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35024)

作品数:24 被引量:706H指数:16
相关作者:史培军王静爱李宁吕红峰葛怡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经济管理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天文地球
  • 3篇经济管理
  • 2篇农业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9篇灾害
  • 5篇自然灾害
  • 4篇减灾
  • 3篇综合减灾
  • 3篇湘江流域
  • 3篇巨灾
  • 3篇城市
  • 2篇灾害系统
  • 2篇中国自然灾害
  • 2篇水灾
  • 2篇径流
  • 2篇巨灾风险
  • 2篇洪水
  • 2篇风险管理
  • 2篇城市化
  • 1篇低湿
  • 1篇低湿地
  • 1篇低温雨雪
  • 1篇低温雨雪冰冻
  • 1篇低温雨雪冰冻...

机构

  • 23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教育部
  • 2篇中国土地勘测...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日本京都大学
  • 1篇西北师范大学
  • 1篇衡阳师范学院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18篇史培军
  • 6篇王静爱
  • 4篇李宁
  • 3篇叶涛
  • 3篇徐伟
  • 3篇陈波
  • 3篇葛怡
  • 3篇吕红峰
  • 3篇杜鹃
  • 3篇何飞
  • 3篇刘婧
  • 2篇冀萌新
  • 2篇杨春燕
  • 2篇李春华
  • 2篇方伟华
  • 2篇李保俊
  • 2篇郑璟
  • 2篇王珏
  • 2篇王瑛
  • 1篇杜士强

传媒

  • 16篇自然灾害学报
  • 2篇灾害学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生态经济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保险研究
  • 1篇应用基础与工...
  • 1篇Ecolog...

