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9741)

作品数:7 被引量:116H指数:6
相关作者:周康荣缪熙音陆秀良周建军陈祖望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浙江省宁波市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动脉
  • 5篇血管
  • 5篇颈动脉
  • 3篇血管成像
  • 3篇血管造影
  • 3篇造影
  • 3篇成像
  • 2篇多层螺旋CT
  • 2篇肺癌
  • 2篇肺动脉
  • 2篇CT血管成像
  • 2篇成像方法
  • 1篇单侧
  • 1篇动脉弓
  • 1篇动脉粥样斑块
  • 1篇多层螺旋CT...
  • 1篇多排螺旋CT...
  • 1篇血供
  • 1篇血管造影术
  • 1篇造影术

机构

  • 7篇复旦大学
  • 1篇浙江省宁波市...

作者

  • 7篇周康荣
  • 4篇缪熙音
  • 3篇吴安乐
  • 3篇张利军
  • 3篇陈祖望
  • 3篇周建军
  • 3篇王建华
  • 3篇陆秀良
  • 2篇陈锦
  • 2篇陈锦
  • 2篇颜志平
  • 2篇吴东
  • 2篇张利军
  • 2篇陈祖望
  • 2篇陈惠明
  • 2篇刘豪
  • 2篇许红莲
  • 2篇陈刚
  • 2篇陈刚
  • 2篇周建军

