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BZX048)

作品数:8 被引量:73H指数:4
相关作者:郁振华刘静芳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篇哲学
  • 2篇形上学
  • 2篇主义
  • 2篇马克思主义
  • 2篇马克思主义中...
  • 2篇赖尔
  • 2篇辩证
  • 2篇辩证关系
  • 1篇道德
  • 1篇学术
  • 1篇学术事业
  • 1篇语言转向
  • 1篇哲学观
  • 1篇哲学界
  • 1篇哲学理论
  • 1篇知行
  • 1篇知行合一
  • 1篇之学
  • 1篇中国学界
  • 1篇认识论

机构

  • 5篇华东师范大学
  • 3篇上海大学

作者

  • 5篇郁振华
  • 3篇刘静芳

传媒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哲学动态
  • 1篇哲学研究
  • 1篇教学与研究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马克思主义列...
  • 1篇哲学分析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论道德—形上学的能力之知——基于赖尔与王阳明的探讨被引量:35
2014年
在当代西方哲学理智主义和反理智主义之争的背景下,考察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和致良知说,可以发现其核心在于道德的能力之知。立足于赖尔能力之知概念之活动/行动、智力和能力三层规定来分析,道德的能力之知既是一种关于道德规范的实施性知识,须以身心一体的躬行实践来表达,也表现为一种既稳定一贯又活泼灵动的实践智慧。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和致良知说与万物一体的思想相贯通、相交织,在万物一体的道德的形上学的构架内,道德的能力之知被进一步提升为道德—形上学的能力之知。作为实践智慧—形上智慧,道德—形上学的能力之知不仅指向人类道德领域,而且指向作为道德共同体的整个宇宙。
郁振华
关键词:知行合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基础的扩展——关于普遍性与特殊性之辩证关系认识的深化被引量:1
2011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中国思想界与理论界在三个方面扩展了对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理解:一是在普遍性与特殊性孰轻孰重的问题上,与西方传统知识观偏重普遍性不同,强调了特殊性的地位;二是在从普遍到特殊,即普遍原则的运用问题上,批判了机械(教条)的运用方式,肯定了启发式(创造性)的运用方式;三是在从特殊到普遍的问题上,弱化了类型(本质)的普遍性,强调了范例的普遍性及建构的普遍性。这三个方面的扩展,在一定程度上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扫清了理论障碍,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拓展了空间。
刘静芳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价值论研究:从张岱年到冯契被引量:2
2011年
学界普遍认同这样一种观点,即中国的价值论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这一论断某种意义上忽视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开始的哲学工作,尤其是既重视中国传统哲学又赞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的工作。实际上,张岱年当年就在价值的本质、价值的层次、价值的标准等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当然,由于时代及其他方面的局限,张岱年在许多问题上的观点还存在着片面性,这些片面性,经由冯契对价值主体性的肯定、对理性直觉的重视以及对个体地位的强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克服。
刘静芳
关键词:价值论
再论亲知--从罗素到凯农被引量:7
2010年
罗素对亲知作了开创性研究,凯农立足于波兰尼默会认识论的识度,对亲知论作了出色的发挥,阐发了一种波兰尼式的亲知论。波兰尼式的亲知论对亲知的直接性、亲知对象、亲知主体以及亲知和命题性知识的动态关系的阐述,超越了罗素的亲知论。凯农的工作在论理上亦有不够通透之处,对有关概念关系的分析不够充分。从理论上说,要证成亲知是默会认知的一种重要形态这一主张,须对感知性亲知和概念性亲知、原初性亲知和扩展性亲知作一番概念梳理。
郁振华
关键词:亲知默会认识论
具体的形上学:金-冯学脉的新开展被引量:7
2013年
新时期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国的学术事业焕发了新的生机。在这样的背景下,“文革”后进入学界的一代学人迅速成长起来,成为中国学界的中流砥柱。杨国荣教授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30年来,他积极运思,在哲学史和哲学理论的研究上卓有建树,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特别是他近年创发的“具体的形上学”,尤为令人瞩目。
郁振华
关键词:形上学中国学界学术事业哲学理论
论能力之知:为赖尔一辩被引量:25
2010年
Ryle holds that knowing how and knowing that are different in kind.Stanley and Williamson call Ryle’s infinite regress argument against intellectualism into question,and claim that Ryle is wrong in taking know how as equivalent to ability,moreover,they argue that knowing how is a species of knowing that by appealing to some contemporary syntactic and semantic theories.This essay responds to these three challenges one by one on behalf of Ryle,and claims that Stanley and Williamson do not have an adequate understanding of Ryle’s conception of knowing how.One can’t dispense with the following three elements,namely,action,intelligence and ability to have a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knowing how in Ryle’s sense.Unfortunately,in each of these aspects,Stanley and Williamson go astray.
郁振华
关键词:赖尔哲学界
哲学之为穷理达道之学——论陈嘉映的哲学观被引量:1
2012年
陈嘉映《说理》(2011)一书的出版,使我们可以隐约一窥其念兹在兹的"theBook"的大致轮廓。此书与其《哲学科学常识》(2007)一起,摊开了一种哲学观。陈氏哲学观的要义可概括如下:消极地说,哲学不是实证科学(广义的物理学),也不是语言学;积极地说,哲学致力于经验反省和概念考察,是一门通过穷理而达乎道的学问。这种哲学观的形成,得力于他对西方思想史上两个重大关节的深入研究,它们是:17世纪的"科学革命"和20世纪哲学的语言转向。为了推进思想、促进对话,我们在该哲学观所展开的义理脉络中,对整体性概念和形而上学的地位问题作了生发性的讨论。
郁振华
关键词:哲学观语言转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基础的扩展——关于普遍性与特殊性之辩证关系认识的深化被引量:1
2012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中国思想界与理论界在三个方面扩展了对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理解:一是在普遍性与特殊性孰轻孰重的问题上,与西方传统知识观偏重普遍性不同,强调了特殊性的地位;二是在从普遍到特殊,即普遍原则的运用问题上,批判了机械(教条)的运用方式,肯定了启发式(创造性)的运用方式;三是在从特殊到普遍的问题上,弱化了类型(本质)的普遍性,强调了范例的普遍性及建构的普遍性。这三个方面的扩展。在一定程度上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扫清了理论障碍,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拓展了空间。
刘静芳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