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6CB504701)

作品数:45 被引量:704H指数:12
相关作者:陈波姚守拙黄璐琦冯成强孙平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建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农业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9篇医药卫生
  • 8篇理学
  • 4篇农业科学
  • 3篇化学工程
  • 2篇生物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8篇色谱
  • 8篇相色谱
  • 7篇中药
  • 6篇药性
  • 6篇液相
  • 6篇液相色谱
  • 6篇质谱
  • 6篇活性
  • 6篇高效液相
  • 6篇高效液相色谱
  • 5篇蛋白
  • 4篇血管
  • 4篇马兜铃
  • 4篇马兜铃酸
  • 4篇活性成分
  • 3篇药理
  • 3篇色谱法
  • 3篇通道蛋白
  • 3篇蒽醌
  • 3篇黄芩

机构

  • 18篇中国中医科学...
  • 13篇湖南师范大学
  • 6篇北京师范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湖南生物机电...
  • 2篇福建中医学院
  • 2篇湖南大学
  • 2篇广西中医学院
  • 2篇教育部
  • 2篇天津大学
  • 1篇长沙医学院
  • 1篇北京化工大学
  • 1篇滨州职业学院
  • 1篇南华大学
  • 1篇南京中医药大...
  • 1篇天津中医药大...
  • 1篇浙江中医药大...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作者

  • 15篇陈波
  • 13篇姚守拙
  • 7篇黄璐琦
  • 6篇冯成强
  • 5篇姜廷良
  • 5篇孙平
  • 5篇霍海如
  • 4篇张雯杰
  • 4篇杜新亮
  • 4篇李谭瑶
  • 4篇隋峰
  • 3篇李兰芳
  • 3篇李虎臣
  • 3篇杨洪军
  • 3篇张卫
  • 3篇丁芳林
  • 3篇张瑞贤
  • 3篇李沧海
  • 3篇杨娜
  • 3篇郭兰萍

