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3CB415103)

作品数:53 被引量:792H指数:15
相关作者:陆树刚彭华陈毅峰杨君兴蒋学龙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云南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2篇生物学
  • 8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7篇植物
  • 8篇入侵
  • 7篇鱼类
  • 7篇区系
  • 6篇种群
  • 6篇长臂猿
  • 5篇黑长臂猿
  • 4篇植物区
  • 4篇植物区系
  • 4篇入侵植物
  • 4篇无量山
  • 3篇生物入侵
  • 3篇栖息
  • 3篇栖息地
  • 3篇肿柄菊
  • 3篇外来入侵
  • 3篇外来入侵植物
  • 3篇物种
  • 2篇地理研究
  • 2篇叶绿

机构

  • 39篇中国科学院
  • 16篇云南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研...
  • 4篇楚雄师范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南...
  • 2篇大理学院
  • 2篇安徽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植...
  • 2篇哀牢山国家级...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云南省农业科...
  • 1篇河北经贸大学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12篇陆树刚
  • 11篇彭华
  • 11篇陈毅峰
  • 7篇杨君兴
  • 7篇蒋学龙
  • 6篇徐成东
  • 6篇范朋飞
  • 4篇杨雪
  • 4篇李堃
  • 4篇陈小勇
  • 4篇刘恩德
  • 4篇姚景龙
  • 4篇孔德平
  • 4篇严云志
  • 3篇李春香
  • 3篇董晓东
  • 3篇孙航
  • 3篇潘晓赋
  • 3篇陈自明
  • 3篇贾艳菊

