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nycytx-02-06-16)

作品数:2 被引量:29H指数:2
相关作者:汤永禄谢瑞芝李少昆吴春李朝苏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青岛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土壤
  • 2篇农田
  • 2篇耕作
  • 2篇耕作模式
  • 2篇成都平原
  • 1篇性状
  • 1篇土壤性状
  • 1篇土壤质量
  • 1篇综合评价
  • 1篇作物
  • 1篇作物产量

机构

  • 2篇青岛农业大学
  • 2篇四川省农业科...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山西农业大学

作者

  • 2篇杨锦忠
  • 2篇梁淑敏
  • 2篇李朝苏
  • 2篇吴春
  • 2篇李少昆
  • 2篇谢瑞芝
  • 2篇汤永禄

传媒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成都平原不同耕作模式的农田效应研究--Ⅱ.土壤综合质量评价被引量:14
2011年
【目的】研究成都平原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质量性状的影响,探索建立适合当地生产条件的土壤质量评价体系,筛选出适宜该地的耕作模式,为提高当地土壤生产力水平、改善土壤质量提供借鉴。【方法】通过长期定位试验获取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性状及作物生产指标的影响效应,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筛选评价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筛选出的评价土壤综合质量的指标在不同土壤层次存在明显差别:0—10 cm土层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毛管孔隙度、土壤比重、土壤饱和渗水速率、土壤紧实度、土壤有机质;10—20 cm土层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饱和渗水速率、土壤吸湿水、土壤紧实度;0—20 cm土层的主要影响因子为非毛管孔隙度、土壤比重、土壤饱和渗水速率、土壤紧实度。其中,不同土层的共同影响因子——土壤饱和渗水速率和土壤紧实度是目前当地土壤质量的限制因子。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0—10 cm土层以麦稻双免耕作模式最好,10—20 cm土层麦免+稻旋最好,0—20 cm土层麦免+稻旋最好。【结论】在本研究的试验条件和当地实际情况下,对成都平原土壤质量具有良好效益的耕作模式为麦免+稻旋模式。
梁淑敏谢瑞芝李朝苏杨锦忠汤永禄吴春王灵便李少昆
关键词: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成都平原
成都平原不同耕作模式的农田效应研究 Ⅰ.对土壤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7
2010年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为成都平原主导耕作模式的筛选和调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长期定位试验的方法,通过5年对5个处理[CK:麦稻双旋(WRCT)、麦免+稻旋(WNRCT)、麦稻双免(WRNT)、麦稻垄作(WRRT)、麦免+稻旋+秋作(WNRCVNT)]的大田试验研究,系统分析耕作模式对土壤性状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性状的影响各不相同:与对照相比,单免和双免耕处理降低了0-10cm土层的容重,增加了10-20cm土层的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的小孔隙、小孔隙的比例及0-10cm土层的大孔隙,降低了10-20cm的大孔隙,使土壤孔径分布得到改善。耕作措施对土壤吸湿水和土壤比重影响差异不显著,免耕降低了土壤比重。双免使土壤的渗水速率增加,不利于水稻生长,但单免能促进水稻生长。与对照相比,单免和双免耕秸秆覆盖增加了土壤有机质,降低了0-10cm土层的碱性,但增加了10-20cm土层的碱性。双免耕定位5年,增加了小麦产量,但大幅降低了水稻的产量。与此相反,单免则有利于小麦和水稻共同增产。【结论】免耕形成了"上松下紧"的土壤结构,改变了土壤的通透性,尤其是在10-20cm,打破了传统耕作的犁底层。但免耕对土壤结构的改变对小麦和水稻的产量影响并不一致:长期双免耕能促进小麦增产,但对水稻生长和产量不利。
梁淑敏谢瑞芝汤永禄杨锦忠李朝苏王灵便吴春李少昆
关键词:成都平原耕作模式土壤性状作物产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