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省科技厅重点资助项目(0720103142)

作品数:2 被引量:19H指数:2
相关作者:郑郭嫄黄晓琴李丽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科技厅重点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抑郁
  • 2篇抑郁症
  • 2篇青少年抑郁
  • 2篇青少年抑郁症
  • 2篇教养
  • 2篇教养方式
  • 1篇少年
  • 1篇青少年
  • 1篇中晚期
  • 1篇晚期
  • 1篇量表
  • 1篇精神卫生
  • 1篇患者父母
  • 1篇家庭
  • 1篇家庭教养
  • 1篇家庭教养方式
  • 1篇汉密尔顿
  • 1篇发病

机构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2篇黄晓琴
  • 2篇郑郭嫄
  • 1篇李丽

传媒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学校卫生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与中晚期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的关系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探讨家庭教养方式对1422岁中晚期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发病的影响。方法对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的74例中晚期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病例组)和57例正常中晚期青少年(对照组)用自制的基本信息调查表,家庭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测评。结果①总病例组中双亲的过度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以及惩罚严厉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偏爱被试因子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根据年龄分组,中期组(1418岁)除偏爱被试和母亲的拒绝否认因子无差异,余因子均与总病例组结果一致(P<0.05);晚期组(1922岁)双亲的过度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以及惩罚严厉以及母亲的情感温暖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根据性别分组,男性组中父亲的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因子(P<0.01)和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因子(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女性组除父亲的惩罚严厉和偏爱被试因子无差异,余因子与总病例组结果一致(P<0.05)。结论家庭教养方式与中晚期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有关。
李丽郑郭嫄黄晓琴
关键词:抑郁症家庭教养方式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和生活事件分析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和生活事件的特点,为防治抑郁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10月—2012年9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心理门诊首次就医并符合《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编码》第10版(ICD-10)中抑郁症诊断标准,且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测评总分≥17分,年龄14~22岁的门诊患者作为病例组,共79例;选取与之匹配的61名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CLE)、汉密尔顿抑郁量(HAMD)作为测量工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EMBU量表中父母亲的惩罚严厉、过度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等因子得分,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SCLE量表中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其他及总分,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506,3.563,4.727,8.011,6.698,6.884,P值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不良的教养方式与经历的生活事件具有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不良家庭教养方式和生活事件均是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的危险因素。早年经历不良教养方式使青少年经历负性事件增多,同时康复力减退可诱导抑郁症的发生。
郑郭嫄黄晓琴
关键词:抑郁症精神卫生青少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