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2007BB5282)

作品数:9 被引量:44H指数:4
相关作者:余加林刘官信郜向娜朱秀菊刘维勤更多>>
相关机构:重庆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葡萄球菌
  • 5篇球菌
  • 5篇表皮葡萄球菌
  • 4篇生物被膜
  • 3篇生物膜
  • 3篇离子
  • 3篇离子对
  • 3篇纳米
  • 3篇纳米银
  • 3篇氨溴索
  • 3篇XTT
  • 2篇单胞菌
  • 2篇体外
  • 2篇铜绿
  • 2篇铜绿假单胞
  • 2篇铜绿假单胞菌
  • 2篇显微镜
  • 2篇激光
  • 2篇激光共聚焦
  • 2篇激光共聚焦显...

机构

  • 9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9篇余加林
  • 5篇刘官信
  • 4篇郜向娜
  • 3篇刘立婷
  • 3篇刘维勤
  • 3篇芦起
  • 3篇朱秀菊
  • 1篇吴玉华
  • 1篇李芳
  • 1篇林丽华
  • 1篇艾青
  • 1篇彭宁宁
  • 1篇杨锡强
  • 1篇林雅茵
  • 1篇刘伟
  • 1篇邹志慧
  • 1篇宋超
  • 1篇冉桃
  • 1篇郑璐
  • 1篇廖欣

传媒

  • 4篇中国微生态学...
  • 3篇中国抗生素杂...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红霉素、氨溴索与环丙沙星雾化吸入对实验大鼠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影响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研究红霉素和氨溴索分别联合环丙沙星雾化吸入对铜绿假单胞菌成熟生物膜的干预效果。方法平板法培养成熟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微量肉汤稀释法测量红霉素和环丙沙星的最低抑菌浓度;制作气管插管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感染模型;平板计数法计算红霉素、氨溴索分别联合环丙沙星对生物膜菌落数的影响;日本岛津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UV1700测铜绿假单胞菌菌液的A值;石蜡切片HE染色定性观察肺组织的炎症情况;扫描电镜定性观察各处理组的生物膜结构变化。结果各处理组干预7 d后肺组织细菌菌落计数(×104CFU/m l):干预组分为:生理盐水对照,氨溴索,红霉素,红霉素联合环丙沙星,氨溴索联合环丙沙星,各组分别为139.250±42.0162、101.625±40.4190、109.625±33.4747、57.750±37.8295和22.250±17.3184,前3组与后2组对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前3组之间对比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后2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导管生物膜细菌菌落计数(×104CFU/m l):5组分别为170.000±48.3263、127.625±39.0163、133.500±33.6876、70.375±35.7768和38.125±19.1045,结论和肺组织菌落计数是一致的。导管生物膜电镜观察:第1组导管内表面均有较厚基质覆盖,2、3组减少不明显,而联合用药组导管内表面生物膜明显减少,其中第5组效果更好。结论氨溴索与红霉素分别联合环丙沙星雾化吸入在控制导管生物膜和呼吸系统相关感染均具有显著效果,其中氨溴索联合环丙沙星疗效更好。
冉桃余加林刘官信芦起
纳米银离子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细菌死亡率的影响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探讨纳米银离子对细菌生物被膜(biofilm,BF)的细菌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采用摇床法,以纳米银离子含量不同的乙烯-醋酸乙烯酯(Ethylene-Vinyl acetate,EVA)塑料为细菌粘附载体,模拟体内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PA)BF形成的微环境,建立体外BF模型;将培养3 d的空白标本分别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下及用FITC-ConA染色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不含纳米银离子EVA中BF的形成情况;将生长0.5、1、2、3、5 d的BF模型行SYTO9/PI染色,激光共聚焦扫描电镜(CLSM)下摄取不同层面的图像,然后采用Image Pro Plus 6.0分析软件分析不同干预条件下BF的细菌的死亡率。结果运用SEM及荧光显微镜的方法,在以不含纳米银离子EVA塑料的细菌粘附载体上培养3 d的标本中均观察到流线状的BF形成;纳米银离子含量、作用时间对BF的细菌死亡率均有明显影响(F值分别为84.62,85.67,P<0.01);不同时间点含有纳米银离子材料的BF细菌死亡率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但纳米银离子含量不同的2种材料上BF的细菌死亡率无明显影响(P>0.05);纳米银离子含量不同的(0、0.05%、0.1%)材料上的BF,其第1、2、3天细菌死亡率均分别显著高于第0.5、5天的细菌死亡率(P<0.05);含纳米银离子0.1%的材料上BF在作用的第2天其细菌死亡率最高[(88.53±1.88)%]。结论运用摇床法成功建立了体外BF模型,纳米银离子对BF内的细菌有明显杀灭作用。
