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Y2004A011)

作品数:10 被引量:23H指数:4
相关作者:陈永平郑明华许烂漫林海龙黄瑜更多>>
相关机构: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温州医学院浙江省温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科技厅新苗人才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衰竭
  • 5篇急性肝
  • 5篇肝衰
  • 5篇肝衰竭
  • 5篇肝细胞
  • 4篇微囊
  • 4篇微囊化
  • 4篇急性肝衰
  • 4篇急性肝衰竭
  • 3篇细胞
  • 2篇生物人工
  • 2篇生物人工肝
  • 2篇鼠肝
  • 2篇鼠肝细胞
  • 2篇人工肝
  • 2篇内皮
  • 2篇功能衰竭
  • 2篇肝功
  • 2篇肝功能
  • 2篇肝功能衰竭

机构

  • 10篇温州医学院附...
  • 3篇温州医学院
  • 1篇温州医学院附...
  • 1篇浙江省温州市...

作者

  • 10篇陈永平
  • 7篇郑明华
  • 6篇许烂漫
  • 5篇林海龙
  • 4篇黄瑜
  • 3篇王晓东
  • 2篇马海龙
  • 2篇高峰
  • 2篇潘珍珍
  • 1篇王凤玲
  • 1篇黄乐听
  • 1篇周祖木
  • 1篇曾其强
  • 1篇金嵘
  • 1篇李骥
  • 1篇胡万里
  • 1篇黄榆
  • 1篇徐叶进
  • 1篇潘亮亮
  • 1篇杨新军

传媒

  • 3篇中华传染病杂...
  • 2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中国微生态学...
  • 1篇浙江医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国际流行病学...