传媒

  • 8篇Zoolog...
  • 7篇云南植物研究
  • 4篇生态学杂志
  • 4篇水生生物学报
  • 3篇生态学报
  • 3篇动物分类学报
  • 3篇植物分类学报
  • 2篇兽类学报
  • 2篇科学通报
  • 2篇Curren...
  • 2篇武汉植物学研...
  • 2篇Scienc...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信阳师范学院...
  • 1篇广西植物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热带亚热带植...
  • 1篇昆明理工大学...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7篇2008
  • 15篇2007
  • 17篇2006
  • 6篇2005
  • 2篇2004
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云南中部无量山黑长臂猿(Nomascus concolor jingdongensis)栖息地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和结构特征被引量:9
2007年
无量山是黑长臂猿景东亚种的唯一分布区,现栖息着98群500余只黑长臂猿。长臂猿是典型的树栖性灵长类动物,通过对无量山西坡大寨子地区250个样方的调查,分析了随海拔梯度升高,黑长臂猿栖息地植被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和结构的变化情况。共记录乔木111种,隶属于33科;木质藤本23种,隶属于18科。其中优势科主要有樟科(Lauraeeae)、木兰科(Magnoliaceae)、壳斗科(Fagaceae)、山茶科(Theaceae)和杜鹃花科(Eficaceae)。根据不同海拔乔木层物种组成的差异,该区可划分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2100-2300m)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2400-2600m)两种植被类型。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随海拔升高在两种植被类型中均呈下降趋势;均匀度指数(Pielou指数)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中呈下降趋势,在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中无明显变化。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中,阳坡的乔木物种多样性低于阴坡;而阳坡物种多样性在两种植被类型间差异显著。随着海拔的升高,乔木层的平均高度和上层乔木(Ⅰ层)的比例均逐渐降低,但下层乔木却呈上升趋势。6种优势乔木树种的种群年龄结构分析表明,该区植被的乔木层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
田长城蒋学龙彭华范朋飞周守标
关键词:黑长臂猿栖息地乔木年龄结构
抚仙湖子陵吻鰕虎鱼繁殖策略的可塑性研究被引量:12
2007年
通过比较子陵吻鰕虎鱼的一个入侵种群(抚仙湖)和两个原产种群(巢湖和洞庭湖)的繁殖策略的异同,研究了该物种在被引入抚仙湖后所作出的繁殖策略上的变化。入侵种群的产卵时间为7—10月份,产卵持续时间长达4个月;而两个原产种群的产卵时间均为7—9月份,产卵持续时间达3个月。三个种群的个体相对繁殖力分别为2826.5±827.4(抚)、3657.9±366.5(巢)和3592.2±1160.5(洞)粒/g,两个原产种群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入侵种群的相对繁殖力显著下降(p<0.05)。另外,入侵种群的月平均成熟系数最大值较两个原产种群出现明显下降。本文结合入侵地和两个原产地的水温年变化和营养状况差异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严云志陈毅峰
关键词:外来种繁殖策略
中国植物区系中的特有性及其起源和分化被引量:172
2005年
对中国植物区系中的239个特有属,分属67个科,进行了分析研究,列出了这些特有属在种子植物各个科的分布,现代地理分布范围。结果表明含特有属在10个以上的有5个科即Gesneriaceae,Compositae,Labiatae,Cruiciferae,Umbelliferae;其中以Gesneriaceae居榜首(27属),Compositae位居第二(20属),Labiatae有12属,居第三。含2属的科有15个,含1属的科有30个;其中Ginkgaceae,Davidiaceae,Eucommiaceae,Acanthochlamydaceae组成了中国植物区系最具古老性、特有性和代表性的4个单型科。在此基础上,从特有属在被子植物八纲系统各个纲的分布特点,以及在各个科组成和系统关系及已有地质、化石历史和系统学,形态,分子证据论述了这些特有属的起源、系统关系及在植物地理上的关系。在裸子植物中,特有属最为丰富,几乎皆是地质历史上北极-第三纪成分的残遗,起源时间较早,可追溯到白垩纪或更早。被子植物中,中国特有属存在于八纲被子植物的所有纲中,几乎在现代被子植物各个演化阶段均有古老残遗的特有类群存在,同时也不乏新特有类群尤其是在演化的高级阶段的类群。从起源上看,被子植物的古特有属主要发生于晚白垩纪和早第三纪,地质历史上大都占有广阔的分布区;新特有属多发生在新第三纪以后。其源头主要是北极第三纪、古热带第三纪(冈瓦纳第三纪)和古地中海第三纪的奇妙结合,不少类群是就地起源的;特有性是在第三纪中晚期以后北半球气候变迁,迁移途径(如北大西洋陆桥和白令陆桥)中断后形成的,这一时期是我国特有属形成发展的起始标志。
吴征镒孙航周浙昆彭华李德铢
关键词:中国植物区系进化
Polygynous Mating System and Behavioural Reason of Black Crested Gibbon (Nomascus concolor jingdongensis) at Dazhaizi,Mt.Wuliang, Yunnan,China被引量:12
2006年
