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211005-3)

作品数:5 被引量:28H指数:4
相关作者:同号文陈曦胡楠郑敏王晓鸣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津自然博物馆更多>>
发文基金: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生物学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化石
  • 4篇更新世
  • 2篇英文
  • 2篇早更新世
  • 2篇神庙
  • 1篇野牛
  • 1篇中更新世
  • 1篇塘坝
  • 1篇头骨
  • 1篇泥河湾盆地
  • 1篇中新世
  • 1篇晚更新世
  • 1篇埋藏学
  • 1篇骨骼
  • 1篇草原
  • 1篇CANIS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宾夕法尼亚州...
  • 1篇乌普萨拉大学
  • 1篇河北省文物研...
  • 1篇天津自然博物...
  • 1篇云南省文物考...

作者

  • 5篇同号文
  • 3篇陈曦
  • 1篇王法岗
  • 1篇王晓鸣
  • 1篇郑敏
  • 1篇胡楠
  • 1篇王晓敏

传媒

  • 3篇人类学学报
  • 2篇古脊椎动物学...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河北阳原山神庙咀早更新世直隶狼(Canis chihliensis)新材料(英文)被引量:9
2012年
于2006—2011期间的4次野外发掘中,在泥河湾盆地的山神庙咀遗址发现了大量犬科化石,材料包括残破颅骨、前颌骨、上颌骨、若干下颌骨及头后骨骼的主要部件,其中的头后骨骼是迄今在中国发现的早期犬属化石中最为完整的。依据有关形态特征和测量数据,将其归入直隶狼(Canis chihliensis)。具体特征如下:体形较大,I3强大,P4窄长,原尖发育,M1前后向变扁并具宽阔的齿带状次尖,m1具下后尖和下内尖,相对其M1大小而言,上、下第二臼齿较大,m2下跟座宽阔等。其头部骨骼及牙齿测量数据与现代灰狼的较为接近,但头后骨骼数据较后者明显为小。该种的最大特征是其下臼齿舌侧齿尖的退化和P4窄长及M1前后方向变扁。但山神庙咀犬属材料的m1舌侧齿尖的发育程度变异较大,因此,仅仅依据m1的特征不足以区分直隶狼和拟豺(Xenocyon dubius (=Cuon dubius)), 尽管后者的鉴定与分类问题尚存争议,但直隶狼与被归入拟豺的材料有更多相似之处,它们与非洲野犬(Lycaon pictus)差异很大。山神庙咀遗址化石层与邻近的小长梁遗址文化层时代相当或稍晚,大约为1.3 Ma。
同号文胡楠王晓鸣
关键词:早更新世
泥河湾盆地新发现的梅氏犀及裴氏板齿犀化石被引量:9
2014年
在河北省阳原县大黑沟中更新世和岑家湾附近石沟早更新世地层中分别发现了犀牛的下颌骨和股骨化石。其下颌联合部窄长、无下门齿、牙齿釉质层平滑而无褶皱、牙齿表面无垩质充填,股骨较披毛犀的长,故将其归入梅氏犀(Stephanorhinus kirchbergensis)。泥河湾盆地的化石是我国早期梅氏犀化石中材料最可靠,地点层位最明确的记录。山神庙咀和大黑沟出土的板齿犀牙齿及前脚骨化石,是泥河湾盆地发现的最好材料,尤其是大黑沟出土的板齿犀牙齿化石,是迄今在泥河湾盆地首次发现的完整材料;依据冠面结构和测量数据,该批材料可归入裴氏板齿犀(Elasmotherium peii);裴氏板齿犀特征鲜明,是有效名称,我国早更新世的板齿犀均应归入该种。我国第四纪的板齿犀与高加索板齿犀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表现在釉质层厚度较大但褶皱不够强烈、下颊齿的下后尖发育、颊齿冠面的前后径多数大于颊舌径、M3比M2小、M3后附尖欠发育,后脊与外脊已完全融合、上颊齿的齿脊更厚。