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0CB429005)

作品数:46 被引量:467H指数:14
相关作者:沈新强晁敏庄平章龙珍冯广朋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篇农业科学
  • 16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生物学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8篇长江口
  • 9篇群落
  • 7篇盐度
  • 6篇中华绒螯
  • 6篇中华绒螯蟹
  • 6篇绒螯蟹
  • 6篇类群
  • 6篇沉积物
  • 5篇悬沙
  • 5篇幼鱼
  • 5篇鱼类
  • 5篇鱼类群落
  • 4篇中华鲟
  • 4篇群落结构
  • 4篇重金
  • 4篇重金属
  • 4篇胁迫
  • 4篇DNA损伤
  • 3篇代谢
  • 3篇毒性效应

机构

  • 46篇中国水产科学...
  • 20篇上海海洋大学
  • 7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华东理工大学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大连海洋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江西省水产科...
  • 1篇自然资源部第...

作者

  • 25篇沈新强
  • 12篇晁敏
  • 10篇庄平
  • 9篇章龙珍
  • 8篇史赟荣
  • 8篇王云龙
  • 8篇冯广朋
  • 7篇李磊
  • 7篇沈盎绿
  • 7篇黄厚见
  • 6篇全为民
  • 5篇李云
  • 5篇王瑞芳
  • 4篇蒋玫
  • 4篇唐峰华
  • 4篇袁骐
  • 4篇贾小燕
  • 4篇平仙隐
  • 4篇黄晓荣
  • 4篇侯俊利

