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2013BAD07B13)

作品数:7 被引量:58H指数:4
相关作者:周华强王敬东何艳郭长春李娜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省农村科技发展中心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四川省软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主题

  • 2篇氮素
  • 2篇氮素吸收
  • 2篇氮素吸收利用
  • 2篇氮效率
  • 2篇育种
  • 2篇杂交
  • 2篇水氮管理
  • 2篇水稻
  • 2篇根系
  • 1篇氮肥
  • 1篇氮肥利用
  • 1篇氮肥利用率
  • 1篇稻种
  • 1篇性状
  • 1篇优质稻
  • 1篇优质杂交
  • 1篇优质杂交中稻
  • 1篇育种攻关
  • 1篇杂交稻
  • 1篇杂交稻种

机构

  • 3篇四川省农村科...
  • 2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西南科技大学
  • 1篇四川省农业科...

作者

  • 3篇王敬东
  • 3篇周华强
  • 2篇蒋明金
  • 2篇冯文帅
  • 2篇孙永健
  • 2篇代邹
  • 2篇徐徽
  • 2篇马均
  • 2篇杨志远
  • 2篇汪继红
  • 2篇李娜
  • 2篇刘长柱
  • 2篇郭长春
  • 2篇何艳
  • 1篇朱永川
  • 1篇严建华
  • 1篇吴霞
  • 1篇熊洪
  • 1篇刘茂
  • 1篇蒋鹏

传媒

  • 2篇中国科技论坛
  • 1篇种子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土壤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科技管理研究

