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BZX003)
- 作品数:18 被引量:73H指数:6
- 相关作者:张亮乔茂林张晓张晓魏宁海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科罗拉多大学苏州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在发展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英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启示
- 2013年
- 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英国马克思主义”在通过发展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方面树立了最值得人们重视的榜样.它的经验表明,要想在发展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首先要能准确认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的批判的方法论本质,其次要有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研究本土问题的自觉意识,最后要能找到“哲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盟”的恰当方式或道路。
- 张亮
-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本土意识
- 《新理性者》、《大学与左派评论》和英国新左派的早期发展被引量:7
- 2013年
- 《新理性者》和《大学与左派评论》是英国新左派早期重要的两份政治刊物。它们具有不同的起源、不同的人员结构和不同的办刊理念。《新理性者》的贡献在于提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为英国新左派的早期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大学与左派评论》则致力于分析当代英国资本主义现实,为英国新左派后来在文化研究、政治学等领域的学术繁荣开辟了道路。
- 张亮
- 关键词:英国新左派
- 英国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学说被引量:11
- 2014年
-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重大理论成果之一就是形成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学说。这在当代受到众多学者的高度重视。就英国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而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或许是影响最大的一条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之所以如此,除了该原理本身的重要性外,关键原因在于:英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大多活跃于历史学、文学批评、文化研究、政治学、
- 张亮
- 关键词: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学说政治经济学批判文学批评
- 如何正确理解斯图亚特·霍尔的“身份”?被引量:9
- 2015年
- 把霍尔种族化,即深描霍尔的"黑"皮肤,把种族"身份"及其觉醒建构为贯穿霍尔作为学者的一生的内在逻辑,是新旧世纪之交人们理解霍尔的主流看法。这种看法的问题在于:没有充分认识霍尔"身份"政治学的适用对象,对此理论进行了不恰当的挪用;没有充分认识霍尔学术研究的介入性质,夸大了个人早期经历对其学术思想发展的影响;存在本质主义的还原论倾向,试图找到一个本质的霍尔或霍尔的本质。正确理解霍尔需要抓住三个关键词:抵抗、开放性和接合,同时回到他所身处其中的社会历史及其流变中去。
- 张亮
- 关键词:英国新左派文化研究
-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及其当代发展——柯林·海伊教授访谈录被引量:8
- 2011年
- 访谈围绕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理论及其遗产、列宁与葛兰西国家理论的异同及思想史效应、"密里本德-普兰查斯之争"的实质与影响、雅索普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及当代地位这四个重大问题展开,勾勒出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当代英国的基本发展线索与理论面貌。
- 张亮
- 关键词:列宁
- 麦金太尔早期的本土化马克思主义探索:历程与归宿被引量:3
- 2014年
- 麦金太尔曾在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过深入研究,多元的文化背景、对伦理始终如一的追求使他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形成了与其他英国新左翼思想家类似的本土化属性,期间经历了走向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研究、反思马克思主义直至远离的阶段性过程。麦金太尔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研究过程具有三个特点,分别是以伦理学研究作为最终主旨的目的性、与本国社会及社会主义实际进展的相关性和在一定程度上与英国新左翼运动整体发展保持的同步性。
- 张晓
- 关键词:麦金太尔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人道主义
- 思想的历程:斯图亚特·霍尔、文化研究以及悬而未决的文化与“非文化”的关系问题被引量:8
- 2015年
- 斯图亚特·霍尔几乎就是文化研究的同义词。通过回顾霍尔的思想历程,可以大致把握文化研究的发展蓝图:先是从文化主义到结构主义、再从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到后结构主义,最终一路发展来到了后马克思主义。霍尔的思想历程展现了文化研究试图解决文化反映论问题的不懈努力,而本文最终认同霍尔这种放弃文化唯物主义且又旨在超越经济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立论方式。
- 贾妮思.佩克宗益祥
- 关键词:斯图亚特·霍尔文化研究文化
- 斯图亚特·霍尔的撒切尔主义批判被引量:5
- 2014年
- 撒切尔主义批判属于霍尔文化研究的第二个阶段。本文首先揭示了霍尔从媒介批判转向政治批判过程中撒切尔主义批判的思想与现实的双重语境,进而阐明了在霍尔一贯保持的只是使用理论而不生产理论的思想特色下,其对撒切尔主义进行分析时所使用的葛兰西霸权理论研究方法的生成过程,最后论述了其在该方法论视角下的研究成果,即霍尔所认为的撒切尔主义是一种通过一系列经济、政治和文化战略打碎原有历史主体集团以构建新历史主体集团的霸权。
- 乔茂林
- 关键词:撒切尔主义霸权理论
- 斯图亚特·霍尔与英国文化研究的形成:流散叙事被引量:1
- 2014年
- 学界一般将英国文化研究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定位于英国本土,尤其是定位于英国工人阶级文化。本文通过对霍尔的个人移民经历和学术背景的考察,试图提供另一种理解英国文化研究的视角。作者认为,霍尔的移民经历和学术背景使他在理解和建构任何理论之前就清楚地知道,身份是一个从一开始就被嵌入到意识当中的符号特征。20世纪50年代,牛津大学的生活强化了霍尔的这种经历,而新左翼的崛起更是促使他对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进行了独到的分析。70年代,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对葛兰西霸权理论范式的使用,也得益于霍尔较少被英国本土文化束缚的移民经历。霍尔在80年代对撒切尔主义的分析和90年代对英国身份的反思,同样可见其移民经历的身影。
- 塔尼亚.刘易斯冯行李媛媛
- 关键词:斯图亚特·霍尔文化研究英国文化文化身份
- 作为文化政治学的公共教育学:斯图尔特·霍尔与文化的“危机”
- 2014年
- 斯图亚特·霍尔提供了一套可以拓展公共教育学概念的理论框架,藉此可以将教育置于理解政治主体的核心地位,并在任何行之有效的社会变革理论之中彰显公共教育学和文化政治学的首要价值。霍尔的研究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他强调了教育对文化研究实践本身的重要意义,而且还因为他从理论和政治两个层面回应了近年来学界对文化政治学的诸多非难。此类非难横跨当下意识形态的界线,包括诸如哈罗德·布鲁姆、理查德·罗蒂、托德·吉特林等政治立场各异的理论家。
- 亨利.吉鲁刘焱祖亚伟
- 关键词:公共教育文化政治学高等教育公共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