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49925102)

作品数:24 被引量:774H指数:14
相关作者:吴金水陈桂秋黄道友童成立黄敏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农业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2篇土壤
  • 6篇红壤
  • 5篇有机碳
  • 5篇土壤有机
  • 5篇农业
  • 4篇磷素
  • 3篇土壤有机碳
  • 3篇丘陵区
  • 3篇微生物
  • 3篇微生物生物量
  • 3篇物量
  • 3篇红壤丘陵
  • 3篇红壤丘陵区
  • 2篇稻田
  • 2篇稻田土
  • 2篇稻田土壤
  • 2篇亚热带
  • 2篇有机磷
  • 2篇有机质
  • 2篇生态

机构

  • 20篇中国科学院亚...
  • 6篇华中农业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湖南省农业科...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作者

  • 15篇吴金水
  • 9篇陈桂秋
  • 9篇黄道友
  • 8篇童成立
  • 8篇王克林
  • 8篇黄敏
  • 7篇肖和艾
  • 5篇刘守龙
  • 4篇向万胜
  • 4篇彭廷柏
  • 4篇李学垣
  • 2篇黄巧云
  • 2篇郭胜利
  • 2篇盛良学
  • 1篇张文菊
  • 1篇苏以荣
  • 1篇姚季伦
  • 1篇张广平
  • 1篇朱咏莉
  • 1篇彭洪翠

传媒

  • 5篇土壤学报
  • 3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生态学报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生态环境
  • 1篇土壤通报
  • 1篇计算机与农业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农业经济问题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中国农业气象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年份

