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00468)
- 作品数:20 被引量:368H指数:12
- 相关作者:夏江宝刘京涛赵艳云陆兆华孙景宽更多>>
- 相关机构:滨州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山东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山东省高校科研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盐旱交叉胁迫对柽柳幼苗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被引量:45
- 2012年
- 以3年生柽柳为材料,采用盆栽实验测定分析不同盐旱交叉胁迫下柽柳的生长状况、光合色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以阐明盐旱交叉胁迫对柽柳幼苗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盐胁迫对柽柳生长影响大于干旱胁迫,茎叶对盐旱胁迫的敏感性高于根系部分;随着盐胁迫的加剧,柽柳株高、基径以及干物质量均降低。(2)随盐旱胁迫的加剧,柽柳幼苗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先升高后降低,主导影响因子由干旱胁迫转为盐胁迫;重度盐胁迫下,叶绿素a、b下降明显。(3)中度干旱胁迫下,SOD和POD活性随盐胁迫的增强先降低后升高;随盐旱胁迫的加剧,SOD和POD活性逐渐减弱。(4)适度的盐旱胁迫能降低幼苗MDA含量,但重度干旱、轻中度盐分胁迫下MDA含量较高。研究发现,柽柳能通过调整自身生长和生理生化特性来提高其对逆境适应能力,表现出较强的抗旱耐盐性;盐旱胁迫下柽柳表现出一定的交叉适应性,适度的干旱胁迫能增强柽柳的耐盐能力。
- 朱金方夏江宝陆兆华刘京涛孙景宽
- 关键词:柽柳生理生化特性光合色素含量酶活性
- 贝壳堤岛旱柳光合效率的土壤水分临界效应及其阈值分级被引量:25
- 2013年
- 为阐明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旱柳(Salix matsudana)叶片光合效率对土壤水分的适应机制,明确其水分阈值效应,以二年生旱柳为材料,采用人工给水与自然耗水相结合获取系列水分梯度的方法,测定分析贝壳砂生境下旱柳叶片光合效率参数对土壤水分的响应特征及其生产力分级。结果表明:旱柳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及光合光响应参数具有明显的水分临界效应。(1)Pn、Tr、WUE和潜在水分利用效率均随土壤水分的降低先升高后下降,但各指标水分临界值表现不同步,其中Pn水分气孔限制转折点和水分补偿点分别出现在相对含水量(Wr)为42.9%和14.4%时;Pn和Tr的水分饱和点为73.1%和68.9%,WUE水分高效点为80.1%;(2)水分胁迫下旱柳叶片具有明显的光抑制现象,可通过减弱对光的利用来适应水分逆境。随土壤水分的增加,表观量子效率(AQY)、光饱和点(LSP)和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但光补偿点(LCP)相反。Pn、AQY、LSP、Pnmax和暗呼吸速率(Rd)均表现为渍水胁迫明显高于干旱胁迫。Wr为69.1%时,LCP达到较低值(18.6μmol·m–2·s–1),AQY最高(0.05),利用弱光能力较强。Wr为80.9%时,LSP达到最高(1 775μmol·m–2·s–1),光照生态幅最宽,光能利用效率最高,水分对光强的补偿效应显著;(3)采用临界值分类法确定出贝壳砂生境下旱柳光合效率的5级水分阈值,73.1%
- 夏江宝张淑勇赵自国赵艳云高源谷广义孙景宽
- 关键词:气体交换参数土壤水分水分利用效率
- 贝壳堤地区微生物分布特征及其与植被分布的关系被引量:12
- 2012年
- 对山东省无棣县贝壳堤地区芦苇、砂引草、二色补血草、大穗结缕草、碱蓬共5种典型植被群落中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有植被群落中,微生物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细菌、放线菌、真菌含量的数量级为104,104和102。8月微生物含量相比6月都有所增加,但不同菌群增幅不同,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分别增加0.45,6.16和3.67倍。0—30 cm土层,不同植被群落的微生物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二色补血草>大穗结缕草>碱蓬>砂引草>芦苇。大穗结缕草群落中,细菌所占的百分比较大;而芦苇和碱蓬群落放线菌和真菌所占的比例较大。通过对所有植被群落中出现的物种数和土壤的微生物含量进行研究发现,细菌、真菌、放线菌的含量与植被群落的物种数均呈线性关系,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p<0.001)。
