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10JJDXLX002)

作品数:26 被引量:280H指数:10
相关作者:寇彧傅鑫媛张梦圆余俊宣张庆鹏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石家庄市第十二中学河南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社会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哲学宗教
  • 7篇经济管理
  • 7篇社会学
  • 7篇文化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1篇社会
  • 10篇亲社会
  • 8篇社会行为
  • 8篇亲社会行为
  • 5篇少年
  • 5篇青少年
  • 3篇自我
  • 3篇儿童
  • 3篇儿童青少年
  • 2篇大学生
  • 2篇道德
  • 2篇动机
  • 2篇教育
  • 2篇公平
  • 2篇腐败
  • 2篇干预
  • 1篇道德内容
  • 1篇道观
  • 1篇动机作用
  • 1篇心理

机构

  • 25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广州大学
  • 1篇河南中医药大...
  • 1篇辽宁科技大学
  • 1篇辽宁师范大学
  • 1篇中南民族大学
  • 1篇东方教育科技...
  • 1篇北京市朝阳区...
  • 1篇应用实验心理...
  • 1篇石家庄市第十...

作者

  • 25篇寇彧
  • 5篇傅鑫媛
  • 4篇余俊宣
  • 4篇张兰鸽
  • 4篇张庆鹏
  • 3篇黄殷
  • 3篇张梦圆
  • 2篇伍俊辉
  • 2篇白宝玉
  • 2篇黄玉
  • 2篇杨晶
  • 2篇黄慧
  • 2篇王锦
  • 2篇黎洁
  • 2篇苑明亮
  • 1篇冯姬
  • 1篇李贞
  • 1篇杨莹
  • 1篇田启瑞
  • 1篇姬旺华

传媒

  • 6篇心理科学进展
  • 5篇心理发展与教...
  • 5篇中国教师
  • 2篇教育研究与实...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心理学报
  • 1篇北京社会科学
  • 1篇社会学研究
  • 1篇中国健康心理...
  • 1篇中国社会心理...

