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BFX077)

作品数:7 被引量:95H指数:6
相关作者:李坤刚谢德成乔安丽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合肥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政治法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4篇劳务
  • 3篇劳务派遣
  • 3篇法律
  • 2篇劳动关系
  • 1篇登记
  • 1篇登记备案
  • 1篇社会保险
  • 1篇诉讼
  • 1篇派遣
  • 1篇外包
  • 1篇律制
  • 1篇抗辩
  • 1篇劳务关系
  • 1篇劳务外包
  • 1篇雇佣
  • 1篇规制
  • 1篇和谐劳动关系
  • 1篇合理规制
  • 1篇法律定位
  • 1篇法律规制

机构

  • 5篇安徽大学
  • 2篇西北政法大学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合肥师范学院

作者

  • 5篇李坤刚
  • 2篇谢德成
  • 2篇乔安丽

传媒

  • 1篇当代法学
  • 1篇江淮论坛
  • 1篇中州学刊
  • 1篇法学
  • 1篇社会科学辑刊
  • 1篇中国劳动
  • 1篇温州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5
  • 3篇2013
  • 2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我国劳务派遣法律规制的再思考被引量:16
2013年
我国劳务派遣产生于我国独特的劳动市场背景,其近年来的畸形发展引发了《劳动合同法》的修改。但我国目前涉及劳务派遣的法律规范,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2012年12月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决定》均未能对我国劳务派遣中的问题进行准确定位,在规范的方式和重点上仍存在偏差。现实中不当劳务派遣的目的大致有:逃避社会保险欠账;降低社会保险支出;逃避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义务、同工同酬义务等。为了规范劳务派遣,必须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如规定逆向派遣为非法,对异地派遣作一般性禁止;将劳务派遣期限限制在两年以内;取消对违法派遣的劳动仲裁的时效限制;完善关于劳动法主体资格和业务外包的规定。
李坤刚
关键词:劳务派遣合理规制
我国非全日制用工制度完善研究被引量:13
2015年
我国非全日制用工制度的规制存在着诸多的缺陷,既影响非全日制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又影响非全日制就业的发展。发达国家在非全日制工的范围、合同形式、劳动基准法适用、规章制度参与权、平等待遇、工作时间和超时加班、非全日制工与全日制工的转换等方面的规定值得借鉴。我国应完善非全日制用工制度,以推动社会就业的发展与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李坤刚乔安丽
关键词:法律制度和谐劳动关系
非典型就业的社会保险问题研究——以平衡保护理论为视角被引量:5
2013年
目前的社会保险制度对于非典型就业劳动者的关注不足,既影响了非典型就业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又阻碍了非典型就业的促进和发展。应以平衡保护理论作为指导,完善非典型就业的社会保险制度,确立非典型用工代替全日制用工,退休工和在校生等情况应依不同情况区别对待,确立保障受派遣劳动者权益的相关制度,保障非典型就业者在劳动关系上的合法权益。
李坤刚
关键词:社会保险
劳务承揽与劳动关系的区别——基于雇佣历史发展的分析被引量:9
2015年
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首要问题是判断争议双方主体是民法上的劳务关系还是劳动法上的劳动关系。由于我国立法中未对劳动关系的本质作出明确规定,因此,司法实践中常出现判断困难。本文结合案例,从雇佣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劳动关系的本质属性进行了分析,并论述了劳务关系和劳动关系区分的基本要点。
李坤刚乔安丽
关键词:劳务关系劳动关系从属性
英国的同酬法及其启示被引量:8
2011年
英国同酬法对雇员和比照人的要求和英国判例法对报酬含义的诠释中,包括值得关注的提起同酬诉讼的三个事由(类似的工作、可评定为同等的工作和具有同等的价值工作)和同酬诉讼中被告的三个抗辩事由(红圈、非全日制劳动和市场力量的原因)。这对我国同工同酬立法在选择同工同酬重点、界定报酬和同工、设计保护程序和集体实施机制等方面,都有重要启示。
李坤刚
关键词:诉讼抗辩
我国劳务派遣立法的模糊性及其改进路径被引量:19
2011年
我国劳务派遣立法存在的模糊性与劳务派遣的发展及理论实务界的认识分歧不无关系。立法后果导致一定程度上的派遣失控。这些模糊性规定主要表现为对用人主体的名称定位不准确;虽有法定责任分配,但劳动者向直接责任者申请强制法律执行的效力降低;派遣范围的短期性岗位要求与劳动合同期限的限制目的自相矛盾;派遣范围规定过于抽象,操作性不强等。为此,应在立法上针对以上问题不断予以完善。
谢德成
关键词:劳务派遣
我国劳务派遣法律定位的再思考被引量:29
2013年
劳务派遣概念不明,必然会模糊其与劳务外包、承揽之间的的区别,也无法对逆向派遣、转派遣做出法律上的判断。主体称谓不当,一定意义上混淆了劳动关系的归属。本文通过厘清几种法律关系,参考国外立法,结合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科学界定了我国劳务派遣的法律概念。同时,通过分析,对我国劳务派遣单位的法律定位、个别省份刚出台的劳务派遣登记备案制度提出了不同看法。
谢德成
关键词:劳务派遣劳务外包登记备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