  • 1篇2006
  • 10篇2004
  • 9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1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红壤丘陵区地表水资源动态与合理调蓄利用研究被引量:13
2004年
以红壤丘陵景观中相对独立且整体性强的集水区为基本单元,重点研究了集水区内降水、蒸散、水量蓄存等地表水资源的年变化。结果表明,降水资源在集水区内的陆面拦截蒸散、塘堰蓄存、排出集水区三者中的分布比例约为7∶2∶1,在水土保持型坡地的植被拦截、土壤渗流、地表径流三者中的分布比例约为3∶5∶2;每公顷1m土体中的土壤贮水量,在丰水季节,水土保持型坡地要比非水保坡地高出864 0~1067 0m3,少水季节则高出647 0~855 0m3。研究结果还表明,以集水区为单元的农业灌溉用水量,一般为年降水量的12%左右,蓄存此水量的塘堰面积应占集水区土地总面积的11%左右,对于塘堰面积已占土地总面积10%左右的红壤丘陵区而言,抗御季节性干旱依靠扩大塘堰蓄水已不现实,其主要途径应是充分发挥水库工程和"土壤水库"的巨大抗旱潜力。
黄道友陈桂秋王克林黄敏彭廷柏
关键词:地表水资源季节性干旱红壤丘陵区降水蒸散
论湖南省坡耕地综合治理开发的障碍因素及途径被引量:4
2003年
湖南省坡耕地治理开发的障碍因素除投入少、政策不配套外 ,主要是水土流失引起的土壤肥力下降、季节性干旱和种植结构不合理等 ,其综合治理开发途径是 :实施坡改梯工程 ,建立土体“富水层” ;合理施用有机肥 ;建立商品生产基地 ;
黄道友王克林盛良学陈桂秋
关键词:坡耕地
应用Z指数方法判断南方季节性干旱的结果分析被引量:34
2003年
应用"Z指数法"来判断"土壤-作物"系统法所确定的干旱事件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两种方法的指标既相互联系又存在差异。桃源县1960~2001年27次中等和中等以上干旱事件中一致率为29 6%,基本一致率为44 5%,错误率为25 9%,"一致"的个例多出现在60年代,"基本一致"多出现在70~80年代,"错误"多出现在90年代;两者在夏季发生的旱灾中一致性较好,秋季一般,冬季较差;重灾一致性较好,中、轻灾一致性较差;用"土壤-作物"系统法指标判断干旱,重旱约每3年一遇、中旱约1 9年一遇;用Z指数方法标准判断,重旱每7年一遇、中旱约2 1年一遇。
黄道友彭廷柏王克林陈桂秋
关键词:季节性干旱红壤丘岗区
有机物料对水旱轮作红壤磷素微生物转化的影响被引量:21
2004年
室内培养研究了添加有机物料后水旱轮作红壤的微生物生物量变化和磷素转化状况。结果显示 ,加 5gkg-1葡萄糖 (G5 )、5和 10gkg-1稻草 (S5、S10 )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MB C)在前 3d大幅度增加 (2 15 %、74 %、16 3% ) ;此后G5和S10处理的MB C经过一个下降阶段 (3~ 14d和 3~ 7d)后转为稳定 ;而S5处理的MB C基本保持稳定。G5和S10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 (MB P)分别在前 3d或 7d大幅度提高 ,此后基本稳定 ;S5处理的MB P一直保持稳定 ,但到培养结束时 (4 3d)比对照约高 1倍。G5处理的土壤提取磷 (鲜土 ;Olsen法 )在前 3d内显著下降 ,此后基本稳定 ;S5和S10处理的提取磷基本稳定 (略低于对照 )。在第 4 3天 ,G5处理土壤的Al、Fe结合态磷含量和固定态无机磷总量显著减少 ,说明添加有机物料在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磷素吸收的同时 ,促进了固定态无机磷特别是Al、Fe结合态磷的活化。进一步分析发现经过微生物利用的磷约有 30
黄敏肖和艾黄巧云李学垣吴金水
关键词:有机物料水旱轮作红壤磷素微生物转化微生物生物量
亚热带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状况及其对施肥的反应特点被引量:94
2003年
以湖南省6个稻田长期定位监测点为对象,研究了亚热带地区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C、N、P)状况及其对施肥(包括化肥、秸秆还田和有机肥)的反应状况。结果表明,在相同施肥条件下,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含量(分别为310—1270、33.0—193、5.9—28mg/kg土)明显高于报道的旱作土壤的含量,说明稻田有较好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维持能力。各监测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含量及其对施肥的反应存在很大的差异。施化肥(NPK)对半数监测点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含量影响不大,秸秆还田或施用有机肥则均有明显提高,但各监测点的提高幅度差别很大。尽管如此,增加新鲜有机物的投入(如秸秆还田和施有机肥)是提高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对养分的固持能力的主要途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平均占土壤有机C、全N和全P的2.9%、3.6%和2.1%,且受施肥的影响较小。
刘守龙肖和艾童成立吴金水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施肥
旱地土壤微生物磷测定方法研究被引量:92
2003年
介绍了国外关于土壤微生物磷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讨论了常用的几种方法所存在的问题 ,介绍了主要操作过程要求。对我国 5种主要母质类型的土壤 (pH 3 .3~ 7.4,1molL- 1KCl)的对比研究表明 ,我国土壤采用氯仿熏蒸、0 .5molL- 1NaHCO3在 1∶2 0土水比提取测定无机磷 (Pi)、并以同时测得的培养土壤微生物的磷的回收率作为计算常数得到的结果最佳。测定的大多数南方土壤的微生物磷占土壤全磷的比例小于 1 .5 % ,微生物碳磷比值大于 3 0∶1 ,反映南方土壤磷的生物活性较低 ,土壤微生物对磷的作物供应调节能力不强。
