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3M531732)

作品数:4 被引量:18H指数:3
相关作者:吴世文石义彬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新媒体
  • 3篇媒体
  • 2篇新媒体事件
  • 2篇新闻
  • 2篇行动者
  • 2篇媒体事件
  • 1篇新媒体传播
  • 1篇新媒体时代
  • 1篇新闻伦理
  • 1篇新闻专业
  • 1篇新闻专业主义
  • 1篇研究视域
  • 1篇诱致
  • 1篇社会
  • 1篇视域
  • 1篇专业主义
  • 1篇伦理
  • 1篇伦理实践
  • 1篇媒体传播
  • 1篇媒体时代

机构

  • 4篇武汉大学

作者

  • 4篇吴世文
  • 2篇石义彬

传媒

  • 2篇当代传播
  • 1篇现代传播(中...
  • 1篇新闻与传播评...

年份

  • 2篇2014
  • 2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新媒体事件中多元行动者的行为模式研究——基于公权滥用诱致型新媒体事件的考察
2013年
新媒体事件是事件行动者建构的公众事件,行动者的行为模式影响着事件的发展。本研究以公权滥用诱致型新媒体事件为例,运用探索性个案研究法来考察公众、媒体和政府在21起典型事件的爆发期、蔓延期和平息期所采取的行为模式。公众常常以主动的行动者的姿态采取"挖掘事件真相式""道德评价式""呼吁社会改革式"的行为模式;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因采取"沉默-控制式""澄清-定性式""事件处理式"的行为模式而成为被动的行动者,事件平息阶段上级政府有关部门采取"纠错问责式"的行为模式来纠正下级政府的行为并开展问责;媒体在"主动-被动"的"频谱"上介入公众和政府之间并受到二者博弈的影响,或采取"披露事件真相式"的行为模式而偏向公众一方,或采取"沉默式"或"政府导向型"的行为模式而偏向政府一方,但在事件平息阶段大多采取"认同事件处理式"的行为模式与政府保持一致。本研究对人们准确理解公权滥用诱致型新媒体事件的社会建构过程具有启发意义,对政府有关部门正确应对事件具有参考价值。
吴世文石义彬
关键词:新媒体事件
争议性事件中的公众书写与新闻专业主义实践——以“邓玉娇事件”为例的考察被引量:3
2013年
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争议性事件中膨胀的公众书写和新闻专业主义实践及其相互关系,是值得探究的重要议题。本文将"邓玉娇事件"作为案例,运用框架建构和话语实践的理论视角研究发现:公众书写在事件发展的各个阶段,都热衷于使用道德评价框架,以提供观点为主,价值框架突出,道德话语实践倾向明显;报纸在事件爆发期和蔓延期,主要采取事实认定框架和事件解决框架,运用推演事实和进行社会改革的框架视角,追问事件发生的社会原因,呼吁进行社会改革,偏向"公众一方",而在事件解决期则偏向"政府一方",和政府有关部门保持一致。公众书写和专业媒体报道呼吁、重申和强调社会价值观,是达至社会共识和重新整合社会的重要过程。公众书写创造的"业余主义书写范式"存在促动和发展"专业主义书写范式"的可能,需要不断推动公众理性参与事件,促使专业媒体平衡报道事件。
吴世文
关键词:话语实践
新媒体时代新闻伦理实践的困境及取向——从“陈永洲事件”谈起被引量:7
2014年
本文以《新快报》"陈永洲事件"为例,探讨新媒体时代新闻伦理实践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认为媒体从业人员需要面向全球新闻传播、面向不断扩展的媒介生态系统、面向争议性事件开展新闻伦理实践,从而增强媒体机构公信力,维护自身的社会形象。
吴世文石义彬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新闻伦理
转向新媒体事件研究:理论命名、研究视域与理论问题被引量:8
2014年
历史—社会转型期中国爆发的新媒体事件集中体现了当下的社会问题,研究者们使用不同的命名模式和研究框架来探讨之。本研究主张使用"新媒体事件"的理论命名,进而在"新媒体与社会""新媒体与行动者"的宏阔背景中考察中国场域中的新媒体事件,聚焦事件行动者的行为、事件关系、新媒体的角色作用及其与传统媒体的关系、事件的社会影响等议题,开展事件的扩散机制、影响机制与动力学机制研究,并连接起中国社会转型的实践与理论,致力于发展基于中国语境和新媒体特定使用情境的新媒体事件理论。
吴世文
关键词:媒体事件新媒体事件行动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