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12N040)

作品数:5 被引量:7H指数:1
相关作者:任凤芹吴婷婷郭祥超更多>>
相关机构:陕西师范大学西安文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篇德育
  • 1篇幸福观
  • 1篇学校德育
  • 1篇语文
  • 1篇语文课
  • 1篇语文课堂
  • 1篇语文课堂教学
  • 1篇社会
  • 1篇社会学
  • 1篇视域
  • 1篇提问
  • 1篇提问模式
  • 1篇听课
  • 1篇主体间
  • 1篇主体间性
  • 1篇教育
  • 1篇教育社会
  • 1篇教育社会学
  • 1篇课堂
  • 1篇课堂教学

机构

  • 3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西安文理学院

作者

  • 2篇任凤芹
  • 1篇吴婷婷
  • 1篇郭祥超

传媒

  • 1篇教育科学
  • 1篇教育理论与实...
  • 1篇语文建设
  • 1篇中学政治教学...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建构合理的课堂提问模式
2014年
本文从语文课堂教学出发,试图从教育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对在实际课堂提问中的异化类型、可能受到的限制性条件进行分析,进而建构合理的课堂提问模式。
吴婷婷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模式教育社会学课堂提问
学校教育的价值本然:指导学生“可能生活”的建构被引量:6
2013年
学生"可能生活"作为需要教师指导的、学生行动能力可能实现的、现实世界所允许进入的、符合社会主流要求的、个体需要积极主动去筹划和创造的合情合理的生活,是可以、需要而且必须由学校教育来指导的。学校教育当以指导学生"可能生活"的建构为根本,建构一种基于现时生活又超越现时生活的更有价值和意义的美好生活。指导学生建构"可能生活",学校教育必须引导学生体悟生活的意义,形成健全的生活理想、生活信念和价值观;培育学生感受、创造"可能生活"的能力以及关心他人的意识。学校教育指向学生"可能生活"的建构,既是学校教育的价值本然所在,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任凤芹
幸福观视域下学校德育的反思和建构
2012年
从道德和幸福的内在关联来看,当前学校德育存在的若干问题主要表现为感性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幸福观对德育活动的影响,这成为道德教育合理开展必须反思的观念前提。幸福就是自成目的、创造性、给予性的生活方式,这是道德教育应该树立的合理幸福观。在此观念基础上,当前道德教育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领悟生活的意义,形成健全的生活理想、生活信念和价值观;培育学生感受幸福和创造幸福等获得幸福的能力;培育学生关心他人的意识。
郭祥超
关键词:学校德育幸福观
听课中教育理论主体和教育实践主体的主体间性建构被引量:1
2013年
听课中教育理论主体和实践主体的主体间性是指教育理论主体和实践主体平等交往、积极对话、相互理解的主体间关系及在其中生成的教育教学实践主体性。形成教育理论主体和实践主体的主体间关系是提升教育教学实践主体性的重要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主体性的提升是主体间关系形成的实践旨归。作为理性批判主体的"教育理论—实践主体"和"教育实践—理论主体"具备相互转化的自觉意识和形成机制是主体间性建构的条件。建构两类主体的主体间性应遵循身份确认、责任担当、生命成长和适当转化的原则。
任凤芹
关键词:听课主体间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