传媒

  • 2篇中华放射学杂...
  • 2篇放射学实践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年份

  • 2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3
  • 1篇200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多层螺旋CT颈动脉成像中智能触发监测点的合理选择被引量:40
2005年
目的比较4处不同智能触发监测位置对多层螺旋CT(MSCT)颈动脉成像的影响,以期获得颈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合理的智能触发监测点。方法通过排列区分组法随机将120例分入颈总动脉、主动脉弓升部、主动脉弓降部、肺动脉主干4个监测组内,根据120条颈动脉、颈静脉的3段感兴趣区(ROI)强化情况综合评价,由2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盲法评价,对比4组不同智能触发监测点对成像的影响。结果30例颈总动脉智能触发组中,11例触发失败,19例成功;30例主动脉弓升部智能触发组中,触发失败7例,23例成功;30例主动脉弓降部智能触发和30例肺动脉主干智能触发组全部触发成功。颈总动脉、主动脉弓升部、主动脉弓降部和肺动脉主干各组触发成功时分叉水平颈动脉强化值分别为318.1、275.8、301.2、293.9HU,邻近颈静脉的强化值分别为88.7、147.4、257.5、91.7HU;触发失败时,颈总动脉、主动脉弓升部强化值分别为279.6、247.4HU;邻近颈静脉的强化值分别为285.4、74.1HU。结论4组比较,肺动脉主干智能触发不仅成功率高,且静脉回流程度最轻,是颈动脉MSCTA的理想触发点。
周建军周康荣陈祖望吴东陈惠明陈刚陈锦缪熙音刘豪陆秀良许红莲张利军
关键词:颈动脉血管造影术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触发点监测点主动脉弓
多层螺旋CT颈动脉成像:不同注射流率与成像方法的相关研究被引量:29
2002年
目的 通过比较 3种不同对比剂注射流率对多层螺旋CT颈动脉成像的影响以期获得合理扫描参数。资料与方法 随机选择无脑缺血症状和脑梗死患者及有症状者共 45例 ,随机分成 3ml/s、4ml/s、5ml/s 3组 ,对比剂用量根据扫描时间作相应的改变 ,其他扫描参数不变。采用最大密度和容积重建 2种后处理成像方法。根据 90条颈动脉血管边缘的清晰度、颈动脉的分级情况、颈动脉与其邻近软组织之间的密度差、颈静脉和甲状腺的密度综合评分 ,由 2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用盲法评分 ,对比 3种不同注射流率对成像的影响 ,所有统计工作由SPSS软件完成。结果 与 3ml/s组相比 ,4ml/s组颈动脉强化峰值升高明显 ,使得颈动脉与邻近软组织间密度差异增大 ,3D图像信噪比提高 ,小血管显示的长度、血管边缘清晰度均有明显改善。 5ml/s与 4ml/s组之间的差异不明显。此外 ,5ml/s注射流率可带来扫描伪影。结论 随着注射流率的加快 ,颈动脉与邻近软组织密度差异变得愈明显 ,但注射流率超过
周建军周康荣陈祖望吴东陈惠明陈刚陈锦缪熙音刘豪陆秀良许红莲张利军
关键词:颈动脉多层螺旋CT注射流率CT血管成像
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及流行病学分布特征被引量:21
2006年
目的:分析150例颈动脉粥样斑块病例,探讨其MDCTA表现及其临床流行病学分布特征。方法:经大范围MDCTA检查的颈动脉粥样斑块150例,所有病例均行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29例行DSA检查。应用横断面图像寻找斑块,根据病变的特点行2D、3D后处理,探讨其分布、形态、狭窄程度、钙化、不规则及溃疡等规律。根据斑块的钙化和纤维帽的完整性作为斑块风险性的评价指标,狭窄程度的判断采用NASCET标准。结果:150例病例中共发现317处斑块,其中,颈动脉起始部斑块37例,颈总动脉28例,颈动脉分叉部173例,颈内动脉44例,颈外动脉35例。轻、中、重狭窄及闭塞的发病率分别为30.95%、49.41%、16.96%及3.87%。分叉段斑块钙化率为64.7%,分叉段以外区域为23.9%。分叉段斑块不规则和溃疡的发病率为16.8%,分叉段以外为15.95%。分叉段狭窄程度以轻中度狭窄为主;分叉段以外以中重度狭窄比例高。结论:颈动脉不同区域粥样斑块的分布、形态、钙化和狭窄程度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高风险斑块发病率相似,局限于分叉段的颈动脉检查可能漏诊高风险斑块。
周建军周康荣陈祖望王建华曾蒙苏严福华陈刚张利军陈锦缪熙音
关键词:颈动脉血管造影粥样斑块流行病学