传媒

  • 5篇中国实验方剂...
  • 3篇高等学校化学...
  • 3篇中草药
  • 3篇国际中医中药...
  • 2篇药学学报
  • 2篇中国中药杂志
  • 2篇中国科学(B...
  • 2篇医学分子生物...
  • 1篇分析化学
  • 1篇中国科学(C...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药物分析杂志
  • 1篇中国药理学通...
  • 1篇时珍国医国药
  • 1篇湖南农业科学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天然产物研究...
  • 1篇中国药房
  • 1篇中国药理学与...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9篇2012
  • 6篇2011
  • 11篇2010
  • 14篇2009
  • 10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泡囊丛枝菌根(AM)对苍术生长发育及挥发油成分的影响被引量:37
2006年
目的:观察泡囊丛枝菌根(AM)对苍术生长发育及挥发油组分的影响,以及产生该影响的土壤环境变化。方法:通过含5个重复的盆栽对照实验,比较施加AM真菌Glomus mosseae(GM)后,苍术生物量、挥发油成分及根际区土壤养分、有机质及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结果:①苍术对AM依赖性达到245%。t检验表明,VA组苍术的株高、叶片数、叶面积、生物量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②根茎挥发油的GC—MS分析,结合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AM组与CK组苍术挥发油中归一化百分含量相对较大的主要组分基本没有差别;③土壤养分检测表明,AM组根际土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及有效钾的含量均低于CK组;④GC—MS分析发现,AM组和CK组土壤有机质变化不完全相同,表现为AM组的组分5,6比CK组高,而CK组的组分9~11比AM组高;⑤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Biolog检测发现,AM组的AWCD值在整个温育过程中始终高于CK组,在反应192h后,AM和CK2组土壤的AWCD值分别达到0.66和0.46。t检验表明,72h和168h时AM组和CK组的微生物shannon及McIntosh's均匀度基本一致,shannon多样性指数及McIntosh’s多样性指数在72h差异不明显,而168hAM组均高于CK组(P〈0.05)。结论:接种AM真菌,能促进了苍术根系对土壤养分的吸收,提高苍术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功能多样性及代谢活性,影响苍术根际区有机质组成,从而显著促进苍术的营养生长,但在实验期间未造成苍术挥发油质量的变异。
郭兰萍汪洪钢黄璐琦蒋有绪朱永官孔维栋陈保冬陈美兰林淑芳方志国
关键词:苍术AM真菌挥发油土壤质量
不同产地野生与栽培掌叶大黄中蒽醌类成分含量的比较被引量:16
2010年
目的比较野生与栽培掌叶大黄中蒽醌类成分含量的差异。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产地野生与栽培掌叶大黄中蒽醌类成分的含量,利用聚类分析对测定结果进行分类,通过相关分析研究海拔对掌叶大黄蒽醌类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野生掌叶大黄中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29%~0.67%,0.47%~1.33%,0.25%~0.87%,0.55%~1.00%,0.06%~0.48%;栽培掌叶大黄中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0.07%,0%~0.06%,0%~0.15%,0%~0.34%,0%~0.08%。聚类分析将野生掌叶大黄与栽培掌叶大黄明显地划为两类。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海拔高度对掌叶大黄蒽醌类成分含量有显著影响。结论野生掌叶大黄中蒽醌类成分的含量普遍高于栽培掌叶大黄。掌叶大黄中蒽醌类成分含量随海拔升高而升高。
李磊孙平冯成强
关键词:掌叶大黄蒽醌高效液相色谱法
环境胁迫下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及道地药材的形成被引量:289
2007年
文章总结了环境对植物,特别是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积累影响的研究成果,并在介绍环境胁迫影响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4种假说的基础上,分析了环境对道地药材形成的影响,指出逆境可能更利于中药道地性的形成,提出了道地药材形成的逆境效应理论,并初步探讨了环境胁迫影响药材道地性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黄璐琦郭兰萍
关键词:道地药材环境胁迫次生代谢产物
蜂王浆蛋白多肽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1年
蜂王浆(RJ)是6 d^18 d龄青年工蜂发达的下咽头腺和上颚腺等腺体所分泌的特殊浆状物质。蜂王浆中的干物质以蛋白质含量最多,蜂王浆中的主要王浆蛋白(MRJPs)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通过直接分离或者先用蛋白酶水解再分离蜂王浆中的活性蛋白质和肽类,发现了其具有抗氧化、抗菌、免疫调节、降血糖、促进细胞增殖、抗肿瘤、抗疲劳、降血压、保护神经细胞等众多功能。随着现代分离分析技术及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的发展和蜜蜂基因组测序的完成,蜂王浆蛋白复杂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都将逐一呈现,并且能够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科研、食品、化妆品等领域。
孙平李虎臣颜慧张可朋宋耕福冯成强
关键词:蜂王浆蛋白质肽类
双子表面活性剂及其保护的纳米金作为缓冲添加剂用于毛细管电泳蛋白质分离被引量:7
2009年
报道了使用阳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作为毛细管电泳的缓冲添加剂用于同时分离酸性和碱性蛋白质.在酸性的缓冲条件下,只需要使用低浓度的阳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0.1mmol/L18-s-18)作为缓冲液的添加剂,就可以有效地抑制酸性和碱性蛋白质在毛细管壁的吸附,从而得到高效的蛋白质分离.实验表明,较小的胶束尺寸(如s=5~8)比大的胶束尺寸(如s<4或>10)能更有效地抑制酸性蛋白质的吸附.改变双子表面活性剂的中间基的长度能够对蛋白质的电泳淌度进行一定的调节,从而对分离的选择性进行一定的优化.在最优的实验条件下,蛋白质迁移时间的日内和日间标准偏差(RSD)分别小于0.8%和2.2%,回收率为79%到100.4%.另外,还考察了双子表面活性剂保护的金纳米颗粒用作毛细管电泳缓冲添加剂在蛋白质分离中的应用.实验表明,在缓冲液中加入纳米金能够缩短分析时间,并能小幅度地提高分离效率.最后,使用该方法分析了一系列复杂生物样品,包括血浆、红细胞和鸡蛋清样品,均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刘倩李燕清杨艳敏姚守拙
关键词:双子表面活性剂蛋白质分离毛细管电泳金纳米粒子
L-菊苣酸在不同溶剂中的光致差向异构化被引量:3
2010年
研究了不同溶剂中L-菊苣酸在紫外光照下的稳定性。经过紫外光谱,液质联用、旋光度核磁共振氢谱的鉴定分析,结果表明,在光照条件下L-菊苣酸会部分生成它的差向异构体,不同的溶剂中其异构化程度不同,在365 nm,达到平衡时异构化率结果为:乙腈>甲醇>四氢呋喃>水;在254 nm下,则为:乙腈>四氢呋喃>甲醇>水,且在254 nm下比在365 nm下异构化程度大些。
谢继国陈波郭建伟姚守拙
马兜铃酸Ⅰ和马兜铃酸Ⅱ肾脏致突变作用比较研究
目的:含马兜铃酸(AA)中药在一定范围内仍被大量使用。AAI和AAII是AA的两个主要成分。目前马兜铃酸肾病(AAN)的研究主要集中于AAI,AAII在其中的作用并不明确,容易被忽视。而AA是较强的致突变原和致癌原,AA...
邢国振栾洋任进
关键词:马兜铃酸DNA加合物致突变转基因小鼠
文献传递
东汉至五代中药“五味”理论在本草学中的发展被引量:5
2012年
中药五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们所看到的中药五味理论大多源自中医药学的教科书,对于原滋原味的中药五味理论的起源以及其发展形成的过程缺乏了解,从而不能正确地对其产生认识和评价。本文概述了东汉至五代这一历史时期的中药药味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张卫张瑞贤
关键词:中药药性理论东汉本草学中药五味中医药学教科书
中药“五味”理论溯源——味的起源被引量:12
2012年
春秋以前,虽有“结绳记事”以及殷商以后的甲骨文,但文字在这一阶段还只是处于初步形成和发展阶段,留给后世可供研究参考的文字性资料很有限。.现有的这一时期的出土文物文献中并无“味”的记载。当时人们是否已经认识到了“味”的概念、涵义?只能通过一些线索去推测。
张卫张瑞贤
关键词:中药出土文物甲骨文文字
青蒿总香豆素抗热应激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研究青蒿抗热应激作用及其机理。方法:利用高温高湿环境造成家兔热应激模型,观察青蒿总香豆素对家兔肛温上升及血液、肺组织磷脂酶A2活性和循环内皮细胞数目的变化,并测定其对脑、心脏、肾组织钠泵活性及小鼠抗脑缺氧能力的影响。结果:青蒿总香豆素可明显降低热应激家兔体温上升速度,并伴随血清、肺组织磷脂酶A2活性降低,循环内皮细胞减少,显著抑制脑、心、肾组织钠泵活性,延长断头小鼠张口喘气时间几近1倍。结论:香豆素部位可能是青蒿祛暑功效的活性成分群之一。
闫寒李爱媛赵一林启云李沧海
关键词:黄花蒿香豆素热应激磷脂酶A2钠泵循环内皮细胞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