年份

  • 4篇2008
  • 5篇2007
  • 1篇200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肝细胞与异种细胞混合共微囊化的研究进展
2008年
郑明华黄乐听林海龙陈永平
关键词:肝细胞功能生物型人工肝免疫排斥反应急性肝衰竭生物人工肝
动态监测Toll样受体4 CD14在大鼠急性肝衰竭中的变化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观察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 4,TLR4),CD14在D-氨基半乳糖介导的急性肝衰竭模型中的动态变化律规。方法用D-氨基半乳糖剂量造成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用RT-PCR方法检测toll样受体,CD14 mRNA在D-氨基半乳糖介导的大鼠急性肝衰竭6、12、24、48、72、120和148 h的表达。结果Toll样受体4mRNA在急性肝衰竭的12 h有显著升高,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CD14 mRNA在6 h与正常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两者均在48 h达到高峰,72、120和148 h逐渐下降。LPS、ALT和AST在6 h有轻度升高,至24 h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48 h(P<0.01)达高峰,72 h(P<0.01)、120 h和148 h逐渐下降。结论Toll样受体4,CD14与LPS、ALT和AST有显著正相关。Toll样受体4,CD14与D-氨基半乳糖介导的急性肝衰竭有着密切的联系,可能成为临床上治疗急性肝衰竭的新靶点。
黄瑜陈永平许烂漫高峰王晓东
关键词:D-氨基半乳糖肝衰竭TOLL样受体4CD14RT-PCR
大鼠肝细胞与睾丸支持细胞混合共微囊化的体外功能研究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观察大鼠肝细胞与睾丸支持细胞混合共微囊化对肝细胞生物学活性的支持作用。方法利用微囊发生器制备含肝细胞、睾丸支持细胞及两者混合细胞的微囊,根据微囊内包裹细胞种类的不同,分为微囊化肝细胞组,微囊化睾丸支持细胞组,肝细胞、睾丸支持细胞分别微囊后共同培养组和肝细胞、睾丸支持细胞混合共微囊组。观察囊内细胞形态,体外培养测定培养液中Alb与尿素分泌,判断各组囊内肝细胞活性和功能。样本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多元方差分析。结果体外培养96 h时,光学显微镜下见微囊呈球形,表面光滑,细胞均匀、散在分布于微囊内,囊内肝细胞、睾丸支持细胞呈圆形,未贴壁。微囊化睾丸支持细胞组培养上清液中无法测及Alb与尿素。与微囊化肝细胞组相比,肝细胞、睾丸支持细胞分别微囊后共同培养组与肝细胞、睾丸支持细胞混合共微囊组肝细胞的存活时间延长,培养上清液中Alb(F=217.56,P<0.01)和尿素(F=232.72,P<0.01)明显增加。混合细胞共微囊组于培养第7天Alb与尿素含量最高,分别为(2.80±0.11)g/L、(1.92±0.10)μmol/L,而其他两组均于培养第3天Alb与尿素含量达到最高,分别为(2.48±0.08) g/L、(1.17±0.08)μmol/L和(2.27±0.10)g/L、(1.37±0.05)μmol/L。相对于混合细胞共微囊组,肝细胞、睾丸支持细胞分别微囊后共同培养组在培养中后期Alb、尿素含量下降趋势明显。结论肝细胞与睾丸支持细胞混合共微囊化能明显延长囊内肝细胞的寿命,维持肝细胞形态和功能。
郑明华陈永平林海龙潘亮亮许烂漫黄瑜马海龙潘珍珍
关键词:肝细胞塞尔托利细胞微囊睾丸
前列腺素E_1脂微球载体制剂治疗对肝衰竭患者生存的影响——中国9个相关研究的Meta分析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评价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制剂(Lipo-PGE1)治疗对肝衰竭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收集Lipo-PGE1治疗肝衰竭的随机对照研究,筛选、评价文献并提取数据,计算Lipo-PGE1治疗和安慰剂或空白对照治疗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发生死亡结局的优势比,并对结果作敏感性分析和偏倚分析。结果:Meta分析结果提示Lipo-PGE1组死亡优势比对照组低22%,其OR=0.37,95%CI0.27~0.50。亚组分析结果提示对早、中期肝衰竭的病死率有统计学意义,而对晚期肝衰竭病死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结果通过敏感性分析未见结果逆转,偏倚分析提示结果的偏倚较小。结论:Lipo-PGE1能降低肝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尤其是对早、中期肝衰竭。在临床实践中,为延长肝衰竭患者的生存期,常规剂量长疗程治疗为最佳选择。
郑明华杨新军徐叶进周祖木陈永平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前列腺素E类META分析
大鼠肝细胞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混合共微囊化的体外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观察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对共微囊化大鼠肝实质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自制微囊发生器制备含肝细胞或肝细胞与HUVECs以10∶1混合的微囊进行体外培养,同时建立非微囊化单独培养和共培养组,通过测定培养液中白蛋白、尿素的分泌量和肝细胞形态来判断肝细胞功能和活性。结果肝细胞与HUVECs共培养或共微囊化均能提高前者的白蛋白分泌和尿素合成量(均P<0.01),存活时间延长;共微囊化组虽前7d的白蛋白和尿素合成量较非微囊化共培养组低,但在7d后的白蛋白和尿素合成量高于后者,且相对平稳。结论肝细胞与HUVECs混合共微囊化能明显改善囊内肝细胞的形态、功能与寿命。
林海龙陈永平郑明华胡万里许烂漫黄榆
关键词:肝细胞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微囊化肝细胞在急性肝衰竭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06年