吴金水肖和艾陈桂秋黄敏
关键词:旱地
长江中游稻田土壤有机碳计算机模拟被引量:28
2002年
分别用作者建立的土壤有机碳计算机模拟模型 (简称SCNC模型 )和英国洛桑模型 (ROTHC 2 6 .3)对长江中游 (湖南桃江和南县 )稻田土壤有机碳变化进行了模拟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用SCNC模型模拟平衡时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实际监测值较接近 ,相差分别为 0 .1和 0 .4 5t/hm2 ,误差分别为 0 .2 4 %和 0 .98% ;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变化的模拟 ,SCNC模型的拟合结果较好 ,利用相对标准误差法计算的误差为 4 .84 %~ 11.0 9% ,其中 6个处理有 5个处理的误差小于 10 %。对模拟结果进行误差概率统计 ,<± 5的占 5 2 .8% ,<± 10的占 81.9%。而洛桑模型不适合长江中游稻田土壤有机碳的模拟 ,按实际投入有机碳模拟平衡时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实际监测值相比 ,分别低 11.4 1和13.32t/hm2 ,误差分别为 2 7.12 %和 2 9.0 1%。同时 。
童成立吴金水向万胜刘子勇蒋平刘守龙
关键词:长江中游计算机模拟稻田土壤有机碳
半干旱区农田土壤无机氮积累与迁移机理被引量:107
2003年
研究黄土旱塬区长期定位试验中 1 0个典型处理土壤剖面 (0~ 30 0 cm)水分和无机氮的季节变化 ,探讨在半干旱区农田无机氮的积累与迁移机理。结果表明休闲处理除表层外土壤剖面的水分、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含量分别稳定在 1 7%~ 2 0 %、4~ 7mg N/kg和 6~ 1 0 mg N/kg土的范围。种植作物显著地改变土壤剖面水分和硝态氮的分布状况 ,并使其含量发生大幅度的季节变化。作物利用限制了农田土壤硝态氮向深层的迁移。小麦连作无化肥氮处理及苜蓿连作不施肥或氮、磷加有机肥处理土壤硝态氮主要集中在 0~ 40 cm土层。小麦连作单施氮肥 (1 2 0 kg N/(hm2· a) )处理经 1 7年后土壤剖面硝态氮积累总量达到施氮总量的55% ,40~ 60 cm和 1 4 0~ 2 2 0 cm土层出现两个高峰 ,并表现出随季节性变化向土壤深层迁移的趋势。氮肥与磷肥或有机肥施用大幅度减少了土壤剖面硝态氮积累 ,并使其限制在 1 60 cm以上的土层内 ,2 0 0 cm以下土层的硝态氮含量极低 (<1 mg N/kg土 ) ,因而不具向深层迁移的条件。土壤剖面的铵态氮含量不受作物。
吴金水郭胜利党廷辉
关键词:无机氮迁移
湿地农田土壤磷素的分布、形态与有效性及磷素循环被引量:35
2001年
对江汉平原四湖地区湿地农田土壤磷素的含量分布、形态、有效性、磷素循环及施肥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农田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随着地势的降低呈明显降低趋势 ,潜育性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均极显著低于非潜育性土壤。水田土壤 Ca-P、Al-P、Fe-P和 O-P分别占无机磷总量的 5 8.1 %、3.7%、1 0 .6 %和 2 7.5 % ,其中 Ca-P和 Al-P与有效磷呈高度正相关 ( r分别为 0 .92 86 * *和 0 .90 38* * ) ,说明 Ca-P和 Al-P是该地区水田土壤有效磷的主要来源之一。潜育性土壤 Ca-P、Al-P和 Fe-P的平均含量分别比非潜育性土壤低 84 .0、1 0 .2和 2 1 .1 mg/ kg,其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证明潜育性土壤磷素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Ca-P、Al-P和 Fe-P的损失。五种耕作制度下潜育性稻田土壤磷素输入输出平衡值为盈余 2 .3~ 2 7.9kg/ hm2·a,其输入输出比 ( 1 / 0 )为 1 .0 6~ 1 .88。对于土壤速效磷小于 5 mg/ kg的潜育性稻田 ,早、中、晚稻的最高产量施磷量分别为 4 .83,4 .93和 1 .78P2 O5kg/ 6 6 6 .7m2。
向万胜童成立吴金水李学垣
关键词:湿地土壤磷素形态磷肥效应农田
稻田土壤微生物磷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和磷素的响应被引量:28
2004年
研究了湖南省5个典型稻田长期定位监测点的土壤微生物磷(MB-P)对土壤有机碳和磷素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各监测点土壤MB-P含量对施肥的反应存在较大差异。大多数监测点的土壤MB-P对化肥的反应不敏感,而施有机肥(物)有利于土壤MB-P的增加。土壤MB-P对土壤有机碳和全磷的变化虽有响应,而其关系并不确定,但土壤MB-P与土壤微生物碳和Olsen法提取磷(Olsen-P)的关系却极为密切。土壤MB-P占土壤全磷的1.16%~3.19%,与Olsen-P占全磷的比例较为接近。在土壤Olsen-P含量低于8 mg穔g-1 的较低水平下,不论施肥与否,土壤MB-P含量均高于Olsen-P,较高的土壤MB-P有利于补充土壤Olsen-P。在不同形态的无机磷中,土壤MB-P与Al-P和Fe-P的相关性最好,Ca-P次之,但与闭蓄态磷(O-P)无显著相关性。微生物对土壤Al-P、Fe-P和Ca-P的利用可能是促进其向Olsen-P方向转化的关键途径。
黄敏肖和艾童成立向万胜李学垣吴金水
关键词:稻田土壤有机碳磷素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