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1038)

作品数:23 被引量:265H指数:9
相关作者:杜海波吴正方孟祥君宗盛伟李明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师范大学吉林财经大学山西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经济管理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 6篇经济管理
  • 2篇生物学
  • 2篇水利工程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4篇水足迹
  • 3篇膳食
  • 3篇气候
  • 3篇气候变化
  • 3篇旅游
  • 3篇空间结构
  • 2篇地区植被
  • 2篇东北三省
  • 2篇遥感
  • 2篇植被
  • 2篇水资源
  • 2篇水资源保护
  • 2篇气象
  • 2篇旅游资源
  • 2篇居民膳食
  • 1篇低温冷害
  • 1篇严重度
  • 1篇遥感方法
  • 1篇玉米
  • 1篇玉米生产

机构

  • 20篇东北师范大学
  • 8篇吉林财经大学
  • 5篇吉林农业大学
  • 5篇山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沈阳市教育研...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3篇杜海波
  • 11篇吴正方
  • 9篇孟祥君
  • 6篇宗盛伟
  • 5篇李明
  • 5篇王洪桥
  • 4篇王雷
  • 3篇秦丽杰
  • 3篇张莲芝
  • 2篇神祥金
  • 2篇孙浩亮
  • 1篇唐珍珍
  • 1篇段佩利
  • 1篇张永清
  • 1篇孙宝鼎
  • 1篇侯希明
  • 1篇梅婷
  • 1篇张大伟
  • 1篇方昌日
  • 1篇张连芝