The field research on five black crested gibbon groups, recently performed at Dazhaizi, Mr. Wuliang, Central Yunnan, China, showed that all groups in the local population consisted of one adult male, two adult females and 2 - 5 sub-adults, juveniles and itfants. The mean group size was 6.2 in August 2003 and 6.4 in August 2005. Two subadult males disappeared from their natal home range and three newborns were given birth in Group 3 (G3) and G4 during this study. The two adult females in G1, G2 and G3 gave births and/or carried babies but at different times. There was no aggressive or dominating behaviour observed between the two adult females. One floating female was first seen in G3's territory on April 15, 2005. The two resident females interrupted her duet with adult male and chased her. We did not observe adult male chased this floating female and she left G3's territory 10 days later. Sub-adult males often kept distance with the family, and they often sang solo bouts in their natal territory before they dispersed. The sub-adult males and females dispersed from natal territory and two adult resident females rejected the third one, which might were the reasons why the black gibbon groups were polygyny in Dazhaizi.
范朋飞蒋学龙刘长铭罗文寿
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生态地理研究被引量:4
2007年
报道了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区系有蕨类植物48科、118属、446种(包括变种和变型)。从蕨类植物的垂直分布、东西分布和生态类型的划分等几个方面对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生态进行探讨并得出以下结论:(1)在海拔分布上,蕨类植物有着与不同植被相关的生态适应性,2000~2800m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和山顶苔藓矮林地带蕨类植物种类最为丰富,附生蕨类植物占到了该海拔地带蕨类植物总种数的28.5%;(2)东坡有蕨类植物387种,西坡则只有355种,东西坡共有种达295种;(3)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可划分为16个生态类型,本区明显地以阴生植物、亚高温植物和中生植物居多,附生植物种类所占比例大,旱生植物和石生植物种类少等为主要生态特征。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的温度生态类型以亚热带植物种类为主,温带植物和寒温带植物少。
徐成东陆树刚
关键词:蕨类植物生态特征地理分布
泸沽湖鱼类区系现状及人为影响成因的初步探讨被引量:19
2006年
泸沽湖是位于滇西北的一个断陷湖泊,为滇川两省共有。文献记录泸沽湖原始的鱼类区系由4种鱼类组成,隶属于裂腹鱼属和泥鳅属。于2001 ,2002和2004年3次考察泸沽湖,进行标本采集和鱼类区系现状调查。查看了采自泸沽湖的鱼类标本518号,结合历史上的采集记录和大量相关文献,确定泸沽湖记录有鱼类12种,隶属于3目4科10属;过度捕捞和毁林造成的泥石流是泸沽湖鱼类区系变化的主要原因。
孔德平陈小勇杨君兴
关键词:鱼类区系
独龙江中下游流域的鱼类区系被引量:4
2006年
独龙江流域位于云南省的西北部,北与青藏高原相连,西与缅甸毗邻.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于2004年10月~11月对该水域鱼类资源进行了具体调查,共计采集到鱼类标本883号,分别属于鲤形目、鲇形目;裂腹鱼亚科、野鲮亚科、觥科;共2目、3科(亚科)、6属、7种.对独龙江鱼类区系与其相邻水系的鱼类区系进行比较分析,认为独龙江水系的鱼类区系与怒江水系的鱼类区系有着更近的渊缘关系.
陈自明潘晓赋孔德平杨君兴
关键词:鱼类
巴豆藤(Craspedolobium schochii)分布区的变化及其中国特有属性质的再论证被引量:1
2008年
特有性是植物区系研究中的重要指标,中国植物区系中的中国特有属对于中国大陆腹地的类群而言是相对稳定的,但对于分布于云南的类群则需要具体分析。巴豆藤(Craspedalobium schochii)分布区发生变化的例子说明对周边国家的植物区系调查仍然不够深入、彻底,在这样的情况下,某些类群的特有概念会有时效的限制,同样,其他一些类似属的分析也支持这样的判断。如何更好地分析此类情况,需要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科技合作,加大植物区系调查的力度。
许瑾刘恩德彭华
关键词:植物区系中国特有属
云南省农业扩展及环境效应被引量:2
2006年
云南省境内国际河流众多,农业扩展对本地区及其下游区域或国家产生较大的影响.1960-2003年间,该省粮食总产量增长2.2倍,同伴随耕地面积扩展0.4倍;化肥施用量增长了99.1倍;1990-2003年农药增加2.0倍.统计预测分析表明:如果未来的粮食产量倍增将导致化肥从现在的1.3×109kg增加到3.6×109kg,农药将从2.7×107kg增加到9.6×107kg;同时耕地面积将从5.9×106hm2扩展到9.3×106 hm2.过去的这些变化已经带来了诸如农业非点源污染、森林砍伐、土地质量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果这种趋势按照预测继续发展,生态环境将面临严峻挑战.控制人口增长、保护湿地、发展旅游业和加强城市化以及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策略将有助于缓解农业扩展带来的环境影响.
李仁强董鸣彭华张丽丽崔清国何维明
关键词:粮食产量化肥施用农药施用
四角果科植物的分布与水热条件及种子散布的关系
2007年
东亚与热带亚洲共有科四角果科包括四角果属和蜘蛛花属,主要沿喜马拉雅山南麓-云南高原西南-东南缘分布.通过传粉控制实验和不同年份种子萌发实验证明四角果以自花传粉为主要交配方式,当年采收的四角果和蜘蛛花种子有80%的萌发率,前一年种子的萌发率不足25%共同证明它们的种子都没有休眠期,属瞬时种子库.通过野外观察和它们蒴果的开裂状态证明其种子缺乏有效的传播机制.文中分析了1971-2000年历年有四角果科分布和邻近没有分布的部分地点的气温和降水量数据,结果显示降水量、最冷平均气温和月极低气温对四角果科分布影响较大,年平均气温的影响相对较小.四角果科植物分布范围狭窄与其花粉传播距离较短、瞬时种子库,种群易受气温、水分条件变化影响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有关.
杨雪陆树刚张一平彭华侯思名
关键词:种子传播降水量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