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D19B02)

作品数:38 被引量:128H指数:7
相关作者:郝海生赵学明朱化彬秦彤王栋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河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7篇农业科学
  • 6篇生物学

主题

  • 11篇卵母细胞
  • 10篇绵羊
  • 7篇细胞
  • 6篇胚胎
  • 6篇绵羊卵母细胞
  • 6篇精原干细胞
  • 6篇干细胞
  • 5篇体外
  • 5篇体外成熟
  • 5篇母细胞
  • 5篇精子
  • 5篇基因
  • 4篇性状
  • 4篇受精
  • 4篇受体
  • 4篇体外受精
  • 4篇奶牛
  • 3篇蛋白
  • 3篇子宫
  • 3篇卵母细胞成熟

机构

  • 17篇中国农业科学...
  • 14篇河北农业大学
  • 6篇南京农业大学
  • 4篇吉林农业大学
  • 3篇广西大学
  • 3篇乌兰察布职业...
  • 2篇吉林大学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河北省畜牧兽...
  • 2篇北京安伯胚胎...
  • 2篇北京市畜牧兽...
  • 2篇河北天和肉牛...
  • 1篇河北北方学院
  • 1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山东省农业科...
  • 1篇江苏省农业科...
  • 1篇新疆畜牧科学...
  • 1篇河北省畜牧良...
  • 1篇中山大学孙逸...

作者

  • 16篇郝海生
  • 15篇赵学明
  • 15篇朱化彬
  • 14篇秦彤
  • 13篇王栋
  • 10篇田树军
  • 8篇温兵强
  • 7篇杜卫华
  • 7篇李俊杰
  • 7篇孙树春
  • 7篇祁昕
  • 6篇刘岩
  • 5篇杭苏琴
  • 5篇胡媛媛
  • 4篇常庆玲
  • 4篇刘玲
  • 4篇张艳普
  • 4篇王琛
  • 4篇蔡文涛
  • 4篇陈晓丽

传媒

  • 8篇中国畜牧杂志
  • 6篇畜牧兽医学报
  • 4篇中国畜牧兽医
  • 4篇中国畜牧兽医...
  • 3篇黑龙江畜牧兽...
  • 3篇中国生物工程...
  • 2篇中国兽医学报
  • 2篇畜牧与兽医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黑龙江动物繁...
  • 1篇遗传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生命的化学
  • 1篇中国兽医科学
  • 1篇Journa...
  • 1篇中国草食动物...

