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ZX10209)
- 作品数:4 被引量:15H指数:3
- 相关作者:李华傅斌生陈规划张彤许赤更多>>
-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乙腈预处理血清寻找肝细胞癌发病相关的蛋白质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应用乙腈(ACN)预处理血清的方法,对肝细胞癌(HCC)患者的血清进行蛋白质组分析,寻找与HCC发病相关的蛋白质。【方法】收集原发性HCC患者和健康人的血清各12例,首先使用乙腈预处理,然后去除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等高丰度蛋白质,再进行双向电泳(2-DE)分析,筛选HCC与健康对照血清中有显著性差异的蛋白质斑点,并进行MALDI-TOF/TOF质谱鉴定。【结果】血清经0%、20%和30%浓度的乙腈预处理后,进行2-DE分析发现蛋白质斑点的检出数量分别为532±96、623±102和674±123;对预处理后HCC患者和正常人的血清进行差异分析,发现甲状腺素(Tetraiodo-L-Thyronine)和Proapolipoprotein的表达上调,而维生素D结合蛋白(Vitamin D-binding Protein)和铁传递蛋白(Transferrin)的表达下调。【结论】对血清样本的蛋白质组分析,应用乙腈预处理会增加与白蛋白非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的检出;HCC患者血清中甲状腺素等4个蛋白的表达异常与HCC相关。
- 张剑文刘炜傅斌生胡坤华刘少军李华张琪黎明涛陈规划
- 关键词:蛋白质组学肝细胞癌血清
- 肝移植术后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分析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分析肝移植术后患者发生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的危险因素及其临床特点、诊断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移植中心772例肝移植受者中发生的1例HP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已经报道的13例肝移植术后HPS的临床资料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男性、45岁,在肝移植术后36d发生持续性高热、全血细胞减少、凝血功能障碍和血清铁蛋白的水平升高。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骨髓活组织检查结果诊断为HPS。给予积极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冲击、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大剂量的免疫球蛋白治疗,因病情凶险,患者于术后54d死于颅内出血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在14例肝移植术后HPS患者中,临床表现为发热(14/14)、脾肿大(8/14);实验室检查发现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肝脏转氨酶升高(9/14);71%的患者血清铁蛋白水平升高。HPS的发生与病毒感染(8/14)有关。尽管给予积极的抗感染治疗和免疫抑制剂的减量,但仍有9例患者在术后2个月内死亡。结论肝移植术后HPS的发生与病毒尤其是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pstein-Barruirus,EBV)和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有关。临床上疑似HPS时,应反复进行骨髓涂片检查,有助于早期确诊。尽管早期积极的合理治疗能够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但总体预后极差。
- 傅斌生易述红易慧敏张彤李华汪根树张剑许赤杨扬陈规划
- 关键词:肝移植噬血细胞综合征爱泼斯坦-巴尔病毒巨细胞病毒
- 肝癌转移相关分子的血清蛋白质组学分析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应用差异蛋白质组学方法筛查血清中与肝癌转移相关的蛋白质分子。方法收集具有相同疾病背景原发性肝癌(肝内转移和未转移)患者以及正常人的血清(每组各20例),经过去高丰度蛋白预处理后,进行双向电泳(2-DE)分析,筛选出肝内转移肝癌与未转移肝癌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的蛋白质斑点,进行MALDI-TOF/TOF质谱鉴定;使用Western blotting验证蛋白质组分析的结果。结果对3组血清的双向电泳图谱分析,与正常人和未转移肝癌患者的血清相比,在肝内转移肝癌血清中共筛选出12个差异大于2倍的蛋白质斑点,MALDI-TOF/TOF成功鉴定出3个表达下调的蛋白质[包括Inter-alpha(globulin)inhibitor H4、Complement factor H-related protein1precursor(FHR-1)、apolipoprotein E]和一个上调蛋白(Cytokeratin9,CK9)。Western blotting对所有样本血清中的CK9进行了检测,结果与蛋白质组分析结果相一致。结论肝癌的转移与多种蛋白表达改变相关,其中CK9的高表达可能与肝癌的转移有关,可能作为肝癌转移相关的潜在血清标志物。
- 傅斌生刘炜张剑文张彤李华陈规划
- 关键词:肝细胞癌蛋白质组学血清
- 再次肝移植32例次的手术技巧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探讨再次肝移植的手术技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患者接受32次再次肝移植手术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均采用附加腔静脉整形的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其中11例采用了股静脉-颈内静脉转流术。肝动脉的重建采用供肝动脉通过供者髂动脉间置搭桥与受者腹主动脉行端侧吻合24例次,采用供肝动脉与受者肝固有动脉行端端吻合8例次。胆道的重建采用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28例次,采用胆道端端吻合4例次。术后常规使用抗排斥反应和抗感染治疗,并对患者进行了长期随访。结果术后死亡17例,死亡时间为术后2周~28个月,死亡原因为术后严重感染8例、多器官功能衰竭和肝癌复发各3例、血管并发症和心肌梗塞以及颅内出血各1例,其中首次肝移植术后8~30d行再次肝移植者围手术期死亡率最高,为66.7%。其余14例均痊愈出院,随访至今已存活1~29个月,肝功能及生活质量良好。再次肝移植与首次肝移植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附加腔静脉整形的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是再次肝移植的最佳术式,正确掌握手术时机,并针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与首次肝移植相比,再次肝移植面临着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 傅斌生张彤李华易述红汪根树许赤杨扬蔡常洁陆敏强陈规划
- 关键词:肝移植再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