年份

  • 5篇2016
  • 5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11篇2012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小学生发展观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2012年
世间万物总是处在发展变化之中的。“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成语也警示我们,采用发展变化的视角看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发展观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形成“人是可以改变”的观念,“。让学生以动态、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自己、他人和生活事件。正处于成长期的儿童和青少年,
黄慧张兰鸽白宝玉寇彧
关键词:学生发展观教育刻舟求剑青少年成长期
亲社会互动中的幸福感:自主性的作用被引量:31
2015年
亲社会行为是人际互动中对他人、群体及社会有益的积极行为,是个体获得幸福感的重要途径。但只有满足个体自主性需要的亲社会行为才能提升亲社会互动中的行为实施者、行为接受者及旁观者的幸福感,促进个体间积极的人际关系。行为实施者通过自主动机增加幸福感;行为接受者一方面因接受实施者自主的亲社会恩惠而产生感恩之情,另一方面因自身自主性需要得到满足而获得幸福感;旁观者作为潜在的实施者和接受者,通过观察施-受双方的积极行为和感受,参与亲社会行为的传递。
杨莹寇彧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幸福感自主性旁观者
城市中年子女赡养的孝道行为标准与观念被引量:21
2014年
通过访谈和实验研究发现,城市中年子女将同龄人中多数人的赡养孝行视为孝行标准。他们认为选择机构养老方式赡养父母的孝行水平较低,需要采用补偿视角和获益视角的努力获取与同龄人横向比较的心理平衡,通过降低自己的未来孝道期待获取纵向上的代际互惠平衡。这些人当前感知的孝行标准虽然较高,但预期孝行标准则呈下降趋势,于是其赡养老人的行为意愿、相关情感和认知评价都会通过接受机构养老来使孝道观发生变化。
李琬予寇彧李贞
关键词:赡养孝道观
中小学情绪胜任力干预的实践与思考被引量:1
2012年
情绪胜任力指个体表达和释放自己内心情感的能力[1]。它是一种有建设性地识别、解释和回应自己和他人情绪的重要社会技能,包含个体有效并成功主导和表达情绪的能力,以及对环境的适应和协调能力[2]。情绪胜任力干预对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直接和间接的促进作用,因此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情绪胜任力干预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情绪胜任力,为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带来积极的改变。情绪胜任力干预项目PATHS的实施结果表明,相比于未接受干预的学生,接受干预的学生成功识别的情绪词汇量提高了68%,攻击性行为减少了32%,自控行为增加了36%。
黄玉郭羽熙伍俊辉王锦寇彧
关键词:胜任力情绪干预内心情感社会技能
道德自我调节对亲社会倾向的影响及其年龄效应被引量:12
2014年
目的道德自我调节对亲社会倾向的影响及年龄效应。方法 139名初中生和77名大学生,分别随机分为3组,运用不同道德效价的形容词和非道德形容词撰写一篇记叙文。之后填写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量表(PTM),考察其亲社会倾向。结果青少年不道德事件启动组被试的亲社会倾向显著高于道德事件启动组(t=0.56,P<0.01)和对照组的亲社会倾向(t=0.42,P<0.05);成人不道德事件启动组被试的亲社会倾向显著高于对照组(t=0.19,P<0.05),而道德事件启动组的亲社会倾向显著低于对照组(t=-0.18,P<0.05)。结论道德净化效应出现在青年期和成年早期,而道德心理许可效应只出现于成年早期,说明青少年时期是道德自我的发展时期,道德自我成熟于成年早期。
陈亮刘文夏雪张雪
关键词:亲社会倾向年龄效应
大学生在社会困境中的公平决策: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被引量:8
2012年
通过两项研究考查大学生在社会困境中的行为决策及公平感体验,检验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作用,有效被试分别为85名和84名。结果表明:(1)亲社会者比亲自我者更倾向做公平决策;信息对称比不对称条件更促进被试做公平决策;女生比男生更倾向做公平决策。(2)性别在社会价值取向与信息对称性对公平决策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社会价值取向显著影响男生的公平决策,信息对称性显著影响女生的公平决策。(3)社会价值取向显著影响个体对不公平的容忍度,亲社会者更不容忍不公平行为。(4)对于利己的不公平行为,被试都倾向接受,亲社会者并不比亲自我者体验到更强的内疚情绪;对于不利己的不公平行为,被试都倾向拒绝,且产生较强的不公平感及气愤情绪。
洪慧芳寇彧伍俊辉
关键词:社会价值取向信息对称性社会困境大学生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量表的编制与维度的再验证被引量:13
2016年
本研究首先基于青少年认同的利他性、遵规-公益性、关系性、特质性的亲社会行为四维结构模型,编制了包含20道题目的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初测量表,并选取四川580名青少年(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初中生,男生占51.0%)完成初测。接着通过项目分析和因素分析,修改部分题项,形成包含21个题项的亲社会行为正式施测量表。然后选取北京市各区县共4309名青少年(小学高年级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男生占47.6%)完成正式施测。根据测查结果再对量表进行修订,最终得到15题版的青少年亲社会行为量表。对修订后的量表检验信效度,发现:(1)亲社会行为总量表及各分量表信度良好;(2)探索性因素分析认为四因子模型对数据的拟合指标最优,验证性因素分析证明量表的结构效度良好。本研究再次验证了青少年亲社会行为概念表征的四维模型,编制了适合测评我国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量表。
杨莹张梦圆寇彧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青少年量表编制
北京市三类儿童青少年对行贿的认知发展被引量:1
2012年
本研究从北京市抽取三类儿童青少年(北京市户籍儿童青少年、普通学校流动儿童青少年、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青少年)共1046人,采用假设情境问卷,探讨其对行贿的认知发展特点以及影响因素,并比较三类儿童青少年在这些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儿童青少年对行贿基本上能作明确判断,不认同行贿行为,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行贿的认同程度呈现下降趋势。三类儿童青少年在行贿判断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行贿认同上差异显著。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青少年比其他两类儿童青少年更明显地认同行贿行为,这和他们较低的一般公平世界信念、较高的物质主义价值观和较强的被控制的命运观有关。
寇彧傅鑫媛黄殷黄玉王锦张兰鸽张庆鹏冯姬
关键词:行贿儿童青少年
亲社会名声与亲社会行为被引量:9
2016年
亲社会名声是行动者获得的亲社会特质声誉,它有益于行动者的社会适应。行动者首先通过亲社会行为建立亲社会名声,亲社会名声又通过间接互惠和同伴选择过程对行动者产生外在激励作用,通过自我概念对行动者产生内在激励作用,进而促进其亲社会行为。行动者的贫富水平、亲社会行为的公开性、自我获益和宣传方式影响其亲社会名声的获得。未来研究应关注亲社会行为与亲社会名声之间的相互促进过程,探索行动者亲社会行为的代价与获益如何交互影响其亲社会名声;行动者的社会阶层如何通过对人们预期的影响而调节行动者的亲社会名声;亲社会名声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内在机制与边界条件。
苑明亮张梦圆寇彧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
自主定向与依赖定向的群际帮助在动机与后果上的差异被引量:8
2015年
群际帮助指施助者作为某个群体成员对另一群体成员的帮助,分为自主定向和依赖定向的帮助两类。自主定向的群际帮助被施助者求同需要所驱动,提供给受助者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会缩小受助者与施助者之间的差异;而依赖定向的群际帮助被施助者差别化需要所驱动,直接提供给受助者满足需求的物质,会维持甚至扩大受助者与施助者之间的差异并使前者长期依赖后者。
张兰鸽王磊张应兰寇彧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