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1064)

作品数:7 被引量:32H指数:3
相关作者:丁雨龙甘小洪尹增芳于芬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林业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绵阳中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生物学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9篇毛竹
  • 7篇细胞
  • 5篇超微
  • 5篇超微结构
  • 4篇纤维细胞
  • 4篇发育
  • 4篇发育过程
  • 3篇细胞程序性死...
  • 3篇茎秆
  • 3篇ATP酶
  • 3篇程序性死亡
  • 2篇韧皮部
  • 2篇酸性磷酸酶
  • 2篇竹节
  • 2篇纤维发育
  • 2篇磷酸酶
  • 1篇性细胞
  • 1篇植物纤维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研究

机构

  • 10篇南京林业大学
  • 3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四川省绵阳中...

作者

  • 9篇丁雨龙
  • 7篇甘小洪
  • 2篇于芬
  • 2篇尹增芳

传媒

  • 2篇云南植物研究
  • 1篇植物学通报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植物研究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第六届全国植...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5篇200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毛竹茎秆纤维发育的细胞生物学研究
利用常规光镜和电镜制样技术以及ATP酶(ATPase)与酸性磷酸酶(AcPase)的超微细胞化学定位方法,从发育解剖学、超微结构和细胞化学角度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茎秆纤维分化和发育过程中的细...
甘小洪丁雨龙
关键词:ATP酶酸性磷酸酶细胞程序性死亡毛竹
文献传递
植物纤维的发生发育研究进展
2006年
植物纤维的形态和结构影响着纤维植物的结构与性质,与纤维植物的利用密切相关.本文从植物纤维发生发育的研究系统、研究技术和方法以及近年的研究进展方面进行了回顾,并对以后的研究重点提出了初步的构想以供商榷.
甘小洪丁雨龙张洪忠
关键词:植物纤维发育
毛竹茎秆纤维细胞发育过程中ATP酶的超微细胞化学定位研究被引量:15
2004年
采用磷酸铅沉淀技术 ,对毛竹茎秆纤维细胞发育过程中的ATP酶进行了超微细胞化学定位研究。在初生壁形成时期 ,大量的ATP酶的活性产物沉积在质膜、质膜内陷、运输小泡、胞间连丝等膜体系以及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上 ;在次生壁形成的初期 ,ATP酶在多泡小体和裂解的液泡膜上出现 ,凝聚并边缘化的染色质上仍然具有ATP酶活性 ;随着次生壁的逐渐加厚 ,在前四年中持续存在具有ATP酶活性的质膜内陷结构 ,以后消失 ;而在六年生纤维细胞的质膜、运输小泡、纹孔、胞间连丝和凝聚化的染色质上仍然发现有明显的ATP酶分布 ,并发现在染色质上ATP酶活性会随着凝聚程度的加深而增强。结果表明 ,ATP酶在毛竹茎秆纤维细胞壁的整个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而纤维细胞的次生壁形成过程是一个由核基因控制的主动的PCD过程 ;并证实毛竹茎秆纤维细胞的发育有别于其它木本植物纤维细胞的发育过程 。
甘小洪丁雨龙尹增芳
关键词:毛竹细胞ATP酶超微结构
毛竹竹节韧皮部发育的细胞化学研究
毛竹以其生物量大、材性好、用途广而成为中国重要的用材竹种。本文利用组织化学与电镜细胞化学技术,在细胞水平及酶化学水平上,研究了毛竹节部韧皮部发育过程中、Ca-ATPase和糖类等物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在竹节韧皮部...
尹增芳丁雨龙于芬甘小洪
关键词:毛竹韧皮部发育细胞化学
文献传递
毛竹“韧皮部结”发育过程中Ca^(2+)-ATP酶的超微定位(英文)被引量:4
2007年
用电镜和细胞化学技术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Carr.)H.De Lehaie]节部韧皮部结"发育过程中Ca2+-ATP酶进行了超微细胞化学定位研究.结果显示:在韧皮部结"形成期,仅细胞质膜和细胞核上具有很高的Ca2+-ATP酶活性;随着韧皮部结"的发育,发育期细胞质膜上的Ca2+-ATP酶活性较形成期有所降低,而细胞核上仍保持较高的Ca2+-ATP酶活性,胞间连丝、运输小泡膜上都具有Ca2+-ATP酶活性;发育后期,液泡膜及内质网上也开始出现Ca2+-ATP酶沉积物;成熟期的韧皮部结"细胞质膜上的Ca2+-ATP酶活性较发育期有所升高,并且在韧皮部结"成熟的过程中,细胞核、内质网、胞间连丝、质体膜和细胞质降解物上始终都有较高的Ca2+-ATP酶活性.实验结果表明韧皮部结"细胞具有活跃的生理代谢以及频繁的共质体运输和信息交流.
于芬丁雨龙尹增芳
关键词:CA^2+-ATP酶毛竹
毛竹茎秆纤维细胞发育过程中的细胞程序性死亡(英文)
2010年