传媒

  • 7篇东北师大学报...
  • 4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地理科学
  • 1篇国土与自然资...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气象科学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 1篇资源开发与市...
  • 1篇生态经济
  • 1篇云南地理环境...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山西师范大学...
  • 1篇Chines...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5篇2013
  • 8篇2012
  • 1篇2011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近60a丹东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变化特征被引量:25
2013年
利用丹东1951~2010年逐日温度和降水资料,以多重分形去趋势波动分析法定义极端事件的阈值,分析了该地区极端最高温度、极端最低温度和极端降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60 a丹东极端最低温度事件比极端最高温度和极端降水事件发生次数多,极端最高温度强度比极端最低温度大,平均超出了1.5℃,而极端降水平均强度为30.3 mm,都在20世纪70年代最小,70年代是转折期;50年代的极端气候事件(温度和降水)最为严重,其次是90年代,70年代的严重度最轻;极端降水频次变化不明显,极端最高温度事件可以由夏季平均最高温度的变化预测,有不显著的增多趋势,而极端最低温度事件可以用冬季平均日较差温度的变化预测,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有显著减少的趋势。
杜海波吴正方张娜宗盛伟孟祥君
关键词:极端温度极端降水
近50a东北地区冷冬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2014年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暖冬等级》,对单站、区域冷冬进行了定义和等级划分,并自定义了冷冬强度及冷冬严重度指数.在此基础上,利用1961—2010年东北地区90个气象观测站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东北地区1961—2010年冷冬事件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61-2010年东北各站冬季均表现出增温的趋势,增温的幅度为每10年0.02℃~0.94℃,在区域上由西往东增温幅度逐渐变大.就整个东北地区而言,近50a冬季平均气温呈显著的上升趋势,为每10年0.55℃.东北地区各站冷冬发生的频率为30%~48%,总体的变化趋势为从东南往西北再向东北逐渐降低.近50a东北地区各站点冷冬强度为1.18~2.20,但冷冬强度的分布较为复杂,没有明显的空间格局;各站点冷冬严重度为0.22~0.68,其分布大致为从东南往西北再向东北逐渐减弱.近50a东北地区冷冬指数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线性趋势为每10年-10.47%,通过了95%的显著性检验.LaNina现象的发生可能对东北地区出现冷冬的影响不大,而北极涛动的负异常可能是东北地区发生冷冬事件的主要原因.
王雷吴正方杜海波宗盛伟
关键词:冷冬
2000—2013年东北三省城乡居民膳食水足迹研究
2015年
研究居民膳食水足迹消耗对区域水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2000—2013年我国东北三省城乡居民膳食水足迹量化,探讨了东北三省城乡居民膳食水足迹时空变化特征及城乡差异。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城镇居民年人均膳食水足迹呈上升趋势,农村则有下降势头;城镇居民肉类和油脂类水足迹所占比重较大,而农村居民粮食水足迹则占绝对比重,且城乡均呈现出粮食水足迹比重缓慢下降、油脂和肉类略有上升的趋势;城乡居民膳食水足迹空间布局为"中高、北低",哈尔滨市达最大值。
侯希明唐珍珍秦丽杰
关键词:水足迹水资源保护东北三省
Effective Seed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an Upward Shift Species in Alpine Tundra of Changbai Mountains被引量:1
2016年
The vegetation of alpine tundra in the Changbai Mountains has experienced great changes in recent decades. Narrowleaf small reed(Deyeuxia angustifolia), a perennial herb from the birch forest zone had crossed the tree line and invaded into the alpine tundra zone. To reveal the driven mechanism of D. angustifolia invasion,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figure out the effective seed distribution pattern, which could tell us where the potential risk regions are and help us to interpret the invasion process. In this study, we focus on the locations of the seeds in the soil layer and mean to characterize the effective seed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D. angustifoli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and the effective seed distribution pattern was also assessed by redundancy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seeds of D. angustifolia spread in the alpine tundra with a considerable number(mean value of 322 per m2). They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low elevation areas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slope positions. Effective seed number(ESN) occurrences of D. angustifolia were different in various plant communities. Plant communities with lower canopy cover tended to have more seeds of D. angustifolia. Our research indicated reliable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 on the extent to which habitats are susceptible to invasion.
ZONG ShengweiXU JiaweiEckart DEGEWU ZhengfangHE Hongshi
近50年来吉林西部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特征被引量:33
2014年
根据吉林省西部地区6个具有代表性的气象站1961-2010年间的逐日气温、降水数据,运用趋势分析、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检验等统计方法,对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近50年来,吉林西部半干旱区气温存在明显的增温趋势,以冬季气温升幅最大;降水则呈现减少趋势,夏季表现尤为明显。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气温、降水的变化趋势存在差异,年平均气温主要有5a左右,12a左右和30a以上的震荡周期,并在1989年发生突变;年平均降水主要有5a左右,30a左右的震荡周期,年际交替频繁。通过分析干燥度指数,吉林西部半干旱区干燥度指数主要存在6a左右、10a左右和35a左右震荡周期,并在1997-2002年之间发生突变,干燥程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上升趋势不明显,上升幅度自西向东逐渐减小。
神祥金吴正方杜海波
关键词:气候变化突变
吉林市不同收入水平的城市居民膳食水足迹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居民日常的膳食消费与水资源保护、水资源节约息息相关,不同的膳食结构及消费量,其水资源消耗量也不同.探讨居民膳食消费的水足迹,可为制定合理的膳食结构,保护水资源提供依据.通过对吉林市2004—2010年不同收入水平的城市居民膳食水足迹进行量化,探讨了吉林市城市居民膳食水足迹的特征.结果表明:吉林市城市居民的人均膳食水足迹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升高,不同收入人群的膳食水足迹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而且各类膳食水足迹所占的比重也在不断变化.在膳食水足迹中,不同收入人群的粮食、食用植物油、猪肉、牛肉的水足迹均较高,占膳食水足迹比重的60%左右.不同收入人群膳食水足迹的差距在逐渐缩小.
秦丽杰梅婷
关键词:水足迹水资源保护
长白山高山苔原带植物群落、土壤、游径侵蚀对践踏干扰的响应被引量:4
2012年
长白山苔原带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对践踏干扰具有极强的敏感性。以长白山西坡核心景区的苔原带为对象,采取野外样方调查法和实验室分析法,探讨苔原带游径的植物群落、土壤、游径侵蚀等对践踏干扰的响应。结果表明:苔原带游径植物个体数量和种类随践踏干扰程度的加重而减少,其减少程度要大于草原、森林等植被;践踏干扰造成群落多样性减少,均匀度下降,而物种优势度则不同于其他群落,规律性不明显。中重度践踏干扰使土壤理化性质发生剧烈变化,密度变大,孔隙度变小,紧实度增强。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含量降低,而有效磷、有效钾和pH值升高,且重度干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程度大。践踏加重了土壤的侵蚀,使游径变宽变深。
王洪桥吴正方孟祥君杜海波
1961-2010年东北地区寒潮活动的时空特征分析被引量:26
2013年
利用东北地区90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逐日平均温度和最低温度数据,分析东北地区寒潮发生时空规律,包括寒潮、强寒潮、特强寒潮的空间分布、趋势分析、M-K检验和Morelet小波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三种类型寒潮发生频次存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较大,低海拔和平原区较小"的特征;三种类型寒潮发生频次空间差异较大,从多到少依次是寒潮、强寒潮、特强寒潮;三种类型寒潮在上世纪70年代发生突变,在70年代后都呈现减弱的趋势,并在80年代中期达到0.05的显著水平;三种类型寒潮都呈现一个短周期特征,但特强寒潮中周期特征不明显;三种类型寒潮变化趋势空间差异明显,高海拔地区减弱趋势较大,但只有少数站点趋势明显。
孟祥君吴正方杜海波王雷
关键词:寒潮
京津冀鲁豫地区空气质量变化特征及其气象驱动因素研究被引量:9
2018年
利用2013—2016年京津冀鲁豫地区多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指数(AQI)和同期气象要素观测资料,分析空气质量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京津冀鲁豫地区2013—2016年AQI均值为116,总体属轻度污染,空气质量需得到重视;空气质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和空间差异,冬季空气质量最差、春秋季次之、夏季最好;空间分布上,以石家庄市、邢台市为中心的集中分布区为AQI高值区,空气质量最差,山东省东部沿海地区为AQI低值区,空气质量最好;总体看来,2013—2016年AQI年均值逐步降低,表明空气质量正在逐步改善,这可能与政府实施的保护空气质量的相关措施有关;AQI与气象要素间有明显的相关关系,风速越大、气压越低、温度越高,空气质量越好。不同季节影响空气质量的主导气象因子不同,春季对AQI变异解释度最大的气象要素为平均气温,夏季为平均气压,秋、冬季为平均风速。
李思其杜海波吴正方郭湘宇杨岳高雅芳马爽
关键词:空气质量指数气象要素
吉林省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与优化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是旅游资源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是区域旅游发展状态及潜力的重要指示器。运用数理统计和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方法,对2010年吉林省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探讨景区空间结构优化策略。结果表明:吉林省A级旅游景区密度呈现东西弱、中部强的"哑铃型"的空间特征;A级景区在空间上因资源禀赋和交通节点等因素的驱动,形成6个集聚区。集聚区空间分布不平衡,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笔者认为旅游景区空间应采取"一心"、"四域"、"五轴"的发展策略。
孟祥君王洪桥杜海波
关键词:空间结构旅游景区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