传媒

  • 6篇中国水产科学
  • 5篇生态学杂志
  • 4篇水产学报
  • 3篇应用与环境生...
  • 3篇海洋科学
  • 2篇海洋渔业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水生生物学报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2篇生态环境学报
  • 2篇应用海洋学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上海环境科学
  • 1篇江西水产科技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浙江海洋学院...
  • 1篇安全与环境学...
  • 1篇生态毒理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4篇2014
  • 5篇2013
  • 16篇2012
  • 14篇2011
  • 4篇2010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江口南支沉积物对卤虫的毒性效应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以Ⅱ-Ⅲ龄卤虫幼体(Artemia salina)为受试生物,开展生物检测试验,研究长江口南支沉积物的毒性效应。生物检测结果表明长江口南支部分站位的沉积物对卤虫幼体已产生毒性效应,其中,2、5、8三站沉积物对卤虫体长和体内SOD酶活性具有显著影响(p<0.05),1号和2号站沉积物对卤虫体内LDH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对多个毒性效应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得到长江口南支各站因子得分F,F值大小可表征各站沉积物对卤虫综合毒性的强弱,各站F值排序为:2号(-1.59)<5号(-0.76)<8号(-0.42)<1号(0.06)<6号(0.62)<7号(0.78)<3号(1.31),2号站沉积物毒性最强,3号站毒性最弱。经逐步回归分析,因子得分F与沉积物中Cu、Cd含量具有显著相关关系(R=0.91,p<0.05),表明长江口南支沉积物中Cu和Cd是对卤虫产生毒性效应的关键污染物。
晁敏伦凤霞王云龙沈新强
关键词:长江口沉积物毒性卤虫
温度对中华鲟幼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被引量:22
2010年
分别在15℃、20℃、25℃和30℃水温养殖中华鲟幼鱼66d,研究温度对中华鲟幼鱼8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华鲟幼鱼血液中能源物质总蛋白、白蛋白、血糖、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浓度变化规律相似,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且均在20℃时达到最高值,分别为15.98g·L-1、5.6g·L-1、4.85mmol·L-1、2.44mmol·L-1和0.61U.L-1;在30℃时血液总蛋白、白蛋白、血糖、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浓度达到最低值,分别为8.93g·L-1、3.1g·L-1、2.26mmol·L-1、1.34mmol·L-1和3.35mmol·L-1;代谢产物总胆红素浓度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15℃组最高,在25℃组最低,分别为2.50±0.84和1.65±0.10mmol·L-1;尿素浓度随着温度升高而下降,在30℃时最低,为0.54±0.36mmol·L-1,显著低于15℃组和20℃组。综合不同温度组中华鲟幼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动规律表明,20℃时中华鲟幼鱼能量支出较少,是其较适宜的生长温度。
冯广朋庄平章龙珍侯俊利刘鉴毅张涛
关键词:中华鲟水温血液生理
舟山附近海域富营养化的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14
2011年
根据2008年春季(5月)和夏季(8月)在舟山附近海域调查监测资料,采用改良后的营养指数法,结合N/P(物质的量比)潜在性富营养化法,对该海域在春季和夏季的富营养化水平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该海域富营养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对富营养化指数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进行了讨论,同时对两种方法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营养指数法计算结果显示:舟山附近海域的富营养化程度较低,各调查站位富营养化指数均小于富营养化阀值;春季的富营养化水平高于夏季;春季、夏季富营养化指数的平面分布均表现出沿岸到离岸方向呈逐渐降低的特点;春季调查海域N/P平均值为17.35,略高于Redfield系数,夏季N/P平均值为56.34,具有明显的营养盐比例不平衡的特征。潜在性富营养化法计算结果显示:春季属于富营养水平,夏季属于磷限制潜在性富营养;富营养化指数与盐度、溶解氧、pH相关性均不显著,调查海域富营养化水平的时空变化主要受地表径流冲谈水、浮游植物、外海海流等的共同影响。
李磊夏培艳唐峰华沈新强
关键词:营养盐富营养化环境因子
主导长江口鱼类群落物种时间共存格局的环境过滤机制研究被引量:5
2018年
了解生物群落中物种共存机制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河口鱼类群落结构与温盐等理化因子密切相关,同时多数鱼类产卵、育幼在时间上具有同步性(主要在春夏季发生),因此环境过滤机制可能是促使河口鱼类时间上共存的主要机制.为证实该假设,本研究以长江口鱼类群落为例,利用广义可加非线性模型(GAMs)分析其时间生态位及鱼类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同时基于零模型(null models)从生态位利用的角度阐述河口鱼类群落时间上的共存机制.结果表明:鱼类物种间实测生态位大于预期值,揭示出环境过滤机制是促使鱼类时间上共存的主要机制;多数鱼类物种与非生物环境因子关系拟合较好,说明未知因素(如物种间的竞争作用等机制)对其分布影响权重较小.上述结果支持环境过滤学说是长江口鱼类物种时间共存格局的主导机制.
史赟荣晁敏沈新强
关键词:海洋生物学鱼类群落长江口
盐度对中华绒螯蟹雌性亲蟹代谢的影响被引量:10
2012年
测定了不同盐度(0,6,12,18,24)条件下,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雌性亲蟹的耗氧率、CO2排出率及NH3 N排泄率,并研究了其呼吸熵、氧氮比、代谢率及能源物质供能比随盐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体质量为(55.59±6.24)g的中华绒螯蟹雌性亲蟹,在水温(16±1)℃条件下,盐度对其耗氧率及NH3 N排泄率影响显著(P〈0.05)。在实验盐度范围内(0~24),其耗氧率及NH3 N排泄率均随盐度的升高而下降,CO2排出率及代谢率的变化趋势与耗氧率一致,且盐度为6的实验组亲蟹CO2排出率及代谢率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在盐度12~24范围内,亲蟹CO2排出率及代谢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呼吸熵及氧氮比均变化不显著(P〉0.05);能源物质以脂肪的供能比例最大,其次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的供能比例最小。分析认为,中华绒螯蟹雌性亲蟹在生殖洄游过程中主要以脂肪作为供能物质,代谢率与能量消耗逐渐降低。