邹志慧余加林刘官信李芳林丽华林雅茵
关键词:细菌生物被膜
3-氧十二烷酰高丝氨酸内酯对淋巴细胞Toll样受体2和4的影响
2010年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QS)系统信号分子3-氧十二烷酰高丝氨酸内酯(3-O-C12-HSL)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TLR2/4mRNA表达以及单个核细胞分泌TNF-α的影响。方法:自健康献血者血液中分离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并以0、1、10、50、100μmol/L3-O-C12-HSL作用12h,分离淋巴细胞,采用MTT法,观察不同浓度的3-O-C12-HSL分别作用对人淋巴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用RT-PCR测定淋巴细胞TLR2/4mRNA表达。收集上清,以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TNF-α。结果:3-O-C12-HSL刺激12h后淋巴细胞TLR2/4mRNA表达增高,且呈剂量依赖关系,TLR2/4mRNA在100μmol/L时最为显著(0.723±0.005,0.363±0.013),P<0.05。TLR2变化较TLR4明显,P<0.05。3-O-C12-HSL对淋巴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呈剂量依赖关系,在100μmol/L时最为显著(0.463±0.052),P<0.05。3-O-C12-HSL能抑制单个核细胞分泌TNF-α,且呈剂量依赖关系,在100μmol/L时最为显著(267.090±13.878),P<0.05。结论:3-O-C12-HSL可以激发淋巴细胞细胞增殖,上调Toll样受体的表达水平,Toll样受体表达上调抑制TNF-α表达,获得性免疫对固有免疫有反馈作用。
芦起余加林杨锡强刘伟
氨溴索联合万古霉素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杀菌作用及结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研究氨溴索联合万古霉素对表皮葡萄球菌RP62A菌株生物被膜(biofilm,BF)的杀菌作用及其结构的影响。方法体外建立RP62A菌株BF模型,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万古霉素组,氨溴索组,氨溴索+万古霉素组,用二甲氧唑黄(XTT)比色法测定BF中细菌活力的变化;荧光探针SYTO9/PI标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CLSM)观察,并结合图像结构分析(image structure analyer,ISA)软件对BF结构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BF中细菌活力:空白对照组、万古霉素组、氨溴索组、氨溴索+万古霉素组分别为2.867±0.425,2.869±0.325,1.812±0.210,0.875±0.191;万古霉素组与空白组相比,P>0.05;氨溴索组、氨溴索+万古霉素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05;氨溴索+万古霉素组与氨溴索组相比,P﹤0.05;表明氨溴索与万古霉素有协同清除作用。CLSM扫描结合ISA软件定量分析显示:氨溴索组,万古霉素+氨溴索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BF厚度、平均扩散距离(average diffusion distance,ADD)、结构熵(textual entropy,TE)降低(P<0.05),区域孔率(Areal Porosity,AP)增加(P﹤0.05);且氨溴索+万古霉素组与氨溴索组相比作用效果更明显。结论氨溴索与万古霉素存在协同作用,两者联用可使表皮葡萄球菌BF的结构变得简单稀疏,对BF内细菌有明显的杀灭作用。
彭宁宁余加林艾青廖欣宋超
关键词: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氨溴索