利用CT灌注成像研究转移性肺癌的血供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利用 CT 灌注成像观察转移性肺癌的血供。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肺部转移瘤患者19例,通过 DSA 导引下分别行支气管动脉和选择性肺动脉插管,插管后将患者平移至多层螺旋 CT(MSCT)下分别行转移瘤的双导管增强的同层动态螺旋 CT 扫描,其中支气管动脉内对比剂流率为1.5 ml/s,总量6~8 ml,肺动脉导管内对比剂流率3 ml/s,总量40 ml,2次扫描间隔为10 min。扫描后采用功能 CT 软件分别在转移瘤内选取3个不同感兴趣区,即高强化区、低(不)强化区和整个瘤体区进行灌注值和高峰强化值(PEI)测量,并描绘时间-密度曲线,同时测量转移瘤最大直径。结果经肺动脉和支气管动脉途径增强后肿瘤结节灌注值分别是133.70(29.00~346.75)和2.30(0~24.25)ml·min^(-1)·ml^(-1),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6.281,P<0.01);PEI 值分别是100.00(20.75~428.60)和11.30(1.05~26.00)HU,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Z=-5.776,P<0.01)。3个不同感兴趣区的肿瘤结节,经两种不同途径增强后灌注值和 PEI 值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肺动脉和经支气管动脉途径增强后灌注值与肿瘤结节直径均无相关关系(r 值分别为-0.167和0.104,P>0.05),而经肺动脉和经支气管动脉途径增强后肿瘤结节 PEI 值与结节直径均呈正相关(r 值分别为0.421和0.405,P<0.05)。结论转移性肺癌血供主要来自于肺动脉,同时支气管动脉也参与了肿瘤的血供,随着肿瘤的不断增大,肺动脉和支气管动脉血供均不断增多。功能CT 为活体状态下评价肺部转移瘤的肿瘤血管生成提供了良好的研究途径。
吴安乐周康荣颜志平王建华
关键词:支气管动脉肺动脉
单侧肺动脉化疗性栓塞术在转移性肺癌模型中的应用
2007年
目的探讨选择性肺动脉化疗性栓塞治疗肺转移瘤的可行性和疗效,并通过碘油示踪阐明微小肺转移瘤的肺动脉供血情况。方法实验采用新西兰大白兔14只,建立血源转移性肺癌模型。分为3组,A组(4只)作为对照组,B组(4只)和C组(6只)为实验组。所有兔均在全麻下分离股静脉,采用3F微导管行选择性左肺动脉灌注治疗:A组灌注生理盐水5ml;B组灌注表阿霉素(2mg/kg)和卡铂(15mg/kg);C组灌注卡铂(15mg/kg),同时将超液态碘油1ml和表阿霉素(2mg/kg)混合配成碘油乳剂透视下缓慢注入行化疗性栓塞术。术后3周全麻下处死所有存活实验兔(12只),剖胸取肺组织,用4%甲醛溶液固定,取材后石蜡包埋,分别测量肿瘤最大直径并计算肿瘤体积,比较各组治疗后体积改变。同时,在C组标本中另外取材,冰冻切片下用苏丹Ⅲ染色监测治疗后肿瘤内部碘油沉积情况。结果A组转移瘤平均体积(130.56±9.41)mm3较经介入治疗后B组(69.47±10.00)mm3、C组(19.73±3.54)mm3左肺转移瘤平均体积明显大,而C组左肺转移瘤体积较B组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只兔术中死亡,死亡兔肺转移瘤内均见碘油沉积。另外,化疗栓塞后3周C组转移瘤内仍然可见散在碘油沉积,部分碘油已进入肿瘤实质内。结论化疗性栓塞术治疗肺部转移瘤确实可行,有利于控制肺转移瘤。经过碘油脂质染色进一步证实肺动脉参与了转移性肺癌的血供,尤其是参与了早期肺内微小转移结节的供血。随肿瘤结节的不断增大,转移瘤的肺动脉血供也不断增多。
吴安乐颜志平周康荣王建华刘清欣罗剑钧陈颐
关键词:肺部转移瘤肺动脉
多层螺旋CT颈动脉成像:层厚与成像方法的相关研究被引量:30
2003年
目的 通过比较 2种不同的扫描层厚对颈动脉多层螺旋CT(MDSCT)成像的影响以期获得合理的扫描参数。资料与方法 随机选择无脑缺血症状或脑梗死患者和有症状者共 4 2例 ,随机分成 1.3mm层厚组和 3.2mm层厚组 ,其他扫描参数不变。采用最大密度投影 (MIP)和容积重建 (VR) 2种后处理成像方法。根据颈动脉血管边缘的清晰度、颈动脉的分支级别显示情况进行综合评分 ,由 2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用盲法评分 ,所有统计工作由SPSS软件完成。结果  2种不同扫描层厚对颈动脉血管成像的总体质量与重建方法有关 ,应用MIP重建时 ,1.3mm层厚组明显优于 3.2mm层厚组。应用VR时 ,两组图像的总体质量均优 ,差别并不明显。结论 多层螺旋CT颈动脉血管成像的总体质量不仅取决于层厚的大小 。
周建军周康荣陈祖望吴东陈惠明陈刚陈锦缪熙音刘豪陆秀良许红莲张利军
关键词:颈动脉多层螺旋CTCT血管成像
猪颈动脉MSCTA与DSA的对照研究被引量:8
2005年
目的比较猪全程颈动脉MSCT血管成像与DSA成像的检查方法和图像质量,评价MSCT在颈动脉检查中的应用前景。方法选用中科院实验动物猪10头,分别作颈动脉MSCTA和DSA后,人工建立颈动脉血管腔内和腔外血管狭窄模型,再做MSCTA和DSA检查。MSCTA扫描层厚选用1.3mm层厚组,后处理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技术和容积显示两种成像方法。从两种检查方法的风险性、对诊断方面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根据显示血管的整体性、颈动脉血管的边缘情况、颈动脉的密度和分支级别显示情况进行综合比较,由两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用盲法评价。结果在颈动脉起始段的显示、血管整体性、任意角度观察以及受血流影响等方面,MSCTA优于DSA;在血管边缘以及分支血管光滑度等方面,MSCTA不如DSA。结论MSCTA血管密度均匀,可以多角度观察和分析血管;辅助以横断面图像,对血管壁及血管腔外病变有意义。
周建军周康荣陈祖望吴安乐张国富张利军
关键词:颈动脉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