此外,我国的板齿犀与西伯利亚板齿犀也有差异,后者的牙齿齿冠更高、无齿根、釉质层薄且褶皱强烈、上颊齿无后窝。最新地层研究表明,我国含板齿犀属的地层时代不晚于早更新世,且集中出现于下更新统。在晚新生代期间,犀牛在泥河湾盆地十分常见,先后出现过如下属种:大唇犀(Chilotherium sp.)(上新世)、裴氏板齿犀(Elasmotherium peii)(早更新世)、泥河湾披毛犀(Coelodonta nihowanensis)(早更新世)、梅氏犀Stephanorhinus kirchbergensis(早-中更新世)和真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中-晚更新世)。
同号文王法岗郑敏陈曦
吉林乾安大布苏晚更新世野牛化石被引量:8
2013年
我国东北地区更新世野牛化石的发现已有近一个世纪历史,尽管先后有不少零星报道,但至今无一篇专门文献,并且前人报道的头骨化石材料无一是完整的。本文记述了保存基本完好的2件野牛头骨和3件下颌骨;化石来自吉林省乾安县大布苏地区,地质时代为距今约2万年。基于其形态特征和测量数据,本文将其归入草原野牛Bison priscus(Bojanus,1827)。前人将东北平原晚更新世野牛归入Bison exiguus Matsumoto,1915的做法存在诸多问题,因为后者在模式产地、地质时代及形态特征等方面都与东北晚更新世的野牛差异甚大。我国东北平原晚更新世的野牛应归入草原野牛种,该种是中-晚更新世广泛分布于全北区的种类,也是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最主要成员之一。
同号文王晓敏陈曦
关键词:头骨晚更新世
云南昭通水塘坝中新世末期古猿化石点的云南貘化石(英文)被引量:4
2015年
此前,中国晚中新世到早上新世的貘化石发现较为稀少。最近几年,在云南省昭通市水塘坝禄丰古猿化石点发现了数量可观的中新世晚期貘化石,其时代为6~6.5Ma。新发现材料包括左上颌骨带P2.M2、4件下颌骨带基本完整颊齿列、若干零散牙齿。新材料可归入先前报道的小型貘类——云南貘Tapirusyunnanensis。云南貘比甘肃的和政貘Tapirushezhengensis时代较晚,体形也稍大;两者都比上新世一更新世的貘类明显较小。新发现的化石材料对更全面认识云南貘的特征提供了新信息。在中一晚中新世期间,云南是我国貘类动物的演化中心,先后发现的化石点有开远(小龙潭)、禄丰(石灰坝)、元谋(小河、竹棚、雷老)、昭通(水塘坝)及其他地点。在晚新生代期间,我国貘类动物演化的主要变化趋势是体形逐渐增大,这一特点或许具有时代意义。在中国发现的中新世貘类毫无例外都是体形较小的类型,这与欧洲及北美的情况迥异。
吉学平Nina G.JABLONSKI同号文Denise F.SUJan Ove R.EBBESTAD刘成武余腾松
泥河湾山神庙嘴化石点直隶狼埋藏学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长期以来,泥河湾盆地的脊椎动物化石研究聚焦于类群演化和生物地层,缺乏对化石埋藏过程和居群生态的专门研究。近年来,山神庙嘴化石点的正规发掘及丰富的化石发现为引入化石埋藏学方法探讨上述问题提供了可能。本文对山神庙嘴化石点直隶狼化石的骨骼部位组成、居群死亡年龄和生物成层过程进行了研究。骨骼部位组成的分析显示直隶狼的不同骨骼部位存在明显的差异保存,但在居群层面可能仍具有相当的可信度。本文借鉴现生灰狼中常用的牙齿磨耗法、犬齿髓腔闭合率法对山神庙嘴直隶狼的死亡年龄进行了判断。直隶狼的死亡年龄以老年为主,死亡方式为衰老、疾病导致的磨耗型死亡,可能对应了较小的生态压力。直隶狼的埋藏方式为快速的原地埋藏,在被埋藏前受到其他食肉动物和湖滨水流的的改造。
陈曦同号文
关键词:埋藏学早更新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