纳米银离子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结构的影响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纳米银离子对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生物膜(biofilm)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摇床法,以纳米银离子含量不同的乙烯-醋酸乙烯酯(ethylene-vinyl acetate,EVA)塑料为细菌粘附载体,建立体外生物膜模型;将培养2d的标本分别放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和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空白组与纳米银离子干预组生物膜的形成情况;荧光探针SYTO9/PI标记生物膜内细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CLSM)结合生物膜图形结构分析软件(image structure analyze,ISA)分析纳米银离子作用后1d、2d组生物膜的结构变化。结果 2d组生物膜经SEM和荧光显微镜检测,纳米银离子干预组相比空白对照组,细菌变得稀疏,结构明显受到破坏,多糖产量减少。CLSM下观察可见经纳米银离子干预后生物膜菌落变稀疏,孔道变多;ISA软件分析结果显示,2d时空白对照组与0.1%纳米银离子干预组生物膜厚度、平均扩散距离(average diffusion distance,ADD)和结构熵(textual entropy,TE),分别为17.55±2.08和10.80±1.68;3.56±0.54和1.85±0.06;5.29±0.57和2.72±0.39(P<0.05);区域孔率(areal porosity AP)为0.90±0.02和0.98±0.01(P<0.05)。0.05%纳米银离子组其作用效应没有0.1%纳米银离子组明显。1d组生物膜也有相同的趋势。结论纳米银离子可破坏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的结构,高浓度组较低浓度组效果明显。
刘维勤余加林刘官信郜向娜朱秀菊刘立婷
关键词: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
氨溴索对成熟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结构的破坏作用和膜内菌的杀灭作用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建立表皮葡萄球菌(S.epidermidis)生物被膜(biofilm,BF)体外模型,探讨氨溴索对表皮葡萄球菌成熟BF结构的破坏作用和对膜内菌的杀灭作用。方法平板法培养表皮葡萄球菌RP62A 24h,得到成熟BF,不同浓度氨溴索作用24h后,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BF的形态结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CLSM)结合BF图像结构分析软件(image structure analyer,ISA)对BF结构参数进行分析,利用四唑盐(XTT)减低法检测氨溴索对BF内细菌的杀灭作用。结果氨溴索处理以后,电镜观察可见1.875mg/mL氨溴索处理组BF结构被破坏,仅见少量散在细菌。ISA软件定量分析显示:1.875mg/mL氨溴索处理组和对照组的BF厚度分别为(27.95±5.93)μm和(9.76±1.29)μm,t=7.955,P<0.05;平均扩散距离(average diffusion distance,ADD)分别为2.173±0.219和1.625±0.092,t=5.640,P<0.05;结构熵(textual entropy,TE)分别为7.706±0.610和5.488±0.747,t=5.633,P<0.05;区域孔率(areal porosity,AP)分别为0.772±0.036和0.889±0.063,t=-4.322,P<0.05。XTT减低法显示氨溴索的浓度为1.875、3.7和7.5mg/mL时,A450的值分别为1.288±0.251、0.548±0.170和0.156±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氨溴索可破坏表皮葡萄球菌BF的形态结构,随着氨溴索浓度的增加,杀灭BF内细菌的能力增加。
郜向娜余加林吴玉华朱秀菊刘维勤
关键词: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氨溴索XTT
纳米银离子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过程的影响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纳米银离子对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生物膜(biofilm)形成过程的影响。方法采用摇床法,以纳米银离子含量不同的乙烯-醋酸乙烯酯(Ethylene-Vinyl acetate,EVA)塑料为细菌粘附载体,建立体外生物膜模型;将各个时间点培养好的标本放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及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空白组与纳米银离子干预组中生物膜的形成情况,并结合NIS-Element BR软件计算生物膜覆盖率(biofilm coverage rate,BCR);荧光探针SYTO9/PI标记生物膜内细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Scanning Microscopy,CLSM)结合生物膜图形结构分析软件(Image Structure Analyze,ISA)观察纳米银离子作用后各时间点生物膜的结构变化。