金银
关键词:土壤风沙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