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BZX061)
- 作品数:7 被引量:21H指数:3
- 相关作者:吴凡明杨向荣何建良曾建平更多>>
- 相关机构:井冈山大学湖州师范学院湘潭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 韩非的道德思想与法律发生学
- 2012年
- 韩非汲取道家的道德学说,以"道"率"德",把"道"作为"德"之形上本体和终极依据。把道、德、仁、义、礼五者视为因依相生的关系,通过"德""礼"结合,进而将礼与法结合,认为法的产生是道不断向德、仁、义、礼依次递生的必然结果。韩非同时又将道与理相结合,视"理"为事物的特性与发展变化规律,将其扩展到政治领域则为治国之理,治国就是要"缘道理以从事",于是,韩非又从道、理、法的相生相依的关系中诠释了法律的产生。
- 吴凡明曾建平
- 关键词:法家黄老学派
- 论儒家仁孝关系的内在逻辑被引量:6
- 2016年
- 儒家对仁孝关系的理论设定,秉持仁孝一体的思考方式与逻辑路向,把仁爱建立在血亲之爱的基础之上,仁的本然之源内在于每个人的爱亲之心,从而寻找到了仁的先验理据。孝既是仁的原点,"施由亲始",由爱亲扩大至广大地域的人际关系,进而将仁爱之心扩大到爱一切事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儒家的仁爱思想于是具有了普遍意义。并以理一分殊与体用关系来进一步阐释了仁孝之间的内在关联。从仁孝关系来思考美丽中国构建,根据儒家能近取譬、推己及人的致思理路,孝与血亲之爱可以构建家庭和谐之美、由亲亲而仁民可以构建社会和谐之美,由仁民而爱物可以构建生态和谐之美。儒家仁孝关系的理论从先天赋予人的爱心出发,把家庭、社会与生态之美有机地融合起来,构成了人我一体与人物共生的伦理图景。
- 吴凡明
- 关键词:理一分殊
- 先秦儒家身心观及其道德修养论被引量:5
- 2011年
- 先秦儒家认为身是人的欲望的承载者,是一种非道德性存在,是恶之根源;心是人之自然情感的载体,是人的道德的来源,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心作为人之道德性存在,主宰着身,身心是一体不分与相互转化的关系。儒家的身心观论证了道德修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修身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克服身的非道德性因素对道德之心的遮蔽。通过对"身"的调控与心的涵养使身心趋于一致,实现人之所以为人的自我设定,完成人的自我实现。修身是自我实现的手段和前提,自我实现是修身的最终目的和必然结果。
- 吴凡明
- 关键词:儒家修身自我实现
- 先秦儒法忠孝观比较
- 2013年
- 先秦时期儒法两家都不反对忠孝道德,但是二者在忠孝观上有着根本的区别,体现在人性认同上,儒家以人性善为其忠孝观的理论基础,法家的忠孝观建立在人性恶的基础上;在忠与孝的关系上,儒家认为忠孝合一,法家认为忠孝相互矛盾;儒家持相对主义伦理观,强调君臣、父子的权利与义务,法家持绝对主义伦理观,强调君、父的绝对权威;在忠孝道德的实现方式上,儒家主张道德教化,法家提倡法律强制。
- 吴凡明
- 关键词:先秦儒家法家忠孝
- 中国孝文化的理念形态及其现代传承被引量:6
- 2013年
- 孝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历朝历代的具体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纵观我国传统孝文化几千年的历史进程,把握其理念形态首先应明确传统孝文化的精神本质,那就是敬与忠。而要传承传统孝文化,就不仅要吸收传统孝文化中的精华,同时又要有所创新,树立新型孝道理念,使孝文化顺应时代的发展,为建设现代社会精神文明服务。
- 何建良杨向荣
- 关键词:孝文化现代传承
- 先秦儒法忠孝观比较研究
- 先秦时期儒法两家都不反对忠孝道德,但是二者在忠孝观上有着根本的区别,体现在人性认同上,儒家以人性善为其忠孝观的理论基础,法家的忠孝观建立在人性恶的基础上;在忠与孝的关系上,儒家认为忠孝合一,法家认为忠孝相互矛盾;儒家持相...
- 吴凡明
- 关键词:先秦儒家法家忠孝
- 文献传递
- 论儒家仁孝关系的内在逻辑被引量:1
- 2017年
- 儒家对仁孝关系的理论设定,秉持仁孝一体的思考方式与逻辑路向,把仁爱建立在血亲之爱的基础之上,仁的本然之源内在于每个人的爱亲之心,从而寻找到仁的先验理据。孝既是仁的原点,'施由亲始',由爱亲扩大至广大地域的人际关系,进而将仁爱之心扩大到爱一切事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儒家的仁爱思想于是具有了普遍意义。并以理一分殊与体用关系进一步阐释了仁孝之间的内在关联。从仁孝关系来思考美丽中国构建,根据儒家能近取譬、推己及人的致思理路,孝与血亲之爱可以构建家庭和谐之美、由亲亲而仁民可以构建社会和谐之美,由仁民而爱物可以构建生态和谐之美。儒家仁孝关系的理论从先天赋予人的爱心出发,把家庭、社会与生态之美有机地融合起来,构成了人我一体与人物共生的伦理图景。
- 吴凡明
- 关键词:仁孝理一分殊
- 中国传统“五常”伦理内在逻辑的历史建构被引量:3
- 2011年
- 先秦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确立了"五伦四德"的伦理体系,这种相对伦理到秦汉大一统帝国时期被"三纲五常"的绝对伦理所取代。董仲舒对五常伦理的内在逻辑的建构基本上沿袭孟子的思路,重点对仁与义、仁与智的逻辑关系作了论述,但对于礼与信以及仁、义、礼、智、信之间的内在逻辑未能充分论述。直到理学产生后,理学家才最终完成了仁、义、礼、智、信五常伦理内在逻辑的理论建构。
- 吴凡明
- 关键词:理学内在逻辑历史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