结果 2 d组生物膜经SEM检测,纳米银离子干预组较空白对照组相比,细菌变稀疏,结构明显受到破坏。BCR检测,0.5 d时纳米银离子干预组较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在1 d、2 d时B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LSM结合ISA软件分析结果显示,2 d时空白对照组与0.1%纳米银离子干预组生物膜厚度、平均扩散距离(average diffusion distance,ADD)和结构熵(textual entropy,TE),分别为17.55±2.08和11.33±0.98、3.12±0.30和1.93±0.13、5.79±和3.17±0.16(P<0.05);区域孔率(Areal porosity,AP)为0.90±0.01和0.98±0.01(P<0.05)。但5 d时2组参数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0.05%纳米银离子组也有相同的趋势。结论纳米银离子对表皮葡萄球菌的形成有抑制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抗菌作用逐渐减弱。高浓度组较低浓度组抗菌效果更加明显,持续时间更长。
刘维勤余加林刘官信郜向娜朱秀菊刘立婷
关键词: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
四唑盐减低法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定量分析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体外模型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建立体外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生物膜(biofilm,BF)模型,观察和定量分析表皮葡萄球菌BF的动态形成过程。方法采用可形成BF的表皮葡萄球菌RP62A,平板法建立体外BF模型,四唑盐(tetrazolium salt,XTT)减低法定量检测BF形成过程中细菌活力的变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CLSM)结合图像结构分析软件(image structure analyer,ISA)对BF形成过程结构参数进行动态分析,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BF形成过程中的形态结构。结果在12、24和48 h时,XTT减低法A450的值分别为2.39±0.48、3.41±0.18和3.92±0.27,P<0.05;ISA软件定量分析显示在区域孔径(AP)的值分别为0.84±0.08、0.68±0.01和0.59±0.13,P<0.05,平均扩散距离(ADD)的值分别为1.34±0.24、1.49±0.09和1.89±0.39,P<0.05,结构熵(TE)的值分别为4.71±0.82、8.69±0.68和8.94±0.28,24 h、48 h与12 h相比,P<0.05。结论表皮葡萄球菌BF的形成是个动态的过程,24 h时BF基本形成,48 h BF结构更加复杂。XTT减低法,CLSM结合ISA软件,SEM三种方法联合使用是观察和定量分析体外BF模型较理想的方法。
郜向娜余加林芦起刘立婷
关键词:表皮葡萄球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XTT
白色念珠菌生物膜体外模型的建立及不同检测方法比较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建立白色念珠菌生物膜体外模型,为进一步研究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耐药机制及干预提供基础。方法平板法培养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利用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等多种检测方法观察生物膜形成情况。结果白色念珠菌能够在玻片上形成典型的生物膜,通过荧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白色念珠菌随着时间增加逐渐增加,48 h形成初步生物膜,72 h结构更加复杂和成熟。ISA软件定量化分析显示,SYTO9/PI荧光探针标记的生物膜模型的区域孔径(AP)在24、48和72 h分别为0.95±0.06、0.89±0.01和0.83±0.01,平均扩散距离(ADD)分别为1.16±0.13、1.26±0.06和2.43±0.76,结构熵(TE)分别为4.87±0.34、5.18±0.35和5.47±0.16,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m age-Pro P lus 6.0软件分析显示,生物膜内真菌死亡率分别为(34.71±2.72)%、(36.63±4.20)%和(47.41±2.53)%,与24 h及48 h相比,72 h真菌死亡率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板法能够较好地建立白色念珠菌生物膜体外模型,并可利用多种方式检测。
郑璐余加林芦起刘官信
关键词:白色念珠菌生物膜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