- 赵艳云胡相明刘京涛
- 关键词:植被群落微生物贝壳堤
- 温度和粒径分布对贝壳砂土壤水分的影响被引量:4
- 2014年
- 为阐明贝壳砂及其粒径组成对温度的响应规律,探讨贝壳砂的土壤蓄持水分能力,在30℃和50℃条件下,测定分析原生境贝壳砂及其不同粒径贝壳砂土壤水分随温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种模拟温度下,贝壳砂涵蓄水分的潜能和失水率均低于潮土类,贝壳砂在高湿阶段脱水过程缓慢,蓄持水分能力强。贝壳砂和潮土类土壤水分随烘干时间的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表现为土壤水分含量高、失水率大的瞬变阶段,曲线变化平缓的渐变阶段和土壤达到恒重的平稳阶段。30℃和50℃条件下,贝壳砂的粒径由细变粗,饱和水分失水时间越长,贮蓄水分的能力增强,但失水率也随之增大,束缚水分能力弱,持水能力降低。受基质本身颗粒形状差异的影响,不同粒径河沙则表现出完全相反的变化规律,表现为粉粘粒、细砂粒的河沙保水性较好,粗砂粒次之,石砾最差。不同粒径河沙和贝壳砂随温度变化的趋势类似,30℃条件下土壤水分随烘干时间先平缓渐变后陡直瞬变,50℃条件下则表现为相反的变化规律。土壤蓄持水分潜能除了与土壤类型、粒径分布密切相关外,还与温度变化以及土壤本身的水分含量有关。
- 朱丽平夏江宝赵自国高源赵艳云李田
- 关键词:温度粒径分布土壤水分持水性蓄水
- 贝壳砂生境干旱胁迫下杠柳叶片光合光响应模型比较被引量:72
- 2013年
- 以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3年生杠柳(Periploca sepium)苗木为试验材料,模拟设置贝壳砂生境下的4种水分梯度,利用CIRAS-2型光合作用系统测定杠柳叶片在不同干旱胁迫下的光合作用光响应过程,采用4种光响应模型进行拟合分析,以比较贝壳砂生境干旱胁迫下适宜的光响应模型,探讨最佳光响应模型参数对干旱胁迫的适应规律。结果表明:4种模型对杠柳叶片光合作用光响应过程拟合效果的优劣顺序为: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指数模型>直角双曲线模型,后3种模型均为没有极值的函数,故不能很好地拟合光响应曲线光抑制过程,并不能直接求解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和光饱和点(LSP)。光响应参数拟合效果最佳表现为:非直角双曲线模型的暗呼吸速率(Rd),直角双曲线模型的光补偿点(LCP),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的Pnmax和LSP。4种光响应模型对干旱胁迫具有不同的适应性,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适应各种水分条件,直角双曲线模型和指数模型较适合轻度干旱胁迫条件,非直角双曲线模型较适合重度干旱胁迫条件。随干旱胁迫的加剧,光响应参数表观量子效率(AQY)、Rd和LCP先升高后下降,净光合速率(Pn)、Pnmax和LSP逐渐下降。轻度、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下,LSP分别比对照下降5.2%、16.3%和34.5%,Pnmax分别比对照下降17.8%、39.0%和59.0%。水分充足条件下,杠柳叶片光能利用最强,光照生态幅最宽;重度干旱胁迫下,杠柳叶片表现出明显的光饱和、光抑制现象,光能利用减弱,光合能力受到较大限制。
- 王荣荣夏江宝杨吉华赵艳云刘京涛孙景宽
- 关键词:光响应模型净光合速率光合参数
- 原子荧光光谱法研究贝壳堤岛贝壳沙中As的空间分布特征
- 2013年