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征,常导致大量的肝细胞坏死,病死率非常高,治疗上及时的肝功能支持非常重要。大量研究表明肝细胞在替代肝功能方面具有很大优势,目前主要有肝细胞型生物人工肝(bioartificial liver,BAL)和肝细胞移植(hepatocyte transplantation),而微囊化(microencapsulation)技术可以为两者提供有效的免疫隔离屏障。文中就微囊化肝细胞(microencapsulatedhepatocyte)的制备、材料选择、ALF中的研究及存在问题进行综述。
许烂漫陈永平
关键词:急性肝衰竭微囊化生物人工肝肝细胞移植
PGE_1治疗对肝衰竭患者生存及并发症发生率影响的荟萃分析
2007年
目的评价PGE1治疗对肝衰竭患者生存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com、Cochrane Controlled Trial Register、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PGE1治疗肝衰竭的随机对照研究,筛选、评价文献并提取数据,计算PGE1治疗和安慰剂或空白对照治疗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发生死亡结局及并发症的优势比,并对结果做敏感性分析和偏倚分析。结果Meta分析结果提示PGE1组死亡优势比对照组低29%,OR=0.30,95%可信区间0.23-0.37。PGE1对降低肝衰竭患者肝肾综合征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而对肝性脑病、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均无显著影响。所有结果通过敏感性分析未见结果逆转,偏倚分析提示无显著发表偏倚存在。结论PGE1能降低肝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及肝肾综合征的发生率。
郑明华陈永平金嵘李骥曾其强王晓东
关键词:肝衰竭重型肝炎PGE1META分析
心脏营养素-1及其与肝脏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2008年
1995年Pennica等利用心脏来源的胚胎干细胞模型,首先克隆出一种具有促心肌肥大和发育的细胞因子,称之为心脏营养素-1(cardiotrophin—1,CT1)。随后研究发现,CT—1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包括调节心脏发育、促进心肌肥大、调节心脏重构、调节神经元细胞的营养和分化以及调节炎性介质等作用。近年来,对CT—1在肝脏炎性反应、代谢调节、保护肝细胞、促肝细胞再生以及在肝炎病毒感染等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现综述如下。
郑明华林海龙陈永平
关键词:心脏营养素-1疾病关系代谢调节肝炎病毒感染心肌肥大心脏发育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急性肝衰竭大鼠中的变化及其意义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大鼠中的变化及其对肝再生的作用。方法SD大鼠分两组:正常组6只,模型组48只。D-氨基半乳糖(D-Gal)诱发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造模后分6、12、24、36、48、72、120、168h8个时间点取大鼠血及肝脏标本,动态观察肝功能的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中VEGF、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变化。结果造模后24h,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等指标显著升高(均P<0.05),以48~72h为著。PCNA在正常组表达很少,造模后6h显著升高(P<0.01),48h达最高峰,72h则明显下降(P<0.01)。VEGF在正常大鼠肝组织中表达量很少或不表达,模型组随着时间的推移,VEGF水平逐渐升高,其变化与PCNA一致,48h达高峰,72h开始下降。结论VEGF在急性肝衰竭大鼠中的表达与肝细胞再生程度密切相关,其对肝再生具有重要作用。这可能为急性肝衰竭提供一种新的治疗途径。
许烂漫陈永平王晓东黄瑜高峰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增殖细胞核抗原急性肝衰竭肝细胞再生
趋化因子Fractalkine在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模型中的变化及意义
2008年
目的探讨不规则趋化因子Fractalkine(FKN,CX3CL1)在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模型中的变化及其在肝脏炎性损伤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分为健康对照组6只,模型组36只。D-氨基半乳糖(D-Gal)诱导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造模后分别在12、24、48、72、120和168h等6个时间点取大鼠血及肝脏标本,RT-PCR法检测肝组织中FKN mRNA、核因子(NF)-κB mRNA的变化。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t检验,相关性检验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造模后12h,大鼠血ALT、AST值明显升高,分别为(208.3±43.5)U/L和(375.2±117.3)U/L,显著高于正常组的(31.8±2.9)U/L和(90.8±3.1)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912和-5.935,P〈0.01),72h达高峰。造模后12h,FKN mRNA为0.086±0.009,高于正常组的0.044±0.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99,P〈0.01),72h达高峰,为0.333±0.033,120h则明显下降。NF-κB在正常大鼠肝组织中有少量表达,模型组随着时间推移,NF-κB水平逐渐升高,72h达高峰,为0.583±0.101(t=-12.607,P〈0.01)。FKN与NF-κB呈正相关(r=0.760,P〈0.01)。结论FKN在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中的表达是肝损伤的重要因素,有可能为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切入点。
王凤玲陈永平林海龙潘珍珍郑明华马海龙黄瑜许烂漫
关键词:趋化因子类核因子-ΚB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疾病模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