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2010-12)
- 作品数:5 被引量:21H指数:3
- 相关作者:秦炯韩颖张静赵阳李明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浙江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内源性一氧化碳对反复热性惊厥脑损伤大鼠内质网应激PERK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观察内源性血红素加氧酶1(HO-1)/一氧化碳(CO)系统对反复热性惊厥(FS)脑损伤大鼠内质网应激PERK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21日龄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Fs组、Fs+锌原卟啉(ZnPP—IX)组和Fs+血红素(Hemin)组,每组12只;采用反复热水浴法诱导大鼠惊厥,隔日1次,共诱导10次;记录各组大鼠惊厥潜伏期、惊厥强度及惊厥持续时间;双分光光度计法间接测定皮质CO水平;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皮质神经元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各组大鼠皮质中HO—1、GRP78、P—PERK、P-eIF2ct及CHOP蛋白表达。结果Fs组、Fs+ZnPP-Ⅸ组和Fs+Hemin组大鼠惊厥潜伏期、强度及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FS组大鼠大脑皮质CO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增高(P〈0.05),Fs4-ZnPP—IX组较Fs组皮质CO水平明显降低,Fs+Hemin组较Fs组皮质CO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FS组大鼠皮质神经元凋亡细胞数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Fs+ZnPP-Ⅸ组大鼠皮质神经元凋亡较Fs组进一步增多,Fs+Hemin组神经元凋亡较FS组减少。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各组均有HO-1、GRP78、p-PERK、p-elF20t及CHOP蛋白表达,与Fs组比较,Fs+znPP-Ⅸ组HO-1、GRP78蛋白表达减少,P—PERK、P—elF2ct及CHOP蛋白表达增高,而Fs4-Hemin组HO-1、GRP78表达增高,P—PERK、P—eIF2ct及CHOP蛋白表达减少。结论低浓度增加HO-1/CO的表达够减轻反复Fs导致的脑损伤;HO-1/CO可能通过内质网GRP78-PERK-elF20t—CHOP/GADD153通路发挥对反复Fs脑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
- 伊文霞韩颖赵阳张静秦炯
- 关键词:热性惊厥脑损伤一氧化碳血红素加氧酶1内质网应激
-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西罗莫司靶蛋白信号通路与癫(痫)被引量:4
- 2015年
- 磷脂酰肌醇3-激酶(PDK)信号通路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该信号通路下游主要为蛋白激酶B(Akt)及哺乳动物西罗莫司靶蛋白(mTOR).PI3K/Akt/mTOR信号通路广泛存在于各种细胞中,其作为细胞内重要的抗凋亡、促生存的信号通路,在调节细胞生长、增殖、凋亡、存活和迁移中起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该通路参与调控许多重要的细胞进程,并且与肿瘤、肥胖、2型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癫(痫)等病理情况有关.结节性硬化复合物(TSC)1/2或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的突变或环境刺激等可刺激mTOR依赖的蛋白质合成,导致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异常,产生相应临床症状.因此,研究mTOR信号通路在癫(痫)中的作用,探讨干预和治疗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就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结构组成、生理学功能及癫(痫)相关的信息进行阐述.
- 李沁芮秦炯杜军保韩颖金红芳赵阳张静
- 关键词:西罗莫司
- 具有第四脑室肿瘤的新生儿面肌痉挛二例
- 2014年
- 例1女,5岁8个月,主因左侧眼睑与面肌抽动5年余就诊.患儿于生后10余天偶有左眼睑眨动,持续数秒,家长未予重视.1个月后发展为左眼睑眨动伴口角向左上歪斜,左侧面肌抽动,持续数秒,醒睡均有发作,无意识障碍,不伴四肢抽动.发作渐频繁,3个月时间隔2~5 min发作1次,表现为左眼睑、面肌强直性收缩,维持2~10s,严重时伴左侧肢体僵直,当地考虑“癫痫?”未用药.5个月时行脑电图检查,发作间期与发作期均无痫样放电,考虑左侧面肌痉挛为非痫样发作.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示左小脑上脚、中脚团块状占位,病变无强化,考虑错构瘤或星形细胞瘤.遂就诊于神经外科,因不能确定小脑占位与面肌抽动的关系,加之手术风险较大,不建议手术治疗.
- 赵滢包新华刘晓燕袁哲锋
- 关键词:面肌痉挛第四脑室肿瘤新生儿头颅磁共振成像无意识障碍强直性收缩
- 哌甲酯治疗不同亚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疗效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0
- 2011年
- 目的观察哌甲酯对不同亚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的疗效和安全性,寻找潜在的疗效影响因素及疗效预测指标。方法入组标准为符合我国《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疗建议》中ADHD诊断标准的患儿,给予系统的哌甲酯剂量滴定。以父母填写的ADHD评定量表、Conners'量表和对儿童进行的持续性操作测试(CPT)作为疗效评价指标,随访观察6个月。收集潜在的疗效影响因素资料,包括就诊时症状严重程度、智商、学习成绩等。结果 1.总的疗效指标分析:父母填写的ADHD症状评定量表分、Conners'量表分、儿童进行的CPT治疗前后差值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各亚型疗效比较:(1)ADHD症状评定量表总分的减分率:混合型与注意障碍为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动冲动型及混合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动冲动型与注意障碍为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Conners'量表减分率:混合型、注意障碍为主型、多动冲动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CPT平均分的减分率:混合型、注意障碍为主型、多动冲动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有效率和显效率:混合型有效率68.25%,显效率55.56%;注意障碍为主型有效率75.82%,显效率56.04%;多动冲动型有效率63.64%,显效率45.45%。3.疗效影响因素:就诊时症状的严重程度和韦氏智商评分与疗效相关。结论哌甲酯治疗儿童ADHD安全有效,对混合型和注意障碍为主型的ADHD患儿的疗效可能优于多动冲动型。疗效的可能影响因素包括治疗前症状的严重程度和韦氏智商评分等。
- 韩颖秦炯姜玉武边旸侯绍荣李明
- 关键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哌甲酯疗效
- 中国和美国儿童Brown注意缺陷障碍量表评分的比较
- 2012年
- 目的比较应用Brown注意缺陷障碍量表(BADDS)评价中国和美国6~12岁儿童注意障碍和多动冲动等问题时评分的区别。方法对北京市某2所小学1~6年级的700名学生进行调查,6~7岁的儿童由父母和教师在指导语下分别填写BADDS的父母问卷和教师问卷;8~12岁儿童由儿童本人、父母和教师在指导语下分别填写BADDS的自评问卷、父母问卷和教师问卷。比较中国和美国儿童各年龄段评分的差异。结果 1.在6~7岁儿童的教师问卷评分中,中国和美国儿童的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父母问卷中,包括在调节警觉程度、保持努力和决定处理速度、应对挫折和调节情绪、监督并自我调节行为等方面,中国儿童评分均低于美国儿童。2.在8~12岁儿童的父母问卷、教师问卷和学生自评问卷中,在集中、保持和转换注意及使用工作记忆和回忆方面,中国和美国儿童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其他方面,特别是在调节警觉程度、保持努力和决定处理速度、监督并自我调节等行为方面,中美儿童的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ADDS对中国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评估是适用的,但引进和应用前需建立中国常模。
- 韩颖李明秦炯符娜甄京兰
- 关键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