- 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了贝壳沙中As元素含量,研究了As在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贝壳沙中的空间分布规律,分析了贝壳沙中As与其他营养元素的相关性,并对影响其含量与空间分布的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贝壳沙样品中As的含量范围为0.78~8.76mg·kg,平均值为3.11mg·kg~,整体上处于清洁的水平。贝壳沙中As含量有随剖面深度增加而增大的趋势,贝壳沙粒径大小也影响贝壳沙中As的含量,贝壳沙粒径越小,As含量越高,且不同粒径贝壳沙中As含量差异显著(P≤o.05)。贝壳沙中As与全磷(to-tal phosphor,TP)和全钾(total potassium,TK)以及Cu,Zn,Mn均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全氮(total nitrogen,TN)和Fe的相关性不显著。综合分析认为,贝壳沙中As主要来自于风化后的贝壳沙对环境中As元素的吸附与固定而非贝壳形成过程中对该元素的富集作用。
- 刘庆赵西梅谢文军孙景宽夏江宝陆兆华
- 关键词:砷黄河三角洲原子荧光光谱
- 黄河三角洲湿地柽柳林生长动态对密度结构的响应特征被引量:9
- 2012年
- 为了阐明滨海湿地不同密度柽柳(Tamarix chinensis)林的生长动态,探索滨海湿地柽柳林的密度合理性,在黄河三角洲莱州湾南岸的山东昌邑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内,利用标准木树干解析法,对10a生的3种密度(2400株/hm2、3600株/hm2和4400株/hm2)的柽柳林地上生物量、林木生长动态和基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密度林分的地上生物量、树高生长量和林木基径生长过程差别较大。随着林分密度增大,林木单株生物量和基径减小,但单位面积林分生物量增加;树高、基径的速生期都出现滞后现象。3种密度林分基径分布的偏度系数(SK)差别较大;密度为3600株/hm2林分的SK值为0.085,接近正态分布,林分密度结构和基径分布较为合理;密度为2400株/hm2和4400株/hm2林分的SK值分别为-0.842和0.303,偏离正态分布,林分密度结构不合理。密度为2400株/hm2林分的峰度系数(K)为0.017,林木生长相对整齐;密度为3600株/hm2和4400株/hm2林分的K值相差不大;密度因素对林木分化作用较小。若不考虑10a间的林木间伐利用,该区柽柳人工造林合理的初植密度建议为3600株/hm2(株行距约2.0m×2.0m)。
- 夏江宝陆兆华孔雪华刘京涛韩瑞东朱金方
- 关键词:柽柳林分密度林分生长量黄河三角洲湿地
- 贝壳堤岛酸枣树干液流及光合参数对土壤水分的响应特征被引量:11
- 2014年
- 以贝壳堤岛的建群种4年生酸枣为材料,模拟贝壳砂生境系列水分梯度,采用基于茎热平衡法的Dynamax包裹式茎流计和CIRAS-2光合作用仪,测定分析酸枣树干液流及光合特性对土壤水分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贝壳砂生境酸枣树干液流及叶片光合参数对土壤水分具有阈值响应。酸枣树干液流速率、日累积液流量及树干液流密度均随土壤水分的减小先升高后降低,在土壤相对含水量(Wr)为61.6%时,日液流量达到最高值95.91 g·d-1,Wr为90.1%和16.5%时的日液流量分别比最高值下降35.7%和94.8%。在高水分条件和干旱胁迫下,酸枣日耗水量均表现为下降趋势,但干旱胁迫比高水分条件更易导致酸枣苗木液流速率及日耗水量下降。各水分条件下,酸枣液流速率日动态呈现具有一定宽度的单峰型,昼夜差异明显,在9:00—15:00形成高峰平台,19:00—5:30树干液流停止。随干旱胁迫的加重,酸枣树干液流启动和达到峰值时间滞后,结束时间提前,日蒸腾作用时间缩短;活跃期由一天中由12.5 h缩短至8.0 h,日蒸腾耗水量明显降低,对干旱胁迫表现出一定的水分生理调节能力和适应性。酸枣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随Wr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而水分利用效率(WUE)先降低后升高,即低水分和高水分条件下,酸枣叶片光合生产能力低,但表现出高效用水的生理特性。Pn最高值15.07μmol·m-2s-1、Tr最高值8.56 mmol·m-2s-1、WUE最高值4.40μmol·mmol-1分别出现在Wr为61.6%,52.2%和83.3%时。酸枣树干液流及光合参数随Wr的变化表明,贝壳砂生境酸枣表现出一定的耐干旱不耐水湿的特性。
- 夏江宝张淑勇朱丽平赵自国赵艳云
- 关键词:酸枣光合参数土壤水分