庄平贾小燕冯广朋章龙珍王瑞芳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盐度代谢耗氧率排氨率
悬沙胁迫下日本囊对虾仔虾的生长和DNA损伤被引量:5
2011年
以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仔虾为受试生物,研究不同悬沙浓度(0、10、50、100、500和1 000 mg/L)下仔虾的存活率、增重率、RNA/DNA比率变化和DNA损伤情况,探讨悬沙对仔虾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悬沙(<500 mg/L)对仔虾的存活率、增重率、RNA/DNA比率和DNA损伤指标无显著影响。高浓度悬沙(≥500 mg/L)为仔虾生长蜕皮提供隐蔽场所,减少自残,但在提高存活率的同时,影响仔虾摄食,表现为仔虾的增重率和RNA/DNA比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且增重率和RNA/DNA比率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在高浓度悬沙组(≥500 mg/L)中,作为DNA损伤指标,彗星细胞拖尾率、尾长和尾矩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增加(P<0.05),但不同的指标灵敏度不同,尾长和尾矩灵敏度较拖尾率更高。结论认为,RNA/DNA比率和DNA损伤指标能够有效评估悬沙对仔虾生长的影响。
李云沈盎绿徐兆礼
关键词:悬沙RNA/DNA比率DNA损伤
不同水域刀鲚形态的分析比较被引量:29
2012年
选取采于黄海吕泗渔场(吕泗群体)和大沙渔场(大沙群体),长江口崇明岛(崇明群体),长江芜湖江段(长江芜湖群体),钱塘江口舟山东霍山(舟山群体),黄河东营江段(黄河群体)的刀鲚,测量全长、体长等14个可量性状和20个框架结构数据并计算肥满度。针对不同性别和不同水域的刀鲚所测得的形态学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雌雄刀鲚在体长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在肥满度上雌性显著大于雄性,在反映躯干纵向长度的性状和框架结构上,雌性也显著大于雄性;两个黄海群体的形态与长江崇明和芜湖群体最为接近,与舟山群体和黄河群体都有显著差别,显示黄海群体最有可能洄游进入长江,与长江两群体间具有关联性;而舟山群体和黄河群体可能较独立于其它群体,关联性不明显。
王丹婷杨健姜涛刘洪波沈新强
关键词:刀鲚形态学两性异形
中华绒螯蟹雌性亲蟹血淋巴生化指标与盐度的关系被引量:6
2012年
设定淡水对照组和两个盐度组(盐度12,盐度25),分别在第0、3、6、12、24、48、72、96、144小时取样,研究盐度对中华绒螯蟹雌性亲蟹6项血淋巴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144 h内,盐度组中华绒螯蟹雌性亲蟹血淋巴总蛋白(TP)含量在前6 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96 h后高低盐度组TP水平趋于一致,并保持在略高于对照组的稳定水平。葡萄糖(GLU)含量随盐度的升高而增大,盐度组GLU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盐度25组GLU在72 h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盐度12组和对照组(P<0.05)。盐度12组甘油三酯(TG)含量呈降低趋势且在6~144 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72 h后显著低于盐度25组(P<0.05),盐度25组TG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且在72 h后恢复至对照水平。盐度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盐度组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均在3 h达到最大值,12 h取得最小值。分析认为,中华绒螯蟹雌性亲蟹由淡水进入咸水,其血淋巴TP、GLU、TG含量均发生显著性变化,推测其机体加强能量代谢,加速动用脂类和糖类作为能源物质以应对盐度突变刺激;并最先调节蛋白质代谢过程以响应外界坏境的渗透压变化进行渗透压调节,其机体最终能够适应外界较高盐度的水体。
贾小燕庄平冯广朋王瑞芳卢俊黄晓荣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盐度血淋巴能量代谢
长江口鱼类群聚的组成与时间变动
为分析长江口鱼类群聚的时间变动,2010年5月~2011年1月在长江口传统张网作业区域进行了鱼类资源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期间总共出现63154尾,54种鱼类。按照生态类群划分法,海洋洄游鱼类的种类数目和尾数的比例均最高。...
史赟荣晁敏黄厚见沈新强
关键词:长江口
文献传递
长江口鱼类群落的多样性分析被引量:14
2012年
根据2010年至2011年4个季度的底拖网鱼类资源调查资料,同时根据不同水域的盐度特征,将长江口的30个站位从河段水域至口外依次分为3个水域(Zone-1、Zone-2、Zone-3)进行分析,从构成群落的物种分类水平、丰度、二元数据和分类阶元4个角度首次探讨了长江口鱼类群落4个多样性指数(种类数目、Pielou均匀度指数、分类学多样性指数、平均分类学指数)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4个指数的季节变化均不显著。而种类数目和反映群落不同物种之间亲缘关系的平均分类学指数在空间上变化明显。平均物种数目由Zone-1(3.49种)至Zone-3(10.17种)的升高趋势反映出海洋对河口作用的逐渐增强;平均分类学指数的变化增加趋势说明Zone-1的物种亲缘关系最近,如Zone-1只记录8科鱼类,而Zone-2和Zone-3分别记录20和19科鱼类。虽然反映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分布特征的Pielou均匀度指数和反映群落不同个体之间亲缘关系远近的分类学多样性指数空间上差异均不显著,但它们却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多样性指数的空间差异要大于季节差异,可能与盐度对河口区鱼类群落的分布影响最大有关。本研究通过长江口鱼类群落不同多样性测度的分析,证实不同多样性测度方法提供的信息不一致,旨在为更全面地分析河口区鱼类群落特征提供依据。
史赟荣晁敏全为民黄厚见沈新强
关键词:长江口鱼类群落多样性河口生态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