利用TUNEL检测、细胞学及细胞化学方法,对毛竹茎秆纤维细胞发育过程中的细胞程序性死亡进行了研究。在次生壁形成的早期,纤维细胞出现染色质凝聚、细胞器膨胀、液泡膜解体和细胞质泡状化等典型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形态学特征;TUNEL检测反应呈阳性,显示此时的纤维细胞核DNA发生了片段化。此时,在纤维细胞裂解的液泡膜、降解的细胞质和凝聚的染色质上具有ATPase活性。纤维细胞质的Ca2+水平会随着次生壁的形成而逐渐升高,随后Ca2+聚集成块状。在初生壁形成后期,纤维细胞染色质上的酸性磷酸酶(APase)活性增强。随着纤维次生壁的持续增厚,ATPase、酸性磷酸酶和Ca2+将在裂解的细胞质和凝聚的染色质上持续存在多年。结果表明,毛竹茎秆纤维细胞的次生壁形成过程是一个主动自溶的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初生壁形成后期染色质上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强及次生壁形成期胞质Ca2+的聚集,与纤维细胞的程序性死亡密切相关。ATPase,Ca2+和APase参与了纤维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中原生质体的降解。
甘小洪丁雨龙
关键词:纤维细胞毛竹细胞程序性死亡超微结构
一种特殊的长寿细胞:毛竹茎秆纤维细胞(英文)被引量:1
2008年
利用显微和细胞化学方法,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茎秆纤维次生壁形成过程中超微结构变化以及ATP酶、Ca2+-ATPase和酸性磷酸酶的超微细胞化学定位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次生壁形成早期,细胞核具有双层核膜,染色质凝聚,可见大量的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细胞器存在于纤维细胞中;随后,双层核膜消失,细胞器将逐渐解体,多泡体开始出现在纤维细胞的细胞质;随着年龄的增加,纤维细胞壁逐渐增厚,并出现多层结构现象,而运输小泡、细胞膜、胞间连丝和凝聚的染色质将持续存在。在次生壁形成的整个过程中, ATP酶、Ca2+-ATPase和酸性磷酸酶在运输小泡、细胞膜、质膜内陷、胞间连丝和凝聚的染色质中将持续存在。结果表明,毛竹茎秆纤维细胞是一种不同于木本双子叶植物的长寿细胞,纤维原生质体中ATP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持续存在与次生壁的持续增厚密切相关。
甘小洪丁雨龙
关键词:毛竹次生壁超微细胞化学定位超微结构
毛竹茎秆纤维发育过程的超微结构观察被引量:19
2004年
利用透射和扫描电镜观察了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 (Carr.) H. De Lehaie)茎秆纤维发育过程中的超微结构变化。在纤维细胞初生壁形成期,细胞质中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数量有明显的增加,出现大量的由内质网与高尔基体分泌形成的运输小泡,周质微管平行分布于质膜内侧,出现环状片层结构,并在细胞壁与质膜之间出现壁旁体结构。随着次生壁的逐渐形成,细胞质中细胞器逐渐地解体并出现多泡小体;纤维细胞核出现染色质凝聚并边缘化,但在8年生的纤维中可以持续存在;在纤维次生壁形成的整个阶段都存在与周围细胞相联系的胞间连丝和运输小泡;次生壁在前4年加厚明显,以后加厚程度减缓,但可以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并随着加厚出现宽窄交替的多层结构。结果表明,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壁旁体等细胞器与周质微管一起参与了初生壁和次生壁早期的形成;纤维细胞次生壁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漫长的程序性细胞死亡(PCD),而PCD的产物与胞间连丝一起参与了次生壁的形成与加厚;染色质凝聚并边缘化的细胞核与胞间连丝的持续存在,证明毛竹茎秆纤维细胞是一种典型的长寿细胞。
甘小洪丁雨龙
关键词:毛竹发育超微结构程序性细胞死亡
毛竹节部“韧皮结”的发育与Ca2+-ATPase的动态变化
“韧皮结”是原形成层细胞在竹节部所分化形成的一种特殊结构。利用光镜和透射电镜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节部“韧皮结”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学特征及Ca-ATPase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韧皮结”的...
于芬丁雨龙尹增芳
关键词:发育超微结构毛竹
文献传递
毛竹茎竿纤维细胞发育过程中酸性磷酸酶的动态变化(英文)被引量:1
2006年
应用磷酸铅沉淀技术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Carr.)H.De Lehaie)茎竿纤维细胞发育过程中酸性磷酸酶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纤维原始细胞形成期,酸性磷酸酶主要分布于质膜和细胞核染色质上;在初生壁形成早期,酸性磷酸酶主要分布在质膜、液泡和细胞核染色质上,并在质膜上密集分布;随着初生壁的继续形成,质膜上的酸性磷酸酶逐渐减少呈稀疏分布,而细胞核染色质上的酸性磷酸酶逐渐增多呈密集成团分布;随着次生壁的形成,染色质开始凝聚,细胞核染色质上分布的APase活性有所减弱。但随着液泡膜的裂解,在裂解的液泡膜、降解的线粒体和细胞质上具有APase活性。随着次生壁持续增厚,APase在胞间连丝、质膜、质膜内陷结构、运输小泡和凝聚并边缘化的染色质等部位持续多年保持较强的活性。因此,酸性磷酸酶可能是引起纤维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原因之一,不同的酸性磷酸酶同功酶可能分别参与了毛竹茎秆纤维细胞初生壁和次生壁的形成,以及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中原生质体的降解。酸性磷酸酶持续保持较高活性与竹子纤维细胞的长寿特性也密切相关。
甘小洪丁雨龙
关键词:毛竹酸性磷酸酶纤维发育细胞程序性死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