- 海岸沙丘植物群落分布、适应性和演替研究进展被引量:13
- 2014年
- 海岸沙丘植物分布在海陆交错带,在岸线防护和维持沙丘的稳定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水文、生态、美学和社会经济服务功能。在生境条件日益恶劣和人类活动干扰日趋频繁的情况下,海岸沙丘植物处在破坏压力大增、恢复困难的境地。掌握海岸沙丘植物群落的分布格局、适应机理和恢复机制,是开展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工作的基础和关键。综述研究表明,海岸沙丘的气候特征是影响植物群落空间分布和演替的第一要素;沙质土壤粒径较粗,通透性较大,水分和养分持蓄能力较弱,白天受热快、日灼、水分蒸发强烈和夜间降温迅速等土壤环境特点,是决定沙质海岸植物存活的另一因素;海陆交接的特殊环境和沙丘发育过程,导致沙丘形状、面积、高度、起伏特性、移动特点、海岸地理位置和陆源生物流等的生境片段化,是限制沙丘基因物种流的重要因子;此外,经济浪潮推动下的人类活动更是深深影响着海陆间的物质与能量流动,改变着海岸沙丘的原有生境、植被格局和演替模式。海岸沙丘天然植物种类相对匮乏,种群单一,优势种明显,层次结构简单,外貌季相变化明显,微生境差异导致植物群落斑块化突出。大多数海岸沙丘植被系统中,优势植物是一年生到多年生的草本植物,但在热带海岸也有小范围的雨林植物分布。不同海岸生境中,沙丘植物衍生了相应的行为、生理生态适应机制。该地区不同植物群落受干扰的方式、强度、频率会影响演替的进程、速度以及方向,且逆向演替易于发生,并恢复困难。在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沙丘植物的重要性日益引起关注的前提下,海岸沙丘植被格局及与环境因素关系、各演替阶段植物群落更替的驱动力分析、植物适应机理探讨、适生物种的筛选和恢复效果等的研究对于深入开展沙丘植物的保护和恢复工作,维持沙�
- 赵艳云陆兆华刘京涛夏江宝
- 关键词:海岸沙丘驱动力演替
- 贝壳堤岛3种植被类型的土壤颗粒分形及水分生态特征被引量:39
- 2013年
- 运用土壤粒径质量分布原理与分形学理论,以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的3种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以裸地为对照,测定分析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粒径组成和水分物理参数,探讨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颗粒分形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贝壳砂土壤中粗砂粒含量最高;其次是细砂粒,而石砾和粉粘粒含量较低。灌木林地和草地具有降低石砾、粗砂粒,增加细砂粒和粉粘粒含量的作用。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均值在1.5845—1.9157之间,大小依次为酸枣林、杠柳林和草地,表层高于20—40cm土层。酸枣林、杠柳林及草地0—40cm土壤容重均值分别比裸地低23.87%,14.51%和10.47%;总孔隙度均值分别比裸地增加16.96%,16.71%和1.31%。植被恢复措施对贝壳砂表层的孔隙结构、疏松程度改善较好,草地及灌木林地的蓄水性能均表现为0—20cm高于20—40cm。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粉粘粒含量、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饱和蓄水量、吸持蓄水量等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细砂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粗砂粒含量和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石砾含量、非毛管孔隙度、滞留蓄水量的相关性不大。从土壤分形维数及其水分生态特征来看,贝壳堤岛3种植被类型的改良土壤物理性质及蓄水保土功能表现为灌木林好于草地,其中酸枣林好于杠柳林,0—20cm好于20—40cm土层。
- 夏江宝张淑勇王荣荣赵艳云孙景宽刘京涛刘庆
- 关键词:分形维数土壤粒径分布土壤水分植被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