年份

  • 2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8篇2006
  • 7篇2005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A path analysis of the cultivated land change in Hubei Province,China被引量:1
2007年
Hubei Province is one of the critical grain production regions in China with the quantitative cultivated landand good natural condition;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grain security in China. However, owing to rapid economicgrowth, population pressures,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and natural disasters, the quality of the cultivated land has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recent years and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are under increasing stress. In order to research onthe mechanism of the change of the cultivated land, this paper analyzes qualitatively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cultivated land change in Hubei Province from 1978 to 2004, and distinguishes the direct factors from indirect influentones by means of the approach of the path analysi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area of the rent land in the total non-agricultural land, the total population growth and the fixed asset investment are the main factors deciding the change ofthe cultivated land. Meanwhile, the density of the transportation network, the proportion of per capita income of ruralcitizens to that of urban citizens, non-agricultural gross domestic production’s share of the total GDP has a less directeffect but a more indirect influence on the decrease of the cultivated land in Hubei Province. The result means that whilesome factors have less direct influence on the change of the cultivated land, its indirect influence are significant, viceversa. Thus it’s necessary to adopt a comprehensive measurement to protect the cultivated land.
Li ChunhuaLi NingShi Peijun
基于Elman神经网络模型的我国农业受灾面积预测研究被引量:7
2006年
农业受灾面积预测是从以往受灾面积的数据中总结受灾面积变化的规律性,并用这个规律动态地预测未来的受灾面积。人工神经网络的诸多特性能较好地处理农业灾害预测问题。为此,介绍了E lm an神经网络的结构、算法和基于E lm an神经网络的农业受灾面积预测。实验结果和自回归预测对照表明,E lm an神经网络的预测方法更精确。
李春华李宁史培军
关键词:ELMAN神经网络
退耕对粮食生产灾情的间接影响分析--以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为例被引量:4
2008年
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契机。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及对气候和农业自然灾情的了解,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退耕前后气候背景、自然灾害发生和粮食生产的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退耕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土地利用的优化,提高了农业生产系统总体的抗灾能力,特别是对缓解成灾率为3-5成的那部分粮食作物的受灾有较大的作用。
吴吉东李宁牛定炜张明军黄树青张鹏
关键词:退耕粮食生产农业自然灾害灾情
湘江流域近30年径流量与水位的长期变化规律研究被引量:29
2010年
河川径流量和水位变化是反应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重要表征,对其长期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的水资源管理与洪水灾害风险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本文选择频受洪水严重威胁的湘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近30年的径流量和水位观测的日资料及派生出的月、季和年资料,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对湘江流域主要水文站的径流和水位进行了趋势分析和突变检验,并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两方面分析其造成洪水危险性增大的原因.结果表明:(1)近30年来,湘江流域中下游的年径流量表现出增大趋势,而多数站点年最大径流量变化不大;(2)湘江流域径流的季节变化明显,多数站点春、冬季径流量没有明显变化趋势,但夏、秋季径流量呈显著上升趋势,这与夏季降水量的增大有关;(3)湘江流域7月和8月径流量呈增大趋势,5月份径流量呈减少趋势,7、8月径流量的突变点与夏季降水突变时间基本吻合,由降水变化导致径流增加的贡献率达57%以上;(4)湘江流域多数站点年平均水位和年最高水位均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对比湘江流域年径流量,年平均水位的增长趋势更为明显,这可能是由于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造成的淤积所致.
杜鹃徐伟赵智国陈波何飞史培军
关键词:湘江流域径流水位
基于营养系统的灾害避难所规划的概念模型被引量:10
2008年
通过对比中、日、美3国的灾害避难所及其规划设计指导手册,总结了灾害避难所的基本类型和避难所规划的空间尺度(范围)。从营养系统的角度给出了避难所规划的3个大类及8个实施标准,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灾害避难所规划或评价的3个基本模式。
徐伟冈田宪夫徐小黎史培军
从应对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巨灾看我国巨灾风险防范对策被引量:17
2008年
2008年年初,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云贵高原和南岭地区发生了一场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灾区造成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此次灾害对我国巨灾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有重要启示,应创新国家巨灾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应对巨灾的能力建设;完善政府支持下的巨灾保险体系。
史培军唐迪方伟华徐伟董文杰陈波
关键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巨灾风险
五论灾害系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被引量:180
2009年
作者曾分别于1991、1996、2002和2005年发表了关于灾害研究理论与实践的4篇文章,对灾害系统的性质、动力学机制、综合减灾范式,以及灾害科学体系等进行了探讨。在前4篇文章的基础上,就当前国际上灾害风险综合研究的趋势、应对巨灾行动,以及防范巨灾风险和加强综合减灾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阐述了对"区域灾害系统"作为"社会生态系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和"可划分类型与多级区划体系"本质的认识;区分了"多灾种叠加"与"灾害链"损失评估的差异;论证了"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的结构、功能,及结构与功能优化模式";构建了由灾害科学、应急技术和风险管理共同组成的"灾害风险科学"学科体系。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综合减灾,防范巨灾风险已成为区域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这一措施与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循环经济模式的发展,以及低碳经济模式的建立,共同构成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支撑体系。
史培军
关键词:灾害系统综合减灾可持续发展
制定国家综合减灾战略 提高巨灾风险防范能力被引量:22
2008年
阐述了国际减灾战略的三个转变,即:从单纯减灾转变为将减灾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从减轻灾害转变为减轻灾害风险,从国家减灾转变为全球减灾。回顾和评述了近五年我国加强减灾工作的重大行动,即:初步构建了国家和地方各主要部门与大、中型企业应急管理体系,系统制定了国家"十一五"综合减灾规划,正确引导开办农业保险和实施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及时提出了防范和应对全球变暖引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工作方案,全面论证了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的减灾战略方针。初步论述了国家综合减灾战略框架,即完成四个转变:由部门减灾转变为综合减灾,由减轻灾害转变为减轻灾害风险,由国家减灾转变为区域减灾,由加强应急响应能力建设转变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实施四项行动:实施国家"十一五"综合减灾规划,实施"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涉及减灾的各个行业减灾专项规划,实施大型企业综合风险(全面风险)管理工程;建设四个体系:国家综合巨灾风险防范体系,国家高灾害风险地区综合减灾范式体系,国家综合灾害风险防范信息共享体系,国家综合灾害风险防范技术服务平台体系;创新四项制度:完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综合减灾管理体制,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综合减灾运行机制,整合灾前备灾、灾中应急管理和灾后恢复与重建为一体的综合减灾协调机制,规范政府、企业、社区和公民各负其责的综合减灾系统法制。初步阐述了加强国家减灾能力的基本内容,即:制定国家综合减灾战略,加强综合减灾知识普及能力,加强综合减灾科技与学科支撑能力,加强综合减灾制度与组织保障能力,加强减灾物资储备与工程建设能力,加强综合减灾应急响应与信息保障能力,加强综合减灾恢复与重建能力,建立综合减灾范式,提高综�
史培军
关键词:综合减灾
灾害恢复力研究进展综述被引量:97
2006年
自20世纪以来,随着人口、资源与环境矛盾的日益加深,全球各区域的自然灾害成灾次数、经济损失和受灾人口明显增多,自然灾害灾情不断上升,灾害风险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风险、脆弱性、恢复力和适应性相关的灾害综合管理和减灾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已被学术界、经济与社会界予以高度重视。在国际减灾十年(IDNDR)活动、国际减灾战略(ISDR)的相继实施的大背景下,国内外学者兴起了研究灾害脆弱性和恢复力的新一轮热潮。目前国内外对承灾体脆弱性的研究较多,但对于灾害恢复力的恢复力研究才刚刚起步,虽然承灾体的恢复力建设近年来也逐渐被认识到是减灾行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20世纪70年代开始,恢复力这一概念首先从力学被引入生态领域,目前,它已经成为生态、灾害和气候变化等多个学科共同关注的对象。对恢复力的概念发展和国内外目前的研究动态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论述了灾害恢复力的科学价值和重要性,分析了灾害脆弱性与灾害恢复力的关系,总结了恢复力评估的主要方法、特点和难点,并在此基础上对灾害恢复力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了研究的关键问题并建议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刘婧史培军葛怡王静爱吕红峰
关键词:恢复力脆弱性自然灾害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及其构建原则被引量:33
2010年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不仅包含了绿色植被、河网水系,也包括了大尺度地貌格局;不但突出强调了基于这些生态用地的网络体系构建,还着重强化了城市生态建设的作用和意义。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可以维系城市生物多样性、土壤侵蚀及水文循环等自然生态过程的稳定,并可以通过缓解交通污染,调节空气质量,增进休闲文化和生态教育,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约束和导向城市扩张等方面改善和保障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构建中应高度重视其整体性和系统性:(1)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要注重生态规划先行,对重要生态区域进行重点保护和永久保留,并将其纳入城市整体生态网络体系,提高整体稳定性;(2)在社区尺度上,应重视公众在社区生态基础设施构建中的作用,引导公众参与社区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的制定,鼓励公众及企事业单位参与社区生态基础设施的构建和保护,努力提高城市整体的人居环境质量。
杜士强于德永
关键词:生态建设城市生态系统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