年份

  • 3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不同氮效率水稻根系形态和氮素吸收利用与产量的关系被引量:20
2017年
【目的】探究不同氮效率水稻根系形态和氮素吸收利用与产量关系的规律,明确水稻高产根系形态特征,提出相应的水氮优化管理措施。【方法】2013年以氮高效品种川农优498和氮低效品种川优6203为试验材料,进行不同穗肥运筹比例的裂区试验;2014年以相同试验材料进行穴苗数和促花肥、保花肥配比的裂裂区试验;2015年以氮高效品种德香4103和氮低效品种宜香3724为试验材料,进行水分管理方式和氮肥施用模式的裂裂区试验;分别以上述3个大田试验获得的产量、根系形态及氮素吸收利用相关指标为样本,通过计算方差膨胀因子诊断变量间存在的多重共线性关系。在多重共线性严重的情况下,运用岭回归分析研究根系形态、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基于这些关系在年度间的重演性,确定其中普遍存在的共性规律。【结果】(1)氮高效品种拔节期、抽穗期及成熟期的氮素积累量、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干物重与产量岭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范围分别为0.0219—0.3961、0.0452—0.1379和0.0914—0.6694,氮低效品种分别为0.0084—0.6190、0.1224—0.4341和0.0818—0.4881,产量与氮素吸收利用的关系年度间重演性较差,无明显共性规律;以根干重、不定根数量、长度、表面积、体积、粗分枝根长度、表面积、体积以及细分枝根长度、表面积、体积11项根系形态指标为自变量,氮素积累量、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干物重三者分别为因变量进行岭回归分析,氮高效品种的回归方程决定系数范围分别为0.0527—0.2728、0.0653—0.3139和0.0714—0.3158,氮低效品种分别为0.0607—0.5040、0.0555—0.4411和0.0724—0.5449,氮素吸收利用与根系形态的关系规律年度间存在较大差异;2013—2015年,氮高效和氮低效品种抽穗期根系形态与产量岭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均超过0.8,P<0.001,表明抽穗期根系形态对产量具有�
李娜杨志远代邹孙永健徐徽何艳严田蓉蒋明金郭长春王春雨马均
关键词:氮效率水稻根系形态
杂交稻种子浮水实粒萌发特性及成株生产力研究
2014年
以冈优188、宜香2079、富优4号为材料进行试验,通过与沉水粒比较,探索各品种浮水实粒的萌发成苗特性以及成株产量性状表现。结果表明,浮水实粒的发芽率、成苗率、成秧率均低于沉水粒,且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秧苗素质与成株各产量性状基本不存在籽粒类型的差异。因此,浮水粒的成株具有与沉水粒相当的生产潜力,生产上可适当利用该部分种子。
姚红琼陶诗顺吴霞钟昀
关键词:杂交稻种子萌发特性生产力
构建商业化育种新机制的战略思考被引量:18
2016年
中国商业化育种机制亟需解决"三大矛盾"(公益育种惯性与商业育种趋势的矛盾、育种目标论文导向与市场导向的矛盾、主体政策先行与配套政策滞后的矛盾),核心是推进事业单位去行政化改革,完善种子企业兼并重组、激励育种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加快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等配套政策,并从育种战略、经费投入、要素合作、环节分工、人才评价、资源共享等方面建立商业化育种新机制。
周华强邹弈星刘长柱王敬东严建华
关键词:商业化育种
深化政府种业科研项目管理改革——以四川农畜育种攻关科技专项为例被引量:4
2016年
以"四川省农作物及畜禽育种攻关科技专项"(以下简称育种攻关专项)为例,基于国家科技体制改革与国家生物种业发展战略的视角,提出政府种业科研项目管理改革的措施,既为四川"十三五"育种攻关专项的顶层设计提供参考,又为国家及省市设置、管理生物种业科技专项提供借鉴。剖析认为育种攻关专项存在商业化育种战略定位缺失、组织管理机构不符合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整体取向、行政管理低效、绩效评价指标过于主观等问题,提出应按照"市场主导、协同攻关、三产融合、人才驱动"的思路深化改革,重点推进"构建专业化管理机构、建立市场配置科技资源机制、强化产学研协同攻关"等改革措施。
周华强王敬东刘长柱汪继红冯文帅
关键词:育种
四川粮食生产的科技挑战及对策被引量:4
2015年
本文对比分析了2003—2012年31省粮食统计数据,认为四川粮食生产的基础性指标(种植总面积与粮食总产)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但是粮食生产的发展性指标在粮食主产区及西部地区已经没有比较优势:粮食种植面积与产量占全国的比重逐年下降,粮食种植面积与产量的增量与增速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粮食单产仅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分析了四川土、水、肥、药、机、人、灾、钱等各粮食生产要素的科技问题,认为四川粮食生产面临耕地面积刚性减少、耕地质量下降、农民种粮效益低下、乡村劳动力不断减少、自然灾害严重、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等科技挑战。
周华强王敬东冯文帅汪继红
水氮管理对不同氮效率水稻根系性状、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4
2017年
【目的】探究水氮管理措施对不同氮效率水稻根系构型、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以及根系性状特征与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关系。【方法】试验采用三因素裂裂区设计,主区为2个不同氮效率水稻品种德香4103(氮高效型)和宜香3724(氮低效型),裂区设置"常规灌溉"和"控制性交替灌溉"2种水分管理方式,裂裂区为SPAD指导施肥、优化施肥以及农民习惯施肥3种施氮模式,运用岭回归分析方法探究根系构型与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关系。【结果】水稻抽穗期根系性状、产量、每穗粒数、千粒重及总颖花量均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氮高效品种德香4103每穗粒数多,群体库容量大,产量较氮低效品种宜香3724高0.24%~11.31%;控制性交替灌溉有利于水稻千粒重的增长,常规灌溉则对水稻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及群体颖花量提高更为有利;SPAD指导施肥和优化施肥处理能够提高水稻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扩大群体颖花量以保证其对农民习惯施肥的产量优势;由于水氮互作效应的存在,控制性交替灌溉下施氮处理与空白处理水稻千粒重的差距比常规灌溉的大幅降低,使得控制性交替灌溉下施用氮肥的增产效果更佳。德香4103的氮肥生理利用率较宜香3724平均高8.69%,常规灌溉下水稻氮积累量较高,控制性交替灌溉下氮肥回收率、农学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均较优;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相比,SPAD指导施肥与优化施肥模式更有利于水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提高。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水稻根系构型与产量岭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范围为0.4198~0.9028,其中,抽穗期根系性状与产量关系最为密切,氮高效和氮低效品种的决定系数均超过0.9。在拔节期,水稻细分枝根长对产量影响最大;在抽穗期,氮高效和氮低效品种存在差异,前者是粗分枝根长,后者是细分枝根表面积对产量影响最大;在成熟期,不�
李娜杨志远代邹孙永健徐徽何艳蒋明金严田蓉郭长春马均
关键词:水氮管理水稻氮效率根系构型
水氮管理对优质杂交中稻旌优127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被引量:1
2017年
为充分发挥优质稻的产量潜力并实现水氮资源的高效利用,以优质杂交中稻旌优127为材料,在大田环境下研究管水方式(W)、施氮量(N)和施氮方式(D)及其互作对水稻产量、穗粒结构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管水方式(W)、施氮量(N)、管水方式(D)与施氮方式互作(W×D)、管水方式与施氮量互作(W×N)、施氮量与施氮方式互作(N×D)以及三者互作(W×N×D)间对旌优127产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施氮方式(D)对产量的影响接近显著水平(P=0.050 5),旌优127产量在不同施氮量下均以浅湿管水且氮肥后移时产量最高。管水方式(W)、施氮量(N)、施氮方式(D)及其互作对水稻穗粒结构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通径分析表明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为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其次是穗粒数。除施氮方式(D)、管水方式与施氮量互作(W×N)外的其他因子及其互作对氮肥农学利用率有显著影响;浅湿管水处理氮肥农学利用率显著低于常规管水处理;在浅湿管水下,氮肥后移时水稻氮肥农学利用效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显著降低,常规施氮时差异较小;在常规管水下则相反。除施氮方式(D)外的其他因子及其互作对氮肥偏生产力有显著影响;浅湿管水处理氮肥偏生产力显著高于常规管水处理;氮肥偏生产力在不同的管水方式下均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降低。浅湿管水,施氮100 kg/hm2,最高苗期适量施用穗肥是试验所在生态区最佳的水氮管理方式。
张林徐富贤熊洪蒋鹏周兴兵朱永川刘茂郭晓艺
关键词:优质稻水氮管理氮肥利用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