年份

  • 1篇2017
  • 4篇2016
  • 9篇2014
  • 9篇2013
  • 18篇2012
  • 4篇2011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免疫抑制素在提高动物繁殖性能方面的应用前景
主要由性腺分泌的抑制素,对于动物的性腺发育和繁殖活动具有双重的抑制性调控作用,其一是抑制垂体FSH分泌的中枢性抑制作用,其二是直接作用于卵泡的颗粒细胞或睾丸的支持细胞,降低这些细胞对FSH反应性的外周或局部抑制调控作用。...
施振旦王公金于建宁
关键词:繁殖性能抑制素产仔数
FSH对绵羊卵母细胞体外发育能力的影响被引量:3
2013年
为了探讨绵羊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过程中促卵泡素(FSH)的适宜添加量,试验将FSH分为0.01,0.02,0.03 IU/mL 3个浓度梯度,用于绵羊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与体外受精,统计第一极体排出率、卵裂率和囊胚率。结果表明:不同浓度FSH对第一极体排出率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体外受精后以0.02 IU/mL组效果最好,卵裂率显著高于0.03 IU/mL组(P<0.05),但与0.01 IU/mL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0.02 IU/mL组囊胚率与其他2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
赵驻军李瑞岐莫显红
关键词: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体外受精绵羊
NGF对输卵管黏膜上皮细胞促性腺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2013年
本研究以牛输卵管黏膜上皮细胞为研究对象,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NGF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K252α对输卵管粘膜上皮细胞膜促性腺激素受体FSHR和LHRmRNA表达的影响。添加30、60、100μg/L NGF可以显著增加FSHR mRNA的表达,添加30和60μg/L的NGF同样增加LHR mRNA的表达。添加抑制剂K252α后,LHR和FSHR的表达量均比对照组显著下降。该结果说明NGF可以通过其受体调节输卵管黏膜上皮细胞促性腺激素受体FSHR和LHR的表达。
刘立文马永和李万宏王春强周虚
关键词:输卵管神经营养因子
便携式CO_2培养箱保存绵羊卵母细胞及胚胎的效果研究
2013年
检验LEC960G型便携式CO2培养箱保存绵羊卵母细胞及胚胎的效果。卵母细胞及胚胎始终在标准CO2培养箱中培养作为对照(Ⅰ组),卵母细胞或胚胎在便携式CO2培养箱中分别保存4 h作为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比较各组间卵母细胞的成熟效果及胚胎发育能力。结果表明:Ⅰ组与Ⅱ、Ⅲ组卵母细胞在成熟率(92.75%、92.37%、92.96%)、卵裂率(91.83%、91.33%、89.80%)、囊胚率(28.39%、33.18%、25.01%)、孵化囊胚率(25.22%、18.33%、18.84%)及囊胚细胞数目(124.00、120.33、119.00)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LEC960G型便携式CO2培养箱保存绵羊卵母细胞或早期胚胎4 h,并不会降低其后续发育能力。
祁昕田树军常庆玲蔡文涛李俊杰孙树春
关键词:卵母细胞胚胎绵羊
核移植方法和维生素C影响绵羊克隆胚胎体外发育
2014年
旨在研究绵羊体细胞核移植过程中,不同核移植方法及胚胎培养液中添加维生素C对绵羊克隆胚胎生产效率的影响,为优化绵羊体细胞克隆技术体系提供试验依据。用屠宰场采集的绵羊卵巢为试验材料,经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后进行核移植操作,采用微电极融合、无透明带克隆与显微注射等核移植方法,比较胚胎构建效率,利用绵羊孤雌胚胎摸索发育液中添加维生素C最适浓度,将该浓度用于克隆胚胎体外培养,统计胚胎发育情况。结果表明:采用25V微电极融合法融合率显著高于平行电极融合法(P<0.05),但与30V电压差异不显著。25V电压微电极融合法死卵率显著低于30V融合法(P<0.05);无透明带构建克隆胚胎的桑椹胚率显著高于显微注射法(P<0.05),但囊胚率差异不显著(P>0.05);胚胎培养液中添加50μmol·L-1维生素C显著提高了孤雌激活与体细胞克隆胚胎囊胚率(P<0.05)。综上所述,微电极融合法可显著提高绵羊体细胞核移植融合效率,无透明带构建方法不能显著提高克隆胚胎囊胚率,胚胎培养液中添加50μmol·L-1维生素C可显著提高绵羊克隆胚胎囊胚率。
闵江涛杜卫华赵学明郝海生杭苏琴朱化彬
关键词:克隆绵羊体细胞核移植
和牛体外胚胎生产初探
2013年
研究了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后卵丘细胞脱除程度和受精前精卵比对和牛体外受精效率的影响。结果:卵母细胞周围卵丘细胞部分脱除,卵裂率(66.3%)显著性高于不脱除组(47.5%)(P<0.05),囊胚率(20.8%)与不脱除组(15.8%)无显著性差异(P>0.05);以1×106个/mL精子密度,100μL受精滴中分别移入20,30和40个卵母细胞进行受精,精卵比在2 500~5 000∶1的卵裂率(65.0%、59.3%、57.5%)和囊胚率(19.2%、20.2%、26.1%)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毕江华冯春涛朱化彬孙业清余文莉
关键词:和牛体外受精卵裂率囊胚率
胚胎分割技术在肉牛繁育中的研究与应用被引量:7
2011年
本试验采用弗莱维赫肉牛和日本和牛作为供体,本地黄牛为受体,进行同期发情和超数排卵,共得到可用胚胎234枚,分为4个处理:新鲜全胚113枚、新鲜双半胚55枚、冷冻全胚56枚和冷冻双半胚10枚,进行移植。结果表明,新鲜双半胚的妊娠率为65.45%,略高于新鲜全胚移植的妊娠率(63.72%),差异不显著(P>0.05)。冷冻双半胚产犊率为20.00%,低于冷冻全胚移植的妊娠率(39.29%),差异不显著(P>0.05),而冷冻组的妊娠率均显著低于新鲜组(P<0.05)。新鲜双半胚的产犊率为95.56%,双犊率为35.55%,犊牛存活率为72.09%。新鲜全胚组的产犊率为63.16%,显著低于新鲜双半胚组(P<0.05),但犊牛存活率却显著高于新鲜半胚组(90.00%和72.09%)(P<0.05)。此外,全胚与双半胚移植后产生的犊牛初生重之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
裴燕冯春涛周艳华朱士恩余文莉
关键词:胚胎分割移植妊娠率产犊率初生重
胚胎移植技术在扩繁德系西门塔尔牛核心群中的应用被引量:7
2011年
13头德系西门塔尔供体牛连续4次重复超排,生产胚胎654枚(头均50.31枚),可用胚胎335枚(头均25.77枚);4次冲胚的平均回收胚数,可用胚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移植受体牛278头次(鲜胚移植115头,冻胚移植118头,双半胚移植45头),妊娠率55.04%(153/278),共获得犊牛137头。其中,鲜双半胚和鲜胚移植妊娠率显著高于冻胚(64.44%,60.87%vs45.76%)(P<0.05)。45枚鲜胚二分后移植到45头受体牛,29头妊娠,其中11头产双胎,双犊率为37.93%(11/29),存活犊牛29头。
毕江华冯春涛朱士恩余文莉
关键词:重复超排胚胎移植双犊率德系西门塔尔牛
精原干细胞移植及受体制备技术研究进展
2012年
精原干细胞移植为研究精子发生、雄性生殖能力及新型转基因技术奠定了基础。尽管已利用小鼠建立了较成熟的移植技术体系,白消安受体制备法和曲细精管及睾丸网移植法已得到广泛应用,但白消安可导致动物较高的死亡率,局部射线照射和无内源性精子发生受体动物的制备费用较昂贵,热处理受体制备法应用范围较窄且效果不稳定;三种移植方法均对操作有较高的技术要求,曲细精管、睾丸输出管移植需要显微注射装置,而睾丸网移植需要超声仪的辅助。而且,移植效果在不同实验间、物种间差异较大,移植效率有待提高,对移植排斥反应的认识也有待进一步深入。对睾丸结构和精原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建立更简单高效的受体制备和移植的方法。
王琛朱化彬刘玲郝海生赵学明冯荣杜卫华秦彤刘岩黎宗强王栋
关键词:精原干细胞免疫排斥
精原干细胞移植相关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2年
精原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移植等相关技术对于雄性动物不育、精子发生机理的研究及转基因新技术的建立都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小鼠精原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已经研究得较为清晰,并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分离、纯化、培养技术体系,其受体制备和移植技术也较为成熟,但是,技术效率仍然很低。对小鼠精原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分离培养及受体制备与移植方法的分析总结,将对干细胞制备最佳时机的确定、已有精原干细胞分离纯化、培养和受体准备及移植方法的改进提高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今后大型动物的相关研究指明了方向。
刘玲朱化彬王琛郝海生赵学明冯荣杜卫华秦彤刘岩王栋
关键词:精原干细胞纯化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